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不平凡的坚守:致敬青春

王慧玲 2020-06-09

1.jpg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中华大地肆虐,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的生活,全国打响了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攻坚战。作为一家出版单位,面对疫情怎么办?是摆在每个员工面前的必答题。

三名书系的几十位员工,来自五湖四海,疫情起时,正是大家休假享受团圆时,有在广东享受温煦春日的,在山东推杯换盏的,有在北京感受岁月静好的,有在东北热炕温酒的,还有正在疫区中心湖北的同事。警报拉响,所有人都静了下来。工作怎么办,公司怎么办,领导班子那段时间每天不断地通过视频会议,全面调整已经非常成熟的生产流程,一个礼拜不到,就制定了一整套完整而规范的在家办公的制度,保障公司的运转顺畅进行。

经统计,自1月截止到5月22日,三名书系编辑部统稿83部,核红163本,仅核红页码就达到37388页,设计部排版书稿94部,改校书稿165本。与2019年同时期相比,生产数据几乎持平,有同行了解到这些数据后,竖起大拇指:你们是一支铁军。

没有人在这场战役中退缩,所有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经民主推举,4位同事作为典型,被评为“疫情期间先进工作个人”,记录他们的带头奉献的精神和能打硬仗的作风,他们是这支铁军的旗手和号手。


王静:吹响战斗号角的人

她叫王静,公司内部都亲切的叫她“王姐”,疫情刚开始,她和其他人一样,也很紧张。小区门口原本早八晚八的那群广场舞大妈还有歌舞团犹如人间蒸发了一般不见踪影,在家附近本来昼夜不停施工的工地也终于迎来了宁静,门前往日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夜之间空空荡荡。

北京和其他地方一样,按下了暂停键。疫情蔓延,打乱了原有的工作计划和节奏,编辑部统稿、初排、核红、改校等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家办公沟通成本高,效率低。

作为总编辑,王静第一时间,冷静下来,详细的分析情况,和几个部门主任一起商量,协调,研究应对措施,每天至少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来重新调整流程。为了保障安排的工作及时落地,王静每天早上与同事进行视频会议,布置一天的工作任务,并积极组织各部门填写日报,统筹居家办公方案,安排一天的工作计划与进程。

为了更好地保证工作进度,王静调整了工作的优先事项,优先处理现阶段条件下能推进、能实现的工作量和工作指标。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力量,在疫病防控以及未来工作生活的恢复等各个方面都整合了资源,为特殊时期的工作生活保驾护航。“腰上带着厨房的围裙,还要敲着键盘安排工作”是那段时间的常态。

王静的丈夫是一名医生,非常时期不能回家。小朋友想爸爸了,画的半个多月没见面的爸爸,画里面的爸爸戴着护目镜。小朋友问了一个王静落泪的问题,护目镜里面还得戴个眼镜,爸爸会勒得慌吧。


张艳青:我只是个小人物

   疫情爆发的时候,张艳青刚回山东老家休年假,对于一个常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来说,回家陪陪老婆孩子,无疑是一件让人最开心的事儿了。

始料未及的是,因为新冠疫情,“假期”被无限期拉长,一开始响应政策延至2月2日,之后又因疫情高峰期,公司下达了在家办公的通知。相比起一二线城市,老家无疑是最安全的地方,然而张艳青却已经定好了回京的车票,准备随时待工。

2月6日,每日新增确诊的人数依然无明显下降趋势,张艳青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返京。平日里熙熙攘攘的火车站空无一人,城内酒店停业、饭店关门,整个北京城如同一座空城。

作为最早一批复工的人,张艳青不但要负责接送外来同事,还要每日浏览新闻,获取各方咨询,和同事视频会议——提醒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护、减少出门……尽管能做的实在不多,但这些天他像对待家人一样分分秒秒心系同事。疫情期间的工作进度不好把控,不确定性增加,再加上疫情中的工作方式也有变化,主要通过电话和线上的视频会议,与作者的沟通不便。张艳青转变思维模式,把工作重点放在了解客户的复工情况以及物流情况上,并把自己的经验和心得,第一时间分享给同事。

在工作的QQ群里,经常能看到大家对张艳青的说的一声声“谢谢”,而每一次,他都爽朗的跟大家拱一拱手。“我只是个小人物,这也是我的正常工作,比起那些更为艰苦的人,我做的太微不足道了。”张艳青说。


刘岩:每天都在战场

刘岩,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用流行的话说,就是“土著”。疫情期间,物流行业受阻,要保障生产部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编辑部与排版部顺畅对接,而编辑和排版部门之间工作对接,必须传递修改的纸稿,为了保障这项工作,刘岩选择了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冲上一线。

每天早晨,刘岩戴上口罩,把各个部门需要传递的物资送给各方。

由于在家办公,许多同事家里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刘岩便担负起各部门办公电脑的配送,由于疫情不少小区实施了半封闭管理,非住户一律不准进入小区内,刘岩只能尽力和安保人员进行沟通,面对一次次的拒绝,刘岩没有放弃,在对自己进行全面消毒,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把电脑安全送到同事家中。在疫情愈演愈烈到需要禁足时,刘岩依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随时到公司处理各位同事需要处理的各项工作。

及时、周到、有序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在这个危险而艰苦的时刻,刘岩选择了自己冲上去。 从“封城”到“封小区”,当大家都不敢出门时,刘岩随着公司不同的需求,不断转换着身份,从快递员、到代购跑腿,他的身影在空荡的街头上忙碌奔波,接触着形形色色的人。为了不让同事失去当下的便捷,他用辛勤的汗水保障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抗击疫情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索玉葵:沉默下来的母亲

索玉葵是中枢部门的负责人,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在家办公后对统筹协调能力的考验更多,索玉葵面临很多挑战。与外地对接的书稿收寄变得费时,复终审、排版、校对等一系列流程也变得更为复杂,为了不影响图书出版时间。索玉葵每天与总编辑,排版部,设计部及时协调,想方设法处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疫情导致许多电子稿积压,复工后,校对进入高峰期,每日收发稿件频繁,多的时候一天要外出小区门口取稿件四五次,所有往来的稿件,全部需要集中到她这里统一整理,处理完毕后再进行分派。面对如此繁多复杂的工作,索玉葵努力把疫情对工作进度的影响减到最小,复工后重新制定计划,重新安排工作。工作在她的协调下,各个部门的对接,很快恢复了正常运转。

她在上小学的孩子面前假装一切如常:晚饭前后仍然一起看动画片,睡前一起唱歌、做游戏、读绘本,周末还带她们去公园玩耍。她们不抗拒戴口罩,甚至有点高兴,因为很多大人都戴着,自己也戴了,有种跻身大人的自豪感。但她们的脸太小,儿童口罩也无法严丝合缝,只好尽量避免人多的地方。

她们只是沉默得更多了,在孩子们看动画片时,索玉葵必须制定工作计划,等孩子们睡着了,她才坐在餐桌前,考虑怎样准备物资、思考怎么安排接下来一天的工作。


正是这些真实而温暖的故事,让同事们在困难面前选择了坚持。疫情面前我们看到凝重背后的他们勇于担当、积极进取,甘做公司的中流砥柱。一本本图书的迅速出版,背后也充满了出版人的汗水与希望。人都是在经历中成长,这次病毒肆虐的疫情异乎寻常,它是一把冰冷的利刃,在戕害生命的同时也催发、砥砺了生命的力度。

时代的灰尘纷扬落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