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学习单之数,小数也

2017-12-22

QQ20171222-184237.jpg

推动阅读不一定非得学习单!

不要怀疑,你没有看错。虽然这是一本“学习单”为主题的书,我还是要强调“推动阅读不一定非得学习单!”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中高年级的各班阅读困难学生之所以对阅兴趣缺乏,有高达72.65%的比例是因为“不喜欢阅读伴随而来的作业,包括感受、学习单等。”

这个发现提醒所有的阅读推动者要正视“学习单”的问题,包括学习单的设计、使用方式、频率与时机。

我想,学习单一定有足够的魅力,才能让老师那么喜欢使用。如果要列出学习单的好处,我可以找到10点:

1.帮助学生有结构的学习;

2.提示学习的方向与重点;

3.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4.为了完成学习单,学生较投入学习活动;

5.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均等;

6.落实形成性评量;

7.产生作业易于评价;

8.方便作为学习档案;

9.方便家长了解孩子平时学习状况;

10.某种情况下可代替教案。

学习单好处这么多,难怪老乐此不疲,一张又一张如雪片般的出炉。然而,教学现在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容我也列出10点:

1.有的学习单只不过是缩小版的考卷;

2.设计的层次停留在低阶段的标准答案题;

3.制式化的学习单,学生看了就腻;

4.每张学习单都要写字,学生看了就烦;

5.只要求学生完成学习单,没有导读,没有讨论。

6.忽略学习单以外的学习;

7.老师不读文本,过度依赖别人设计的学习单,自已也缺乏感动;

8.学生不读文本,片段的从书中找出答案,把学习单完成,交差了事;

9.一书一单,倒尽孩子阅读的胃口;

10.陷于“学习单越多,老师越认真,学生成绩越好”的迷思。

老师爱用学习单,但副作用也不少,这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考虑之下诞生的。

书里共举了43本书的例子,示范了44份学习单,由于每种文类都其独特的阅读功能,因此,本书以“绘本”、“童话”、“诗歌”、“散文”、“少年小说”区别章节。

在童话的天空:提供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天马行空的创意居间流动,价值观也建筑成立。

在小说的部分:学习人物的刻画,掌握获得的知识与资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诗歌的世界:经历“观察—体验——想像——斟酌修辞”的体验学习历程,儿歌有趣的猜谜,允许有标准答案之外,更多的思考揣测。

在散文的篇章:点化“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五官描写事物的轨迹;说明作者如何取材、建立主题、将文章结构化的过程;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带出采访实务学习。

在绘本的段落:提醒用色的表现;找出文字没说出的地方;比较图与图之间的差异性;用发声欣赏书里的声音;让学生发现书中动人的一幕。

每一份学习单的设计都扣住阅读教学的目标,切入角度力求多元活泼,形式上包括着色、绘图、连连看、迷宫、摘要、调查、访问、角色扮演、模拟、对照、内外部比较、观察、朗读、仿作、编导、吟唱、猜谜、问答、查资料、结构表、心智图等,除了考虑读者的身心发展外,也避免流于纸笔抄写,试图结合阅读策略,让学习单变得更可爱,能真正扮演促进学习的功能。

学习单更非凭空出现,每一份学习单都会说明纸本的导读重点、设计原由、运用方式,我认为这比学习单本身更重要。学习单是扁平的,配合体验、互动、讨论,才能将阅读教学立体化,反之,如果老师只是发下书和学习单,要求学生看完书、完成学习单,不但窄化阅读学习,扼杀阅读兴趣,更间接促使学生发展出一套“应付策略”,实在得不偿失。

有人形容学习单是“必要之恶”, 我倒不这样认为。第一,它并不必要;第二,就算使用它不也不恶。我个人是“学习单的受用者”,但我也敬佩不使用、或者少使用学习单的人。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孟子·告子》篇上的一句话:“弈子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也许,我可以用这段话为此书下一个注解:“学习单之为数,小数也;不用心设计,则不得也。”


——摘自《儿童阅读的导读智慧——学习单设计实例》


QQ20171222-184007.jpg

(胡红梅  著  东北大学出版社)


 购买地址:http://www.yanzhizao.com/index.php?m=&c=Show&a=index&cid=20&id=29











白底 网页图.jpg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