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满在莉:做“觉者之师”,行“智者之

2022-11-23

厦门市特教教师任勇曾说:“‘觉者’,是对自我人生、教育和文化的自觉也。‘觉者为师’,内心觉醒,我们就行健致远。”山东省微山县夏镇一中西校(以下简称“夏一西”)实施的“引领·自觉·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正是基于此,唤醒教师内心需要,挖掘教师内在潜力,从而帮助教师走向成功,实现职业价值,获得身心幸福。回顾自我成长历程,在夏一西这座优秀的大熔炉里,我一直走在“修炼”的路上。



从自然发展到自主发展,公开课锻炼了我

第一次上公开课是毕业后的第一年冬天,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讲的是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导入新课环节,我让学生讲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听完课之后,教研员李老师给的评价是:“个人素质不错,教态自然。”我知道这是一位前辈对晚辈的鼓励,但对我而言,已是莫大的鼓舞。后来再有上级来学校听课,讲课的任务基本都落在我头上,在同年毕业的几个年轻教师中,我上的公开课最多。可以说,各种公开课、研讨课伴我走过了工作的不同阶段。

随着学校社会声誉的逐年提升,来夏一西参观学习的同仁络绎不绝。作为教研组长,我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各项讲课任务,把课堂当作自己的修炼场,反复磨课成了家常便饭。记得讲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从备课到制作教学案、教学课件,一连几天我睁眼闭眼都是课。感觉备课思路很清晰了,但一讲,完全两样,于是推翻重来。找郭老师商量,发觉问题设计得不够直白,没有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桥梁,所以课堂气氛才不够活跃,改!找鲁老师研讨,又整合了原来琐碎的问题,使教学脉络更加清晰;找陈老师,一字一句“抠”课堂语言,怎么提问、如何启发、如何过渡,直到满意为止。再进课堂,大家再听、再评、再改、再讲……

正是这一次次的磨课,让我对课堂有了更深层的认识:上好一堂课,就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真正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不仅要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如何学。

百年中国语文人王君说:“名师的成长之路几乎无一例外是从上公开课走过来的。甘于平庸的老师躲避公开课,追求优秀的老师勇于迎接公开课,甚至创造机会去上公开课。”



从教学到教研,课题研究成就了我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提出如何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的问题。通过讲课,我深深懂得了: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

2006年,学校语文教研组幸运地参加了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的研究。起初接触课题,教师们颇有顾虑,认为教好课已费尽心力,做研究是专家的事。我也曾有过迟疑和退缩,但“自学·释疑·达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刚刚起步,课堂上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教学案“轻负担、高效益”的宗旨折断了学生思维飞翔的羽翼;按照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内容,顾此失彼,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案的设计“无微不至”,精彩的课堂难以生成,等等。我在痛苦中挣扎,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课堂有问题就从课堂中解决问题,课堂有矛盾就从课堂中解决矛盾。

经过一年的摸索和反复论证,教师们终于找到课堂教学模式和语文教学设计的最佳契合点,用“主问题”引领课堂,使内容感知、语言品味、写法探究等活动有了更大的空间张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了更灵活的交流方式;学生质疑、教师点拨有了源于学情的实践依据,并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料,收获颇丰。作为教研组长,我带领语文组同仁研究集体备课流程、研制教学案,认真践行“三次备课”思想,把这些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兄弟学校的同仁。

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感悟是:课堂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课堂教学,改变我们的提问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即专家,研究自己,改变学生,才能让课堂变得灵动飞扬;工作即研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增辉;效果即成果,改变我们的研究方式,才能使科研活动不再高深莫测。实践证明,教师是需要自身专业发展的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只有用专业磨砺自我,才能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教、研、评”一体化,渡己又渡人、利己又利他,同时还能体会探究与发现的乐趣,感受学生成长和自我提升的快乐。



从阶段发展到持续发展,阅读写作提升了我

在教研过程中,许多教师都会感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个人发展似乎遭遇了“天花板”。夏一校校长刘静明察秋毫,发现问题并深入了解问题,及时提出“贴地而行,抱团发展”的理念,由我带头成立了“一方书屋”社团,带领一群“尺码”相同的人走上专业阅读的道路,读书为我们的发展续航,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不再慌乱。那么,读什么?怎么读呢?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选择了专题阅读。在研究《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我走近了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他是一位语文教学研究专业户,属于大器晚成型,五十岁才登上公开课的讲台。他的版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等教学创意成为我们做“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理论依据。他的代表作《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等成了我的案头必备书籍。与此同时,百年中国语文人王君也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她既师承了余映潮的课堂教学特点,又有自己青春语文的创新与活力,放得开、收得拢、轻重缓急、收放自如。我又成了王君的铁杆粉丝,先后购买了她的系列作品来读,丰富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形式。

在校长刘静的引领下,我选择了阅读“名师”。刘校长常说“从师要高”,名师就是“高师”。研究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教学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通过研读名师,我发现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蛹的成长,需要在密封黑暗的茧房里积蓄力量,默默坚忍,痛苦裂变,最后才能突破自我,羽化成蝶。

多读的同时还要多写,读是吸收,写为倾吐。学校常举办教师发展论坛,讲述育人故事、分享学习体会、介绍读书感悟、交流教学灵感、提出研究困惑等。不知不觉间,自己在分享中已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后来发表的一些论文、参与编写的论著等都来源于平日积累。

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不相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目标,成为怎样的“我”没有固定的路径,但是“引领·自觉·成功”的教师发展模式却越来越让我清晰地认识到,自我觉醒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自觉成长是一种生命常态,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孤独前行,夏一西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我的同行者,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如愿成为觉者、行者和智者。


— END —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