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释疑解惑

  • 作者:金东升编著
  •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681-4275-5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8年3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胶版纸
  • 页码:208
  • 购买地址:http://suo.im/4ONFfq
内容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归纳为以下三类:①本体性知识——本学科专业知识;②条件性知识——教育、心理及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知识;③实践经验——在教育实践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其中,本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岗之本。本学科专业知识不过硬,就避免不了“照本宣科”,就不能主导课堂,也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北京大学的傅鹰教授说:“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最时髦的办法就是讲求教学法。无论教学法如何高明,也只能是懂得内容的人教得更好,而不能是根本不懂得内容的人将学生教懂。”北京大学的严宣申教授说:“大谈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而忽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似乎不够妥当。”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时至今日,这句话仍不过时。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高于教材,才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解读透彻,也才能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高中化学教材中编排的内容,有许多知识只介绍结论而不介绍原理,即使有“化学反应原理”这一模块,由于编者考虑学习的阶段性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可能介绍得很深入,导致很多人戏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缺乏逻辑推理;有些基础知识就像语文中的字词一样需要记忆,由于繁杂而不被教师关注;有些新知识,由于没有编入教材,也就没有纳入教师的知识系统;还有些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如化学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不做实证研究就不能以理服人。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甚至长期困扰着教师。这些问题在中学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有的在大学教材中也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因此,很有必要通过研究加以解决,本书就是基于以上考虑编写的。

书稿中收录的问题大部分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有些问题是本人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也有些问题是从高中化学实验基地成员那里征集到的。这些问题来自于教学实践,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化学教学必将有指导性

本人从事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34年,从2013年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基地(本人为主持人)及“陇原名师”金东升高中化学工作室启动之日开始,就想完成《高中化学教学问题释疑解惑》这本书,但由于各种工作交织在一起,工作效率一直很低。2016年4月,本人因工作变动离开了教学与教研岗位,成为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的一员。出于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情感和对教师培训责任的考虑,出书的初衷未改。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完成书稿,付梓印刷成册,算是对中学化学教育生涯的一种交代。

本人结合自己的研究与思考,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力求问题解释准确。但由于本人是中学化学教师,对涉及大学化学的内容相对生疏,对问题的阐释难免肤浅,甚至可能出现谬误。本书中所涉及的有些疑难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成熟,还有争议,本人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尽可能注明文献出处,留下深化研究和求证的空间。

高中“化学实验基地”部分成员参与了本书中疑点、难点问题的研究,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的王顺、王建平、王君山、李万祥、龙阜、刘跟信、傅其春、李晶、储欣,甘肃省课程教材中心的邵建军,兰州市教科所的苏永平,兰州城市学院的赵国虎,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郭洪波,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的余新红、刘旭,金昌市第一中学的穆姿秀,皋兰县第一中学的蔡环贞、张世云等老师为完成书稿提供了部分有价值的素材,谨此致谢。

本书可以作为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也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及研究生职前培训的参考用书,还可以作为对化学感兴趣的高中学生拓展学习视野的课外读物。

作者简介

金东升,1961年12月生,中共党员,198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中学正高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中国化学会化学基础教育奖获得者。

主编或参编著作及教学参考书共计16部(正式出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规划课题6项。

现任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学业水平考试处处长,兼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城市学院兼职教授,甘肃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兰州化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甘肃省教育科研专家库成员,甘肃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委员,甘肃省科普学会理事,“陇原名师”金东升高中化学工作室首席导师,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学改革研究实验基地主持人。

目录

第1部分 化学概念



1. 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的意义有什么不同?

2. 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为什么用“―→”? 

3. 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用“”,而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用等号? 

4. 在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不将第Ⅷ族划为副族? 

5. 金属活动性与金属性是同一概念吗?

6. 元素的性质与单质的性质有什么区别?

7. 有效数字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应用? 

8.“四谱”(质谱、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在物质分析中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9. 什么是α射线、β射线、阴极射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红外线?

10. 常见化工气体的来源、成分及用途

11. 只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才是22.4L吗?

12.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准确值吗?它与6.02×1023的关系是什么? 

13. 如何理解和使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4. 元素的化合价与氧化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15. 电化学(原电池、电解池)反应装置的负极、正极、阳极、阴极是如何规定的?

16. 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后变成无水硫酸铜,浓硫酸表现吸水性还是脱水性?

17. 生铁、钢、熟铁有什么区别?

18. 钢化玻璃、有机玻璃、石英玻璃、水玻璃、玻璃纸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19. 气体的溶解性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20. 聚沉和盐析有什么区别? 

21. 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区别? 

22. 物质的毒性与化学性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23. 22688Ra→22286Rn+42He属于化学变化吗? 

24. 为什么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总和大于该原子的质量? 

25. 酸和碱的腐蚀性属于什么变化?

26. 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有何区别? 

27. 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分散系,为什么有时称为溶液,有时又称为胶体? 

28. 观察钾的焰色为什么要用蓝色钴玻璃? 

29. 在Al与NaOH溶液的反应中,电子转移方向与数目如何标注? 

第2部分  化学实验

30. 如何配制245mL0.5mol/LNaOH溶液?

31. 配制氢氧化钠溶液时,溶质溶解后立即移入容量瓶中并定容,然后冷却至室温,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何变化?

32. 为什么强碱溶液可用玻璃瓶盛放,但不能使用玻璃塞? 

33. 检验苯酚时可在苯酚溶液中加入溴水,使用浓溴水实验效果好还是稀溴水实验效果好? 

34. 如何配制石蕊溶液及酚酞溶液?

35. 点燃、加热、高温条件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如何使用?

36. 中学常用仪器的精度是多少? 

37. 蒸馏操作中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是什么?

38.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39. 向浓硝酸中滴入几滴石蕊溶液,片刻后有大量红棕色气体产生,液体呈沸腾状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40. 用盐酸滴定碳酸钠溶液时,如何选用指示剂? 

41. S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吗? 

42. 将SO2通入石蕊溶液中,开始阶段溶液变为红色,一段时间后溶液褪色,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43. 向浓溴水中逐滴加入KI-淀粉溶液,溶液先变蓝,然后蓝色褪去变为黄色,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44. 测定“中和热”时为什么常使NaOH溶液过量? 

45. 氯化铜溶液的颜色为什么随着溶质的浓度不同而变化? 

46. 萃取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如何分离?

47. 能否用蒸馏法分离碘的四氧化碳溶液中的I2和CCl4?如何从碘水中提取碘?

48. 为什么Fe(OH)2露置于空气中时,颜色由白色逐渐变为灰色、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49. 能否用CaCl2溶液鉴别NaHCO3和Na2CO3溶液?

50. 如何看待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异常现象? 

51. 为什么酚酞在浓度较大的碱溶液中会褪色?

52. 铜与浓HNO3反应,溶液为何呈绿色?

53. 充满NO2气体的大试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或大烧杯中,充分反应后,为什么水位上升高度超过试管体积的2/3? 

54. NO2,NO能否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第3部分  化学反应原理

55. 酸碱理论有哪几种典型学说?

56. 化学平衡常数K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57. 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什么用“”而不用“”? 

58. 向NaAlO2溶液中通入CO2,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 

59. Fe3O4能否与酸反应?

60. Na+KClNaCl+K,该反应发生的原理是什么?

61. Al分别与HCl,H2SO4反应(H+浓度相同)的速率为什么不同?

62. NH3是电解质吗?

63. 氨水稀释时,OH-数目增加,为什么pH减小?

64. 如何判断酸式盐水溶液的酸碱性?

65. KW=c(H+)·c(OH-),为什么限定为稀溶液?

66. 电解质溶液中的c(H+)或c(OH-)能否小于10-14mol/L?

67. 浓硫酸中有离子吗?

68. 如何书写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69. 稀释弱电解质的稀溶液时,电离平衡将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为什么溶液导电性反而降低了呢?

70. 酸溶液在稀释的过程中,c(OH-)逐渐增大,如何解释?

71. 弱电解质加水稀释时,反应物和生成物(阴、阳离子)浓度都减小,为什么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72. 在氯化铵溶液中,c(NH4+)与c(H+)的大小如何比较?

73. 2SO2(g)+O2(g)2SO3(g)(ΔH=-98.3kJ·mol)为什么工业上在接近常压下进行?

74. 怎样除去水煤气中的CO? 

75.的生成和分解与反应条件有关,其原理是什么?

76. Na2O2与CO2的反应一定要有水参加吗?

77. 向装有饱和氯化钠溶液的U形管两端滴入酚酞试液,接通电源后,OH-,Cl-移向阳极,为什么阳极区溶液不变红? 

78. 电解水时为什么要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79. 为什么电解水时收集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不是恰好等于2︰1?

80. 原电池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吗?

81. 在铜—锌原电池的内电路中,氢离子为什么不直接在锌片上得电子? 

82. 为什么钢铁在潮湿空气的条件下易腐蚀?

83. 当阳极为惰性电极,电解氯化亚铁溶液时,阳极放电的是氯离子还是亚铁离子?

84. 原电池中盐桥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是什么?

85. 如何控制氢氧燃料电池反应的条件?

86. 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能否发生反应? 

87. Cu2+比H+得电子能力强,为什么将Na投入CuSO4溶液中不析出Cu而析出H2? 

88. 制备Fe(OH)3胶体的时候,为什么用FeCl3而不用Fe2(SO43

89. 将FeCl3溶液加热蒸干,为何得不到无水FeCl3? 

90. 稀释浓H2SO4时为什么会放出大量热?

91. 浓H2SO4在反应中是否表现出酸性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92. HClO的漂白原理是什么?

93. 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Ca位于Na的前面,为什么Ca与H2O反应不如Na与H2O反应剧烈? 

94. 铝熔化后的液体为什么不容易滴落?

95. 硅与氢氟酸为什么能反应? 

96. 硅的还原性比碳强,为什么高温下碳能将二氧化硅中的硅还原出来?

97. 离子的溶解沉淀平衡中,难溶物总是向着更难溶的物质转化,那么,CaCO3与H2SO4的反应能否用溶度积解释? 

98. 弱电解质电离是否都吸热? 

99. Na2CO3溶液与FeCl3溶液反应的现象与产物是什么?

100. 双水解反应都能进行到底吗?

101. 硫能直接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吗?

102. 同一化学反应的焓变与反应热是否一定相同? 

103. 为什么FeS能溶于稀酸而CuS不溶?

104. 由反应Cl2+H2OHCl+HClO能否说明Cl2比HClO的氧化性强?

105. 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醋酸钠溶液的pH哪个大? 

106. 铝跟硝酸汞溶液反应后露置于空气中,为什么会形成“白毛”或“毛刷”?

107. 铝能否与冷水反应?

108. 二氧化硅为什么与强酸不反应而能与氢氟酸反应?

109. 三种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形式有什么区别? 

110. 化学平衡常数有单位吗? 

111. 对于可逆反应,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为什么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112. 如何理解中和热? 

113. 测定酸碱反应的中和热时,为什么要限定“用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

114. 反应“Mg2Si+4HClMgCl2+SiH4↑”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15. 氢氧化镁能否溶解在氯化铵溶液中?

116. 王水为什么可以溶解金和铂? 

117. 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混合后生成什么产物?

118. 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的机理是什么?

119. 为什么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3O4和氢气?氢气不会还原Fe3O4吗? 

120. 为什么铁丝在氧气里燃烧会生成四氧化三铁? 

第4部分  物质结构与性质

121. 为什么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122. Mg,Al的第一电离能分别是738kJ/mol,578kJ/mol,由此能否说Mg的金属性比Al的金属性弱? 

123. 电子层数越多,粒子(原子或离子)的半径越大吗? 

124. 碱金属的密度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依次增大,为什么K的密度反常? 

125. 离子晶体能导电吗? 

126. 为什么碘的水溶液是棕色,而碘的二硫化碳溶液则呈紫色? 

127. 复色光是怎样产生的?

128. 大多数金属粉末皆呈暗灰色或黑色的原因是什么? 

129. Fe3O4的结构是什么?

130. 为什么金属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131. 为什么O2,NO等物质利用电子配对理论无法表示其电子式?

132. 为什么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小于碳酸钠? 

133. 为什么化合物易溶于结构与其相似的溶液中?

134. 为什么通常不用无水氯化钙干燥NH3

135. 氟、氯、溴、碘的单质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为什么颜色越来越深? 

136. 为什么有些盐类从溶液中结晶时带有结晶水,有的则不带结晶水?结晶水的分子数目为什么不同? 

137. 为什么氯的含氧酸随着氯的化合价的升高酸性增强而氧化性减弱? 

138. 为什么同一种金属的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酸,而低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碱?

139. 硝酸钠、硝酸铜和硝酸银受热分解后,产物为什么不同? 

140. 碱金属原子量越大,其熔点和沸点越低,如何解释? 

141. 碱金属在纯氧中燃烧时,为什么除锂外都生成过氧化物? 

142. N2在加热条件下能与Mg,Ca,Sr,Ba等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氮化物,其能否与Na,K等碱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氮化物?

143. 如何理解离子化合物的溶解规律? 

144. 甲醚、臭氧分子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 

145. 为什么N2分子中N≡≡N键的键能比N—N单键键能的3倍要大? 

146. 为什么从氢氟酸到氢碘酸酸性依次增强? 

147. Cl2分子中的Cl—Cl键能为什么比F2分子中F—F键能高? 

148. 在卤化银(AgX)中,为什么AgF易溶于水,而其他卤化银却难溶于水?

149. F2与水的反应为什么与其他卤素单质与水的反应不同? 

150. 氮(N)、磷(P)为同主族元素,为什么硝酸是一元酸且不稳定,而磷酸是三元酸且相对稳定? 

151. Cu(Ⅰ)和Cu(Ⅱ)哪个稳定? 

152. 如何判断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 

153. 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的熔点不同但沸点相同? 

154. 为什么金刚石不导电而晶体硅能导电?晶体硅是半导体材料吗? 

155. 铁为什么会产生磁性? 

156. 不同的溶液混合,为什么总体积不等于分体积之和? 

157.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能否突破第七周期? 

158. 如何判断化学键的强弱?

159. 影响晶格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160. 如何判断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161. 为什么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填充轨道时先填4s后填3d,而失电子时却是先失4s轨道的电子,后失3d轨道的电子? 

162. 锌和稀硫酸发生反应后,锌粒表面为什么变黑? 

163. H2TeO4的酸性为什么弱于H2SeO4? 

164. 什么是等电子体与等电子原理?

165. 盐类是否都是强电解质? 

166. 铝表面的氧化膜不易被酸腐蚀,但氧化铝却可以与酸反应,这个结论矛盾吗? 

167. 如何得到活性氧化铝? 

第5部分  有机化学

168.“氨”“胺”“铵”在有机物命名中是如何使用的? 

169. 乙炔比乙烯易起加成反应吗? 

170. 乙烯能否用浓硫酸干燥? 

171. 乙炔能否发生加聚反应? 

172. 乙炔的燃烧热比乙烯、乙烷的小,为什么氧炔焰的温度高达3000℃? 

173. 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应如何表示? 

174. 托伦试剂、斐林试剂和班氏试剂有什么区别?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

试读章节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