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教师发展生态学 ——让教育与生命同行

  • 作者:刘建平,莫春荣 编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112-9724-2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56
  • 购买地址:http://suo.im/o31ml
内容简介

松山湖中心小学坐落于优美的东莞松山湖畔,这一绝好的地理条件似乎给了学校的建设者们泉涌的文思和无尽的灵感,经过十年辛勤经营,为这里的师生和家长创造出一片教育与成长的圣地,也给参访者带来无数的赞叹和启示。

校长刘建平,是我相识已久的湖北老乡,是我当年跟随导师在湖北参与整体改革和主体教育实验时结识的中小学教师朋友。一直耳闻他在东莞发展得很好,但一直没机会见面,接到写序和访问的邀请,也一直踌躇未能下笔。十月下旬终于成行,目睹学校发展的蓬勃气象和良好态势,作序才有了些许底气。

学校从孕育松山湖东莞中学开始,就有了“松湖之约”——相约湖畔,脚踏实地干一番传承文化、培育英才的大事业!每一个五年,学校都会抛出一个引领发展的大主题:学校课程再造、教师生态发展、教学方式变革,构成全校师生关注的重心和努力的方向。学校课程再造,是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切近学生生活,以课程整合和校本化为抓手,致力于“基础型”、“拓展型”和“体验型”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再造。教师生态发展,则以教师的自主发展、群体发展和诗意发展为基本理念,全面实施了俱乐部策略、招投标策略、自驾游策略、领头雁策略和脚手架策略……于是,每位教师除了本身的学科专业,渐渐都拥有了多种技艺和才能。教学方式变革,是未来五年的新主题,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教师,还需要聚焦于日常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快乐长大。课程再造中生成的那些美好的理想,将在一分一秒的师生互动中,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

如果说课程是勾画理想的蓝图、教学是通往理想之路,教师则是胸怀理想的领路人。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诗意的自然生态中,为教师铺设了更有诗意的发展生态,在课程的“筑梦”与教学的“圆梦”中“诗意地栖居”。

根据西方教育学者哈格瑞夫斯和富兰的主张,教师发展是一种生态变革,也就是强调要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发展背景,为他们的发展营造一种合宜的土壤,这是因为,再好的发展种子,若撒在石头滩上,也无法指望它生根发芽。比照以往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技能基础,或是注重教师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与理解的传统取向,国内有学者将教师生态化的发展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取向”。这种取向超越了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主要关注教师个体自身的局限,而将其置于专业图景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关系背景之下,更加关注那些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教师教学策略和风格形成与改进的“教学文化”或“教师文化”。这种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态,更是一种精神的和充满感情的文化生态。

简单地说,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生态中的各种生物,通过“各展其长”而得以生存,通过“各得其所”而共生共荣;同样简单地说,教师发展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术语和思路,来研究教师这一高级生物有机体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与周围人际关系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问,教师以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等正式组织以及文学社、俱乐部等非正式学习社群,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生态圈”,在多层、多维、多群、多向的互动过程中,分享着态度、价值观、信念、习惯和做事的方式,这些结果、形式、互动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潜质之间存在着强的相关性,因而,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就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当然,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发展生态学”,做的不是一篇理论的文章,而是一次又一次实实在在的探索行动:把每一个课堂、每一条走廊、每一个景观、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视为一个个有无穷内涵的生态环境,把每一次对话、每一场研讨、每一次挥毫、每一次演奏、每一场典礼,都视为一个个打开的小“生境”,永不停歇地“上演”着生活的故事、生命的传说和生长的“神话”。我作为一名访客,在待在松小美丽校园大约20个小时的辰光中,惊讶于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如此多才多艺,赞叹于几乎所有的孩子写出的字都如此娟秀清丽,钦佩于师生在15分钟的硬笔书法“天天练”时都如此全神贯注……孩子们活泼的身姿、老师们自信的目光、家长们绽放的笑容,都在不经意间传达着某种不言而喻的幸福。

开这本书,很难找到学究气的宏论或书卷气的引经据典,全书充满了意趣盎然的故事、课例和活动实录,甚至连教师发展策略的命名,如“自驾游”“领头雁”“脚手架”等,都如此通俗、生动和传神。老师的自述、挂职校长的感言、记者的采访……从各个不同的视角,纵横交织,描绘出松山湖中心小学淡雅天和的全息图景。显然,教师生态发展取向的确立和对以往理智取向和实践反思取向的超越,带来了教师整体精神面貌的与众不同,也带来了学校在松山湖境内天地人的融合。当然,这种超越不是替代,也绝不是对知识技能和实践反思的排斥,反而是更加自然而然地包容。

作为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掌门人”,刘建平校长一直在思考办学的终极道理。他指着校园墙上一行大字“教育从生活开始,与生命同行”对我说:“对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其实当我在荆州沙市做校长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生活的资源引入校园。而今天,我把生活的主体——生命,更加凸显出来,为师生的生命成长营造一种别样的生活,把教师的专业发展融入生命成长,教师有了职业的幸福,学生才有幸福的成长。”本书的另一位编著者莫春荣,是当之无愧的“劳模”,自陈“从一个金牌教练转变为一名科学教师”。巧合的是,我刚认识刘建平校长时,他也正倾心于奥数的训练。我在想,松山湖有什么魔力,能让“教练”回归为教师?抑或,是不是“教练”们的自觉转型,才成就了松山湖教育的回归?

该书的后记是我见过的最有意思的后记,我亦深有同感:熬过了深深扎根“3厘米期”的松山湖中心小学,正把她的一簇青翠,优雅地伸向蓝天!

是为序。

作者简介

刘建平:全国优秀教师、首届全国小学十佳卓越校长。曾主持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九五”A级重点课题“学校生活与学生主体性发展”实验,所构建的学校教育体系被专家学者称赞为“生活教育”。调任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以来,致力于学校课程再造且“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被誉为“课程领跑又一人”。

《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中国报告文学》、《教育》(旬刊)、《广东教育》等曾对其进行专题报道。

目录

引?言 

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

第一章?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理念

【本章摘要】

自主发展,彰显“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

群体发展,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诗意发展,兼容“专业发展”和“身心发展”

第二章?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策略

【本章摘要】

“俱乐部”策略——以数学教研组解决问题磨课为例

“招投标”策略——以语文教研组说教材活动为例

“自驾游”策略——以体验型课程建设为例

“领头雁”策略——以“一手硬笔好字”课程教学研究为例

“脚手架”策略——以综合教研组争先创优活动为例

第三章?生态取向下教师成长故事

【本章摘要】

写在松湖的诗行

“园中缘”记

空杯心态

不“纸”如此

一路走来,我幸福着

磨课有“三跳”

第四章?第三只眼:松山湖中心小学的教师发展

【本章摘要】

将幸福进行到底

??——解读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生态取向”教师发展

松湖之约,幸福之旅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实录

在现代都市田园学校里徜徉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挂职散记

文而化之,诗意栖息

坚韧始能遂其志

??——记全国小学十佳卓越校长刘建平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理念

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的核心理念定位为:教师发展以回归生命的本位、提升生命的质量为宏旨,自主发展彰显“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群体发展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诗意发展兼容“专业发展”和“身心发展”。

本章摘要

教师生态发展理念包括:追求和谐共生的整体性理念、彰显相互依存的系统性理念、展示互利共生的交互性理念、体现动态平衡的生成性理念。

基于国内外重要文献研究,并结合学校实际,“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的核心理念定位为:教师发展以回归生命的本位、提升生命的质量为宏旨,自主发展彰显“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群体发展超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诗意发展兼容“专业发展”和“身心发展”。

教师发展,幸福是前提也是目的;生态取向的教师发展体现生命关怀;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强调“学习”,并且“学习”具有重要功能:促进教师个体发展与群体协同发展;生态取向下教师发展,其中“生态”的要义是:发展潜能,动态平衡;生态取向下教师幸福的发展,就是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以积极的生命姿态,主动参与生活,融入教师群体,协同发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教师发展不是“急就章”,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发展也是一场“马拉松”,要放平心态,正确对待,如若急着赶路,结果只能“错过路边的风景”。

 

教师梁好在他的博客《慢慢地走向远方》中引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清人周容在顺治七年冬天,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捆扎了一大摞书跟随着。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镇海县城还有大约两里路远。他便问一个摆渡的人:“待我们赶到县城,还赶得上南门开着吗?”那渡者仔细打量了小书童一番,回答说:“若是慢慢走,城门还会开着;若是惶急赶路,城门怕就关上了。”周容听了有些气恼,觉得渡者在戏弄人。这一主一仆便快步前行。南门在望了,惶急赶路的小书童却摔了一跤,捆扎书的绳子断了,书散落一地;小书童哭着,一时竟没能站起来。等到他们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锁了。直到这时,周容才恍然明白了渡者那番话的深意。

慢慢走,不要急。其实,这句话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忠告呢!人生就是一场旅途,太过于执着速度或效率,到头来,不仅终点遥遥无期,还丢失了行路的欣然惬意与美好。

人生如此,教师发展亦是如此!慢慢地生长,慢慢地经过,自然有其深刻的哲理。蜗牛的速度虽然很慢,但它依然在前行;去小城的路不是三两步可以到达,需要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麦苗的生长,需要瞅准时机,冬日不可长,要留足劲待到春日。教师的发展成长也是这个道理,教师自身以及教育管理者不能躁进,不能功利,用平和的心态,看教师慢慢地走,慢慢地成长,或许这样,才能让老师们走得更稳健,抵达得更遥远!

 

自主发展,彰显“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

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大人们追着小孩喂饭,孩子在前面跑,大人们在后面追。小孩不愿意吃饭,那是孩子还不饿,孩子饿了,不用父母喂也会抢着吃。有需求才有动力,这是人乃至动物的本能。

生态学的观点也认为,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相对,其强调系统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认为系统是通过自我生长、自我发展、自我循环更新而自主建构的。例如,某一生态环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的数量,如果因为某种原因(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因而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时动物种群之间就出现了生存竞争。最终,自组织能力较强的一方战胜自组织能力较弱的一方,从而使生态系统也进化为新的更有序的结构。

教师发展更需要自主的内驱力。

许多学校很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骨干教师、名师的培养,以造就“名师”“特级教师”为荣,注重精英的发展,而淡化了全体教师的群体发展,使一线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动机意识不强,目标不明,难以唤醒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使学校层面的教师发展变得被动而消极,效果不佳。

2014年8月18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2006~2011年,我们基于生命发展,从“开琢自然生命、构建社会生命、塑造精神生命”出发,聚焦生命成长的核心要素,进行学校课程再造,构建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这就对教师们提出了新要求:既能胜任基础型课程,又能胜任拓展型课程,还能胜任体验型课程。

要想工作得心应手,就要做一专多能型的教师,这既是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个人幸福发展的需要。

2015年10月5日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获奖者屠呦呦“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被一些人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样一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给科学家最高的奖赏,就是真实问题的解决。她在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做药理试验的时候,绝不是为了做个报告,评个职称,得个奖牌。

教师发展亦是同理,是为了工作得心应手,轻松愉快!

于洪民老师是小学音乐“1+X”教学改革第一人。谈起“1+X”教学改革(1指葫芦丝,X指课标中的音乐素养),于老师说道:把葫芦丝引入音乐课,我们要的并不仅仅是葫芦丝。引入葫芦丝,教师自身的吹奏水平、教学吹奏能力是前提条件。在实验初期,我吹葫芦丝只能算是入门,所以四处寻找师傅,终于找到广东医学院周雁冰老师;科组的匡芝兰、邹霞、李响三位老师,后来也自发一起拜师学艺。学校知道了,不仅拨专款解决导师的酬劳、葫芦丝配备,还协调解决培训场地、培训时间,我们愈发学得起劲;再后来,阳巧玲、刘贤虎、何晓瑜、黄帆、刘娥英等非音乐学科教师也纷纷加入,大家都成了葫芦丝吹奏高手。

生态取向下的教师发展秉承了生态学的自组织理念,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并非来自外部的规约或赋权,而是来自内部的自主和超越。教师自觉主动地追求自身内在的专业品格、专业素养的不断完善,自主地选择发展方式和学习内容。

提出“我要发展”和“为用发展”的自主发展理念,就是要为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充足的空间、阳光、水分和营养,为教师营造出能够自主发展的“生态”情境,引导、提升、强化其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

数年前回国时,曾多次听朋友说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是一所“回归本真教育”的学校。那时我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这所学校,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2014年9月7日机会来了!趁深圳音乐厅演出的前一天,我应邀到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参观!学校刘校长亲自陪同我参观了各个年级的教室,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普通教室之外还有陶艺教室、健身房和书法、美术、唱歌、器乐教室!真让我大开眼界!“从长培养,终身受益”的教育方针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受到了社会和家长们的赞扬!

走廊的橱窗里一件件学生们自制的陶制品,充满想象力,非常可爱!挂在教室里的一幅幅书法作品,工整秀丽,让你不相信这是出自小学生的手!充分体现了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宽敞美丽的校园,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让我感到了祖国的希望!

刘校长是一位非常优秀、有见识的开拓型学者,也是强力实干的领导者!学校非常重视让教师发展向生活回归、向生命回归,提倡“一专多能”“为用发展”,让老师们工作得心应手、轻松愉快!

分别时,刘校长热情地请我在留言簿上签名,我激动地写下了:中国教育界闪亮的明珠!

每当我抱着琵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和学校演出或讲演时,谈到教育,我就会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中国东莞有一所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美丽小学校,那就是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旅日著名琵琶演奏家涂善祥

小时候,外公在我的小被子上描绣了我的名字,到现在被子虽旧,可字体却历久弥新、灵动飘逸。每每看到那三个绣字,都后悔没有向外公好好学写字。去年,我刚到松山湖中心小学,就与金牌名师、写字教学专家邱卫春老师做同事。为了弥补遗憾,我在忙碌的工作中尽量抽时间到学生硬笔书法班旁听,与学生一起学写字、交作业。我从笔画笔法、间架结构等方面开始学起,像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虚心地向名师学习。今年,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好字行天下”研修班,继续向邱老师学习写字。经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收获远远超乎我的想象:在“一手硬笔好字”课程的教学中我得心应手;在“好字行天下”磨课中我从容应对;连我的书法也进步神速。家长们通过家校沟通平台强烈建议我以写字的进步做一节德育主题班会课,用实例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这一切,都缘于学校的教师生态发展,让我成为一名一专多能、优雅前行的幸福教师。

——语文教师李泳仪

 

2014年8月,我有幸成为松山湖小学“追梦一族”。刚到学校工作一个学期,就从覃世柏老师手中接过磨课俱乐部主持人的工作,这是我不曾想过的。在感谢学校给我这个新老师提供这样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的同时,我也决心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全力做好。作为主持人,不单单是要做好导师和磨课组各位老师的协调工作,更要有教学方式变革的意识,对专业的敏感触觉,于是,我也积极参与了第12期的“语众不同”磨课俱乐部研讨活动。通过亲身经历“磨”的过程,既享受到学校为教师生态发展带来的福利,又在践行高效课堂的路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回想主持过的两期磨课研讨活动,我感慨万千也获益良多。为了不辜负学校的期待,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不断努力充电,阅读语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信息,切实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通过活动组织等工作,也有效加强了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总体上能够不辱使命,确保磨课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我个人也在向着成为语文教学技能“领头雁”的目标稳步前进。教师生态发展工程让我不断成长,让我不断成长,幸福前行!

——语文教师刘浩琴

 

 

 

 

 

精彩书评

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

2010年秋季,学校课程再造已接近完成,我们开始思考学校第二个五年的发展问题: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工作抓手?我首先想到要请益的人是彭传新副院长,我亦师亦友的至交。我在给彭院长的电子邮件中写道:

学校2006年开办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学校“内生的课程”。

生命哲学认为: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生命的自然属性也即自然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长度;生命的社会属性也即社会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宽度;生命的精神属性也即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生命长度、生命宽度和生命高度统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完整的人”。着眼于培养“完整的人”,我们以整合重建课程结构,聚焦生命成长;以联动重建课程教学,提升生命价值。

目前,这场历时五年的课程整合及课程校本化探索实践活动已经基本达成目标:从基础型课程到拓展型课程、体验型课程,已经建立了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再造将于2011年春季结题,下阶段学校发展可否以教师发展为工作抓手?

其一,回首新课程改革,教师素质偏单一型而非复合型、教师发展偏精英型而非大众型,一直影响着课程的推进;其二,学校未来几年处于扩班、扩校状态,新加入教师会拉低现有教师群体水平,学校课程再造恐将不进则退。

另有,课程体系建立之际,课程教学的深度问题已经逐步凸显出来,下阶段学校发展或许可以教学方式变革为工作抓手?

这是我近段时间反复权衡的问题,希望能听一听您的建议……

彭院长回信非常赞同以教师发展为新的工作抓手,但提出了一个引发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学校将进行的教师发展究竟是怎样的?

2011年3月,适逢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活动,行政班子成员带着彭院长提出的问题,与大朗蔡巧英、赖向忠、黄学谦和庄国强四位校长走访了河源和梅州两地三校,颇有茅塞顿开之际遇。

河源三小于1998年开办时,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多为菜农子女,而同城的河源一小如日中天,有口皆碑。校长叶凤良提出了“人格发展、品格塑造,做好人、再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及以课题研究带动学校发展的办学思路。

创校伊始,三小师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社会赞同,智慧地避开了“分数”短板。两三年之后,随着一个个课题的开展,三小师生厚积而薄发,纷纷崭露头角。目前,河源三小与河源一小错位发展,交相辉映,成为河源市民的骄傲。

梅州师范附小创办于1904年,是一所真正的百年名校。老师们待遇虽然不高,但幸福指数很高,和广大的梅州市民一样很享受慢生活。

张伟鸿校长解说“搞”教育:“搞”,客家话的意思就是“玩”,“搞”教育就是“玩”教育,梅师附小正是以这种淡然的心态办教育。

河源、梅州之行,以及随之而生的闲慧居“聊天”,我们品味河源三小的错位发展,读懂了生态位;品味梅师附小的“玩”教育,读出了教师幸福。“学校将进行的教师发展究竟是怎样的?”我们的思路清晰起来。

教师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发展应该是生态的、幸福的。和学校课程再造一样,教师发展也应该把“人”写进教育的核心。由此,我们把即将进行的教师发展定义为教师生态发展。

何为教师生态发展?

教师发展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兴盛于70年代、80年代的欧美,我国明确提出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纵观国内外该项研究,可以说教师发展研究以及探索实践活动,历经了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目前已经趋向生态取向。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理智取向,也称知识取向,代表性成果是李·舒尔曼的教师知识分类学说、美国教师研究中心有关学科教师知识获得机制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实践-反思取向,也称实践取向,西方提出了“校本/教师中心的学习方式”,国内提出了“校本研修/教师叙事/行动研究/课例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吉布森、格里诺、扬等学者的推动下,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习与培训等研究的文献不断涌现,呈现出生态转向,为学习理论引入了新的元素。

我们认为:教师富有幸福的感觉,学生才有幸福的感受;发展是教师谋生的必需,更是教师生活的本身。因此,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幸福的,教师的发展也应该是幸福的。

我们提出:教师生态发展就是让教师发展向生活回归、向生命回归,其目的是让老师们工作得心应手、轻松愉快。不是为了选个名师、评个职称、得个奖牌,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

2011年5月,广东省第二师范胡继飞和熊焰两位教授来校指导,对我们提出的教师生态发展探索实践给出两个关键词:有效教师、群体发展。有效教师即有效能的教师,有学者称之“全科教师”,朴素地说就是“一专多能”;群体发展指引入“社群”概念,超越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2011年9月,学校确立教师生态发展为第二个五年的工作抓手;2011年12月,“有效教师群体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广东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一场历时五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在松山湖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

没有想到,在我退居二线多年之后,我竟然会两次去千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参观学习。

2013年的夏天,我和妻子来到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在听取德育处陈果主任介绍学校概况之后,我饶有兴趣地关注起了学校的特别之处。

面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变化,教师压力变动力,生态提升了发展。“我要发展”“一专多能”“为用发展”成为了老师们的工作常态,老师个个会吹葫芦丝,语文老师喜欢乐器,数学老师学习书法;学生考试不排名次,只作评估分析;“教师个人好不为好,团体好、学校好才算好”已成共识。

走出校门,我依然赞不绝口,尽管我已习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参观给我带来的激动使我情不自禁地给时任教育局局长发了下面一则信息:

“水星局长,我现在广东东莞的松山湖中心小学参观学习,这是一所教育部多次推荐、全国教育核心报刊多次报道的学校,学校刘校长是全国十佳卓越校长,他的教育理念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法值得学习借鉴,这里的学生快乐学习,全面发展,这里的教师生态提升,幸福感强,学校和谐快速发展!建议你带领校长们前往学习取经,保证不虚此行啰。”

两年后的夏天,我又一次走进松山湖中心小学,那是因为几位企业家朋友拟创办教育机构,我便主动推荐并亲自引领前往学习考察。

那以后,只要是教育的话题,我必说松山湖中心小学!

——原江西省樟树市副市长郑志清

2013年,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5人获评东莞市小学学科带头人,全市320所小学,共评出52人,约占全市总数的十分之一;11人获评教学能手,全市共评170人,是每校获评平均数的20倍;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综合实践5个学科教研组均以高分当选市先进学科教研组,全市共评109个,堪称东莞之最……是什么魔棒让教师们勤于研修,乐于提升呢?当今时代年轻教师的压力大,年长教师容易职业怠倦,如何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做好教师发展工作,松山湖中心小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该校的教师生态发展模式是有效且实用的,我希望该模式能在更多的学校推广使用,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东莞市南城阳光第三小学科学教师张杰志

像支玉恒这样有名的导师我们学校也能请到,知道这个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当时我就暗暗发誓:支老师来几期我就磨几期。第一期因报名晚了一步,只报上了一个旁听自修。我心想:自磨就自磨吧!好过没有磨。结果,没有想到的是支老师在上午连续听了四节课后,在我的请求下,下午利用他的休息时间义务听了我的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更让我惊讶的是支老师听完课后还给我加了一节评课。这些都是安排表里没有的。支老师的为人处世态度令我更加肃然起敬。支老师评课时话语不多,但每一句话都入木三分,击中要害。他说:“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线把它们贯穿起来,这条线就是文章的‘神’。所以我们上每一节课时都要首先抓住这条主线,由这条主线把其他的细枝蔓叶像串珍珠一样串起来,这样,你的表达才会清楚,别人也会听得明白你讲的是什么。”第一次磨课虽然是旁听自修,但因为支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听了我一节课,还做了细致的指导,我尝到了磨课的甜头。

第二期磨课我幸运地报上了名,获得专家磨的机会,分外珍惜。支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试讲《乡下人家》后说:“一个能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学习时随机生成的情况来随时调整教学的老师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老师。”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面向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后,支老师对这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以读为本,学以致用,设计巧妙合理。例如,板书设计(总结课文内容)时,仿照学生学过的元曲——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写成。巧妙地做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支老师说经过两次磨课,我的第二次磨课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两次磨课,从中我得到了快乐,收获了自信,专业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令我终身受益。我才真正体会到刘校长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说过的一句话:“你们参加磨课也好,参加葫芦丝培训,折纸、天天练等这些拓展型课程的培训,不是为别人学,也不是为学校学,都是为自己学……”

——语文教师刘娥英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