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裴玲云名师工作室:体育教师的绽放之美

马朝宏 2018-06-06


□ 本报记者 马朝宏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


裴玲云 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体育教师。广东省 “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人、深圳市“名教师”、南山区“卓越教师”、南山区“精英教师”。

体育教师,往往是学校里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群体。因为,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距离“文化”最远,体育教师能说会道的不多,更很少写文章,所以,他们总是最默默无闻,名师工作室一般也没有体育教师的份儿。

但是,不鸣则已的人,往往会一鸣惊人。深圳市裴玲云名师工作室就是这样一个稀有的体育工作室。不仅学科稀有,主持人裴玲云还是女教师,而且个子小小的,与体育教师通常高大威猛的形象相去甚远。

个子虽然小,在人群中她却总是那么显眼——眼神炯炯,仿佛有永远释放不完的能量,“小小个子的我有着大大的梦想和情怀。”裴玲云身上那股取之不竭的能量来自她的梦想和情怀——她希望促进并改变常态体育课“一只口哨两个球”的现状;她希望每一位教师的体育课都能做到公开课常态化,常态课公开化;她希望每一节常态体育课都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她希望自己原创的“自主·协同”体育课堂教学模式能帮助更多的年轻体育教师进步成长;她希望所有的体育教师都能成为温暖而有力量的体育人;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拥有正能量并传播正能量的体育教学的践行者和引路人……

从教22年,从内地到深圳,裴玲云各式各样的学校都待过。时代的变迁和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都没能改变裴玲云的梦想和情怀。也许很多人会看轻体育这个学科,会瞧不起体育教师,可她从未看轻过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专业!这22年里,因为有了这些大大的梦想和情怀,她工作起来总是那么精力充沛。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她永远身体力行,坚持扎扎实实地做最好的自己。


自主·协同——体育“高效课堂”

在课改的大背景下,自2002年起,裴玲云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渐渐地摸索出一套“自主·协同体育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案例。这种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为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一个班的学生被分成七八个小组,每组设常态行政小组长1名和动态学习小组长多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锻炼,在小组内和小组间学习协同合作。“体育课上,没有一个学生是‘局外人’,每一个人都要得到锻炼。”裴玲云说。

小组在她的教学中是常态存在,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的行政小组长负责管理和组织小组学习,督促学习任务的完成并反馈。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项目成为动态学习小组长或小助教。学习小组长在学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过程中为其他组员提供学习指导或帮助,同时提升自己,因为“教别人”是最佳的主动学习方式。

裴玲云摸索出的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课最大的区别是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自主管理,鼓励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肯定学生个人的自我提升。学习评价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每一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性评价以及单元学习的发展性评价,给小组评分,小组得分即为个人得分。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也能让每个学生没有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形成阳光心态。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这种引领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姿态,而是以良师益友的身份。采用这种模式教学的教师一定要从几个维度进行角色和观念的转变:愿景比管控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这绝不是说教师就什么也不管。模式使用初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帮助每一个小组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帮助组长协调管理小组。

裴玲云的这套教学模式,目前在南山区的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推广,而且得到高度认同。2015年,深圳市裴玲云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她借助深圳市教育局搭建的名师工作室平台,积极主动在全市范围甚至全国范围与更多的体育教师分享她的“自主·协同”体育教学模式,她希望更多的体育教师能够参与到体育常态教学的改革中,尽职尽责为体育学科教学发展贡献力量,担当使命与责任。


体教梦想,为中国而教

在多年执着追梦的路上,裴玲云只有一个人,曾经的孤独和困难让她对现在的“深圳市名师工作室”这块牌匾格外珍惜。“有了它,更多的人走近我,了解我,信任我,愿意加入我的团队,与我并肩努力。我有了志同道合的伙伴。”

工作室从2015年9月开始组建,到现在已经走过一年半时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做的,就是让心中依然怀有‘体育情怀与梦想’的教师们抱团,为年轻体育教师输送正能量,为学生上实实在在的课,帮助孩子们强体魄、健人格。‘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是民族的未来。”裴玲云如是说。

“名额所限,工作室成员名单上只有20人,但实际上不止!”裴玲云说着,打开电脑上的QQ群组……一些认识的、不认识的体育教师找到她,想加入工作室。有的校长甚至从新疆喀什打来电话表达了“教研共享”的愿望。这个本来只限于做初中体育教研的工作室,现在有了50多名“编外成员”,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师。

一个团队,必须有共同的追求,凝聚大家的精气神是很重要的。于是,裴玲云让大家设计自己的标识,她想通过这种梳理提炼的过程,让大家更加清晰“我们到底要干什么”。 标识主要由红色、蓝色、绿色三种颜色构成,分别代表热情、包容、希望,最外圈有八种运动项目简笔画——指代体育学科; 最外圈还有牵手卡通人物,由代表教师的蓝色人和代表徒弟的绿色人牵手组成图案,既象征“青蓝工程”的结对师徒互尊互重、互敬互助,也说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以奉献精神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红色的“师”——意指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们积极乐观有正能量;“云”取自裴玲云名字中的最后一个字,另外还有云平台的概念,两朵小云像一对翅膀,象征工作室平台为有梦想的体育教师们插上翅膀起飞前行;云朵组合和“师”字结合,代表裴玲云名师工作室为青年体育教师提供搭建线上线下的平台和空间,借助云平台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成长。同时,大家提出了“体教团队,体教梦想——为中国而教”的团队口号。


成长=经验+反思+写作

从教22年,其间十多年裴玲云都坚持写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这也是特别难得的。写教学随笔,写教学日志,“这一路写下来,我发现对于一名教师而言,坚持写作真的太重要了”。

“勤学习多实践,勤思考多总结,及时写作是关键。如果我们把每天的所做、所听、所见转变为所思、所想,再把有价值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这真的是非常非常美妙的!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价值的思考如果没有记录,就没有意义,更是莫大的损失。写作可以促进写作者的记忆和思维;写作可以让写作者的理解更深刻、阐述更详细、概括更精确、梳理更缜密……”裴玲云觉得,写作的重要性对于体育教师更要强调才行。

根据自己成长的经验,裴玲云坚持运用“成长=经验+反思+写作”指导工作室的教师们。平时,她会搭建各种平台,组织教学研讨、问题讨论、专题讲座、听课评课等各种具体活动或网络研讨等。在每一次活动中,她都积极鼓励教师们多方面进行反思——有什么收获?成功之处在哪?有哪些不足?如何改进?并要求大家将反思形成文字。体育教师大都不擅长写,裴玲云理解他们的畏难情绪,并不要求字数多少,也不要求文字有多美, “开始时可以是几句话或一小段文字,不要顾虑自己写得好不好,文字美不美”, 只要能真实反映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每一次教师们写完反思都会发给裴玲云,她会为他们逐字逐句地修改,并将最终的反思编辑整理成集,共享到工作室的QQ群或推送到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平台,分享给教师们一起交流、学习。

这样的思考一直在继续,这样的写作也一直在继续。裴玲云工作室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专属的《成长记录册》。成长记录册的构成是:一师一册,一册三篇。“一师一册”:指每一位教师准备一个文件盒,装自己的成长记录册;“一册三篇”:指成长记录册包含基础篇、荣誉篇、成长篇三方面内容资料。成长篇是教师的公开课或展示课教案、反思、总结、感悟、论文、案例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成果,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打印后装入记录册。

随着记录册纸张厚度的增加,教师们越来越认识到“写”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记录,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足迹,教学水平、理论水平、写作水平、研究水平有了提升,也为接下来的写论文做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课”带动教科研

“我的工作室吸收了两名信息教师。”裴玲云说,“因为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我们这些行动通过网络化辐射全国。”为了顺应数字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和体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裴玲云决定以“微课”为突破点成立专项课题组,带领工作室团队开始了 “中小学体育系列微课程”开发设计研究工作,她希望充分利用无处不在的手机、平板、电脑,逐步实现学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网络化。她认为,微课程可以帮助体育教学实现两大转变——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转变、体育教师教学培训方式的转变,让体育学科的“翻转课堂”成为现实,让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更加便捷高效。

这个研究过程汇聚了众多体育学科专业特长突出的名师、骨干体育教师和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开发设计了篮球、足球、排球、田径、体操等五大类运动项目的中小学体育系列微课程。每一节微课的制作都经过反复讨论、仔细推敲,每一节微课最终都将是教材内容的精练呈现;每一节微课都将是优秀体育教师教学讲解的精彩呈现。

“等到我们‘中小学体育系列微课程’开发成功后,可以让体育教学打破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可以让体育知识传授变得更生动形象,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内化;可以让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体育翻转课堂成为真实可能;可以让‘互联网+体育教学’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学一种新趋势。”裴玲云带着她的团队加班加点在研究、在设计,又朝着梦想迈进了一步。


因过程而成长

越努力越幸运。日前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的“百花奖”教学大赛中,在所有学段40个学科共8000余名教师中,裴玲云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教师们收获满满。体育学科中小学组各取前五名,获奖共10人,其中8人出自裴玲云工作室,并包揽了全部的特等奖和一等奖。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团队成员共同的努力和付出。从课题内容的选择、教材内容的加工、教案设计的修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学问题的设计、组织队形的布置、课堂语言的组织……他们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不过,相对于比赛的结果,裴玲云更注重和享受参赛过程,“因为这种磨炼过程才是真正最好的收获。我们因过程而不断进步,因过程而逐渐强大,因过程而最终成长”。

一年半的时间不算长,但“这是一段记忆深刻的历程”,在别人看来,工作室是荣誉,但在裴玲云看来,更多的是职责和使命;也许别人看到更多的是教师们的成长和成绩,而其中的各种艰难、困苦、辛劳、委屈,她却不能与任何人说。裴玲云一直鼓励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愿景比管控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授权比命令更重要,平等比权威更重要。这是裴玲云“自主·协同体育教学模式”的精髓所在,也是她带领团队的信念。教师们因为“自主·协同”带给学生快乐学习的同时,自己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每次看到教师们的进步与变化,裴玲云的梦想与情怀就再次燃烧起来,让她重新鼓起勇气和信心,继续砥砺前行。

《中国教师报》2017年03月08日第8版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