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林伟:痴心无悔育人路

林伟 张宗奎 2017-09-02


 

      有人说,生命是短暂而又漫长的旅程。今天,我在这里回顾过去的25个春秋,那些尽管琐碎却又珍贵的一点一滴,那些曾一起走过的人,那些我经历过的坎坷,却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指引我更好地走完人生之路。

 

一、学生时代——点醒心智、学无止境

 

 我于1969年出生在广东省雷州市北和镇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种田,她的淳朴和善良是我童年最宝贵的财富。在海里洗澡、捕鱼和在山上摘果子的故事至今定格在我对童年的回忆里。农村孩子的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也是辛酸与苦涩的。童年的记忆如陈年老酿,时时沁香我的心灵,使我以后的为人做事处处闪动着朴素的色彩。

 由于家里穷,姐姐中途辍学回来跟着母亲干农活。我放学回家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放牛、养鹅、养鸡。由于当时没有什么课外书,我每天放牛都带着一本《新华字典》。小时候,我对学习有着一股莫名的热情,记忆力特别好,对于学过的东西都能记下来。我当过班长、少先队大队长,成绩一直排在学校第一、二名。记得当时校长林庄忠给过我三本书:一本是小学数学竞赛辅导书,一是小学升初中数学试题集,另外一本是小学升初中语文试题集。我爱不释手,每天不停地研读。后来我以全镇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雷州市第一中学,轰动了整个镇,为爸妈争了光,让他们扬眉吐气了很多年。

 进入中学,我幸运地遇到了我人生的第一位恩师——班主任康慕儒老师,当时学生住宿条件不好,康老师就把我安排在他家里住。当时我就告诫自己,要发奋苦读,要为实现心中的梦想做更大的努力。多少次,人家都睡了,我还在挑灯夜战;多少次,手都冻红了,我还在埋头苦读!心中的梦想就是指引我奋进的明灯,只要心中有梦,你就会为实现它而竭尽全力。天有不测风云,读初二的时候,我经常生病,功课拉掉了不少,特别是物理学科。记得进入初三时,第一次物理考试,我只考了45分!我很迷惘。这时我遇到人生的第二位恩师——物理老师叶秀利老师,一位知识渊博而又富有人文修养、气质高雅的好老师。他也安排我到他家跟他的小孩一起住。在恩师的鼓励下,我终于鼓起了再次奋斗的勇气。恩师的潜移默化,使我不仅喜欢上了物理,而且中考物理也收获了100分满分的好成绩。


林伟-1 (5).jpg

 高中时代,我又遇到了第三位恩师——郭宝安副校长。他是我高中的政治老师,他的政治课妙趣横生,余味无穷,我们常常在欢笑声中掌握了政治知识,同时净化了心灵。高中几年,我进入了学校团委,我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经常为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上团课,组织学校一些大型活动,我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校团委书记莫受尧老师是我人生的第四位恩师,他把我们几位同学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成为我们学校历史上第二批入党的学生。我把在学校获得的荣誉看成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它们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也改变了我以往很多不正确的观念。我逐步成熟了许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不再是逃避它,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时代,我最终被录取了师范院校——湛江师范学院。虽然学校与我梦想中的大学相差很大,但我还是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汲取科学的养分。教授们对数学的无限痴爱及深厚的数学底蕴深深撼动着我。我经常跑学校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深深地体味先人生活的艰难,细细感受着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我忽然顿悟到了知识的真谛,感受到了知识的博大恢弘。知识会让人聪明睿智,知识会让人具有涵养和人文品位,知识更会让人洒脱超然。



二、从教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上下而求索

 

 读师范学校时,最害怕的是被分配到乡下,但却偏偏躲不过。1990年8月,我被分配到离县城最远的渔港小镇——乌石中学。那一年,我拖着几麻袋的书来到这里。我坚信:“勤勉能够使平常人变为聪明人。” 当我忐忑不安地走上讲台的时候,面对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突然明白了“神圣”两字的份量。我意识到:教师是太阳,给了别人光和热,同时也照亮了自己。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是架设人和知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才智,无私地倾注在工作和事业上,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才有意义。于是,我像其他老教师一样精心备课,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虚心请教年长的老师,无论课内课外的展示课、研究课等各种公开课活动,我都积极参与,尤其是评课环节,我更是一丝不苟地倾听。我的个性是从来不服输,在工作中总是“自讨苦吃”。比如改作业,我始终坚持逐个学生当面批改,一方面了解出错的具体原因,另一方面给予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做当然要辛苦得多,但我感到心里踏实,看到同学们有了进步,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我一直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时刻想着学校工作,想着学生,从未误过学生一节课。1995年,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课,我连结婚这样的大事也不请假。

 教师的职业是清苦的,但苦中有乐。我的恩师刘许国书记常常告诫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他说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即所谓的“厚积薄发”,我因此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学校阅览室成了我常去的地方,我去那里经常一坐半天,力求设计出最完美的教学思路。我要求自己把每节课都上成精品课。为达到这个效果,多少个寂静的夜晚,或月色皎洁,或云遮雾浓,或秋虫唧唧,或雪落无声,青灯一盏,书册在手,我伏案而读,既与孤独为伍,也与快乐做伴,我深信,春耕夏耘,必将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我写下了自己的格言:超越自己,追求高尚。我将书籍分为四类:一是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类;二是研究方法类;三是研究成果类;四是人文素养类。为了研究课题,我先自学了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管理等书籍,边研究变学习,将学习应用到研究工作之中。我订阅了《数学通报》《中学教学研究》等10多种数学杂志。我常常要“挑灯夜读”,时时“闻鸡起舞”,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假日。当别人游山玩水、饱览大自然风光,或是欢聚一堂、共聚天伦之乐的时候,我却得躲进小楼苦读。


林伟-1 (3).jpg

 我认为:“教师最有价值的财富是自己编写教案;教师最大的幸福是在每堂课上得到成功;教师的最大贡献是把知识和方法传给学生。”领导多次推荐我参加评优课,上公开课、研究课,我都没有推辞过,而且认真上好每节课。我把它看成是学习提高的极好机会。在公开课准备过程中,大到教案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法的选择,小到一个教具的制作与使用,一个手势和表情的配合,都要经过反复研究、反复推敲。也正是反复的研讨修改,提高了自己的水平。

 古人云:“书不必起于孔丘之门,药不必出于扁鹊之手”,有效才是硬道理。如何将自己收获的知识,重新组合授予学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尝到学习的快乐,是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创新的道路上苦苦求索,不断追求。教学中,我总结出“思维学导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直观化,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颖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数学课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热爱。后来我的这项《中学教学“学导法”教改实验报告》科研成果荣获广东省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黄华奖,并发表在《数学教育学报》上。1996年11月,我虚心请教老教师,还特地跑到市教育局教研部门求师赐教,在他们的指导下,我上“同类项”这节课荣获了广东省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评比三等奖。1996年12月我又一次参加“三讲一上一评”竞赛课荣获了第一名。2011年参加广东省“名师大讲堂——走进惠州”活动。2013年我的课堂录像被收入《如何形成教学风格》。

  我多年任教毕业班,2000年,我任教高三(1)班有3人突破700分,有32人考上本科。2003年,我任教的高三(4)班上线率达到93.8%,高于当地重点学校数学平均分。2012年,我任教的高三(15)班(艺术班)只有一个学生没上本科线,我校文科数学最高分在我这个班,数学平均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科研提升——研修渐进入佳境

 

 我认为,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者;课题研究,使教师找到了适宜的自我发展空间;使教师在对话与交流中获得专业的引领和发展;使教师在实践和反思中走向成熟。课题研究能够让问题思考得更深入也更深刻。首先思考选题目标,做到“四要两不要”,即要具有超前意识,要提出独到见解,要有创新的思路,要服务于教学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不要重复他人。其次思索课题实施的计划,努力做到“三性”,即构思的逻辑性、观点的科学性、过程的完整性。虽然研究选题都要经过艰辛的思索过程,但成功正源于这殚精竭虑的思索。从最初参加市级课题“学导法”的研究,到主持市级“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思维”的研究,再到自己独立主持省级课题“高级课堂”研究,我在做中思,在做中提升。在科研道路上,我以课题为船,那么学习就是风帆。20多年来,我走过了一条“学习—实践—反思—写作”之路,也许这正是一个教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994年,我从学校团委书记转任学校政教处主任,当时我制定了德育量化考评内容和考评方法。提出了“德育目标个体化、德育内容系列化、德育渠道网络化、德育方法科学化”的要求,德育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我根据这种做法写了一篇论文《德育量化考评实践与体会》荣获广东省1994年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2001年起,我先后任教学处主任、教研处主任、教师发展部主任。2003年9月开始在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比较强调“静与思”,而对“动与究”则重视不够,在当前实际教学中后者大都是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因此我提出“思维学导式数学课堂教学”。其中《以思维为核心,发挥学生能动性,开展“思维学导法”教学实践》荣获广东省首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 又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培养数学问题意识和问题思维的教学实践》获全国首届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年我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了新的研究项目《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该项目被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立项项目。


林伟-1 (2).jpg

 但是我并不满足地这些,我继续探索。为了找出规律,我萌发了著书立说的念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多年来,我还撰写了220多篇教学论文,在《数学通报》、《数学教育学报》、《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有39篇获国家或省级奖励。我参与编著《名师谈数学教与学》等10多本书,出版了个人专著《数学教学论》、《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概论》、《数学简史》、《感悟教育》、《自主发展的教育思考与实践》、《高考数学题型及解法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初高中数学接教材》等8部。

  我的努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1998年被评为雷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破格晋升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获“全国模范教师奖章”,并获第三届全国“十杰中小学青教师”提名奖(当年广东省唯一一个),获得奖章和奖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1998年11月14日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以《醉心教坛、潜心科研》电视专题片进行报道,2002年12月下旬教育部将我的事迹收录《师德启思录》作为电子教材向全国宣传。2001年,我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2002年、2003年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评为“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称号。2006年被确定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2010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教育科研能手。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教育创新改革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3年我又被推荐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正高级职称评审试点,整个深圳市所有学科共推荐了11名教师到省里面评选。自从评为正高级教师后,我研究欲望越来越强烈,为了更科学、更规范地在教海探宝,也为了带动并帮助勇于探宝的团队,我组成了教育科研小组、学术委员会,进行课题研究,先后申报了课题“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学数学思维学导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被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立项。其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已经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结题。“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概论”获得广东省第八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育需要研究,教育需要执着。我把教育科研当成了乐趣,以小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把教育写作当成了“以吐为快”的方式,当作以文会友的桥梁。我希望自己做一个有教育智慧的研究者,在研究中成就自己的教育人生。


林伟-1 (1).jpg

 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总觉得教学成果不是提前设计好的,不是在预料与规划之中的,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之后的必然结果,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我越来越觉得教学成果是一件很神奇的东西,不像人们说的“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恰恰做比看容易,因为看是计划,做是实施。没有实施的计划,计划100年还是原地踏步;既然计划了,就马上实施,即便是实施1天也可以前进一段距离。头脑中的兴奋细胞一旦被激活,是一发而不可收的。前进过程中虽然存在许多艰难险阻,但也孕育了无限的生机,有无数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的道理。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守住教育理想的阵地,把取得教学成果当成职业责任,天天忙都忙不过来,哪里有职业倦怠可言!

 有付出就有回报,回报更属于不图回报的人。投入了“激情”,回报了“爱戴”,这就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真谛。

 

广东省作者系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科研处主任

 


白底 网页图.jpg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