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双品质”的足迹

吴小钢 2018-04-19

秉禄同志文编的《双品质提升之路》即将出版,委托我作序,这是他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欣然之余,又略感惶恐。如果随流俗敷衍溢美,则有违“友直友谅”的教诲;如果以管窥之见挂一漏万地啰嗦,则凝聚了作者智慧和心血的书可能明珠暗投。我与秉禄同志知交多年,又同在兰州西北中学共事三载,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理念、主张也“道同可谋”,故拟将自己所知,略呈如次。

秉禄同志就任兰州市第五十五中学(以下简称“五十五中”)校长之后,着力践行“双品质提升”。“双品质”即教师教育品质和学生学习品质。这个概念容易被误解,因为通常所谓“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习成绩”是常识,无须当作新鲜理念提出来,然而“品质”不同于“质量”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行为主体的自觉追求和境界提升,以及将外在模式内化为修养,从而避免“看上去很美”的热闹。简言之,“品质”的提升最终指向师生教与学的内功修炼,而非某种带有很浓厚长官色彩的模式的片面推行。

实际上,秉禄同志的“双品质提升”理念在他担任西北中学教学副校长期间就已经萌生、酝酿,他也多次与我谈及,我们的想法有颇多共鸣,而且当时正赶上新课程改革,本可以从容实践,但不久他就调任五十五中校长,所以“双品质提升”理念最终在五十五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秉禄同志主持五十五中工作期间,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长足进步大家有目共睹,这不能不说是“双品质提升”理念的功效。

我最佩服秉禄同志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的“双品质提升”理念来自于其长期在教学一线深耕细作时的困惑和思考,担任主管领导之后,又能通过实践不断检验、修正理论,追求“止于至善”。

坡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际每个脱节之处,大抵由于研究者身居象牙之塔,而脱离真实的课堂。秉禄同志尝谓,搞教育的人,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安泰一样,不能双脚离地,而要始终深植“课堂”这片大地,有的放矢。可以说,他始终是一位扎实的教师。我们一道参加过不少兰州市的听课评教、面试选拔活动,秉禄同志的视点和问题总是“教师立场”,而非“专家立场”——具体而微,略无空言。康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可以说,秉禄同志真正做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正是由于他未曾一日脱离课堂,未曾一日放弃自己普通教师的身份。

清代学者刘开在《问说》中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流水不腐而户枢不蠹。好校长不仅是好老师,还是好学生。管理的学问,说到底是学习的学问,上至国家,下至个人,闭门造车注定毫无出路。秉禄同志到了五十五中之后,厉行“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大兴学习之风,请专家、请名师、请同行,学全国、学全省、学全市,真正做到了“睁眼看教育”和“甩开膀子”。现在,五十五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兴校之示范,凡是到五十五中参加过学习研讨的人,无不被其蔚然成风的学习氛围所感动。读者不难从他写于此期间的文章中,读出他的思考和进步,他的反省和质疑。

在各种教学研讨活动和专家讲座中,秉禄同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一直在奋笔疾书,略无倦怠,无论发言者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还是德隆望尊的学界耆宿,令我想起明代学者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出的“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的恭敬好学。《礼记》开宗明义说“毋不敬,俨若思”,秉禄就是这样的谦谦学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在他的感召下,五十五中的教师队伍成长迅速,近年来产生了几十名教学新秀,培养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教学队伍,学校也一直保持高位发展,在兰州市教育界风景独好。秉禄同志身正令行,岂可忽哉?

凡读过此书的人,必定能从中看出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正义的呐喊,能看出作者学术造诣上的知行合一。秉禄同志现已调任兰州市教科所所长,执兰州市基础教育科研之牛耳,学者而“管”学术,可谓得其所哉。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兰州市教科所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也必将更好地引领兰州市的课程改革。

是为序。


吴小钢

2017年12月于兰州西北中学


 图书链接:http://www.yanzhizao.com/index.php?m=&c=Show&a=index&cid=1&id=301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