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论图书出版的文化责任

黄瑛 2018-05-04


图书出版是人类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创造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图书出版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密切相关。中国古代图书出版,是谋义而非谋利,追求的主要是与当时社会形态相适应的文化性。中国近代图书出版,一个显著特征是既讲义又讲利,用出版家邹韬奋的话说是既讲文化性又讲商业性。现代图书出版是近代图书出版的延续和发展,是高新技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化的文化成为商品,图书出版发展成为产业,现代图书出版的商业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图书出版是否仍需将社会效益置于首位,是否可以力争文化性与商业性的协调发展?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现代图书出版的选题策划、编辑工作与固有的文化特性又有什么关系?图书出版应当如何进行文化运作与品牌营销?这些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图书出版从业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化与图书出版之间的内在主从关系,既表现在宏观层面,也表现在微观层面。先从宏观层面看。人类创造和积累的文化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物化为商品,商品化的图书出版物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图书出版属于以内容为主的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单位成为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济实体,兼具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图书出版从业人员既是人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有效组织者,也是人类文化创造与积累的积极参与者,其职业精神能否与先进文化协同发展,直接决定出版物质量的优劣。再从微观层面看。文化与图书出版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图书出版物再生产的全过程之中,内化为图书出版活动主体的文化价值取向、人文素养、文化责任、文化运作能力和学术品评能力。图书出版物再生产过程可以划分为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营销推广等环节。图书出版物的品评是营销推广的重要手段,可以体现图书编辑的学术水平和文化素养。图书出版品牌则形成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诸环节之中。

 

 在当代,图书出版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渠道,承担着文化服务、文化教育和文化建构的历史责任。图书出版在社会文化传承、文化整合的过程中显示出极强的功能。图书产品不断地渗透到社会,不但影响读者的文化心理,改变读者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引导读者变革生活方式,而且推动文化的变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图书出版在实施文化攻心战略时,一方面根据人们的民族文化情结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增值:另一方面也宣传西方文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当然。文化变迁、文化整合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原因和动力,但图书出版对于文化交流整合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环节,从业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精神。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个国家与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更加密切的时代背景下,图书出版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还要自觉地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社会文化的推动者。坚持文化综合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是图书出版的文化责任之所在。

 

图书出版的文化自觉突出地表现在文化综合创新意识上,要树立系统文化观。自觉承担文化综合创新的责任。文化综合创新,不同于具体的以直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文化创新。所谓文化综合创新,首先是着眼于文化的整体性长远性发展。文化综合创新,落脚点在于创新。图书出版在坚持文化综合创新时,应当做到:一是坚持“走出去”。增强人类文化自觉意识。在同西方文化充分接触和比较中发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并认真研究发掘中国文化中的人类性因素,把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充分展示出来,使其成为世界性的东西。这种民族文化自觉是与人类文化自觉一致的。二是创新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重视传统文化改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进入21世纪再次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三是坚持“为我所用”,吸收借鉴人类文化成果。

 

图书出版的文化自觉还表现在文化发展观念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地承担推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一是自觉担负起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清理、批判、传播的责任。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继承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前提,而断层最终会导致文化失去根基而灭亡。人文文化更具有这样的属性,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和创新。即使是技术性的文化。虽然人们在理解和掌握最新的知识后,以前的研究和发现就显得对现实实践没有决定作用,但技术的每一步突破都是以前一步突破为基础的。文化从总体上也具有这种根本的属性。图书出版是文化传承主系统的带头者,要以“出版人”的责任去挽救被“社会人”断层的文化环节。保持从历史到现在的文化延续性。二是自觉担负起对社会文化系统的预测、修复、综合、完善的责任。文化结构的失衡是相对于社会全面发展要求而言的,当社会发展出现某些文化需求却得不到满足时,社会文化结构就不可能完善,而处于失衡中。可以说文化结构的失衡是绝对的,文化结构的平衡是相对的。图书出版应当把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致力于社会文化的整体构建。三是自觉担负起对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消化、创新的责任。图书出版要立足于民族需要,放眼人类文明。着眼于本国社会实践对当代理论的需求,认真做好外来文化的鉴别、选择和出版工作,在消化运用中创新,使之成为为我所用、对我有益的文化成果。

 

在图书出版的流程中。编辑活动是中枢环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以文化责任作为图书编辑活动的本位责任,坚持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引导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图书编辑活动的文化责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文化成果的选择、传播与积累:二是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整合与重构;三是传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支持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些责任与图书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密不可分。正是因为具有这些责任,图书编辑活动才成为文化创造、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中枢环节,图书出版才能存在。才能不断地发展。

 

文化成果传播与积累的需要是图书编辑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文化发展水平决定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水平:图书编辑活动是文化传播不可缺少的环节,文化成果经过图书编辑的选择优化才能向社会传播,图书编辑还对文化建构进行整体设计,参与社会文化体系的建设、整合与重构。在文化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图书编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社会环境对图书编辑活动具有制约作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以及作者的创作状况和读者需要,制约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图书编辑活动对社会环境也具有能动作用,图书编辑通过对图书产品的策划组织和选择优化,为建构社会文化体系添加助力,并对作者、读者和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图书编辑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了图书编辑活动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图书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加上图书编辑活动再创造的文化价值(或称增值),才是传播品的文化价值。传播品的文化价值的大小与能够获得受众的多少成正比。因此。在原型作品已经定稿,其原始文化价值已经固定的前提下,图书编辑活动必须追求最大限度的增值以争取最佳传播效果。对于图书编辑来说。优化则是一种文化职责。一般来说。每部图书优质文稿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阶段。稿件的内在质量的优劣、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作者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实践经验及其所付出的劳动诸因素。后期阶段,稿件经过编辑的加工而形成社会共有的最终精神产品,其质量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编辑的知识水平、政策水平、实践经验、业务能力及其再创造劳动的成效。图书编辑活动就是开发、优化原型作品,使其成为能获得最大限度受众的传播稿(可供传播的定稿品)。开发包含发现和发掘之意。对于已存在的作品要去发现,然后加以选择,选择当然是择优。对于尚不存在的作品要去发掘,要从收集信息开始。然后策划选题,组织作者来撰写。这个过程无论是确定选题方案或是落实作者,都是一个择优的过程。

 

图书编辑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要求图书编辑具有高度的运用知识和经验以及发现、辨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文化产品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创造文化价值的过程。创作活动创造原始价值。编辑活动是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或称增值过程,最大限度地增值是图书编辑活动的追求和目的。增值依赖于优化,优化有两个层面:一是微观优化,指编辑过程每个环节的优化。如选题优化、加工优化等。二是指一项文化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各自优化,如书稿的文字优化、插图优化、版式装帧优化等。这个层面的优化,是总体优化的基础,无疑是很重要的。

 

图书编辑活动主要包括策划组织、审稿、加工等环节,能动性和受动性相统一的规律贯穿于编辑活动的各个环节。举凡有图书编辑活动的地方,就存在着编辑主体通过编辑活动能动地参与社会文化大厦的构建,并同时要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作者、读者、社会制度、出版体制、地理状况等)的制约和影响。首先。策划组织工作是图书编辑活动的起点。图书编辑在策划组织环节,计划构想、方案组织、选择作者等活动不能超越客观环境条件,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并服从社会和读者的需要。这是因为图书编辑的策划组织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人们的活动总是从自己的存在状况和活动状况出发去了解外部社会的。作为客观世界一部分的社会环境制约着图书编辑活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图书编辑活动又是自觉能动的,在社会环境条件下,编辑可以自由地创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社会为图书编辑活动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图书编辑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站在文化建设前沿、学术前沿、改革开放前沿来策划组织书稿,唱响时代主旋律。近些年来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学术价值高、有文化积淀的精品图书问世,就是一批有理想、有作为的图书编辑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其次,审稿、加工是图书编辑活动重要的一环。审稿是图书编辑以社会把关人的身份,代表社会和读者对书稿进行的一种审查与鉴定,其目的是决定书稿的取舍并使之优化。图书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必须代表社会和读者的利益,本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等规范为依据,来审视、分析作者的观点与思想。一旦图书编辑无视社会规范,缺乏责任心,就必然出现偏差,就会背离出版事业的宗旨。

 

图书出版活动与出版业与生俱来的文化责任,使图书编辑不能不重视其独特的精神产品——图书的文化蕴涵。图书出版承担着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图书产品归根结底所传达的是一种文化与价值观,具有思想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能否坚守这份文化职责与理念是对图书出版编辑的一种考验。

 

现代图书编辑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不断开拓、精益求精的文化创新精神,二是执著追求、坚忍不拔的文化敬业精神,三是淡泊名利、无怨无悔的文化奉献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形成编辑良好职业道德的核心。编辑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把关者和人文精神的护卫者,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实践者。在面临现代社会多重矛盾与精神困惑的生存状态时,图书编辑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要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要将人文精神贯穿于编辑道德修养的全过程:要有热爱编辑事业的敬业精神:要完善自我,加强编辑自身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人文精神决定着图书编辑的“选择”与“发现”。图书编辑工作中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的内容是对选题的选择和发现。现代图书编辑每天面对密集繁复的文化信息和选题冲撞,何所依从,得由编辑的主体精神所制导。编辑主体的个性张扬,以及表现在编辑实践上的文化选择,正是与编辑血脉相融的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还决定着图书编辑对文稿审校把关的工作态度。图书是一种文化产品,不同于可以批量生产的一般商品,编辑也不是生产流水线上的一道工序。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图书的出版既需要作者的知识投入。也需要编辑的智慧渗透。

 

在建设现代化中国的新形势下。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正从以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图书编辑只有从选题决策到每本书的内容文字,都能最大限度地进行优化选择,充分发挥图书知识凝聚的功能,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任,也才能更好地履行积累与延续历史文化的职责。

 

图书出版的本质就在于不断积累文化、创造新知,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性精神,不断推出更优秀的文明成果,并按照一定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现实文化进行分析、做出评价。引导社会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自古以来。图书出版作为社会的精英文化一直是社会文化的精神支柱,起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历史责任。

 

图书出版能够创新社会文化。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文化创新是图书出版的不竭动力和显著特征。有人认为,知识的保存、生产和应用,精神的传承、生产和原创,都是以图书出版为基础的,或者说,它们都是图书出版的文化功能和重要使命。图书出版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对原有文化进行选择、批判、加工、整合,引起原质文化发生裂变,通过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吸收外国文化精华,不断地形成新文化,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图书出版要引领和创新社会文化。除需要图书出版自身加强先进性建设外,在当前更需要的是一种领跑和主导文化发展的社会责任。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转型,面对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失衡,图书出版如何在社会多元文化的矛盾激荡中真正承担起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图书出版建设的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来源:《DVD电影评价》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