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回归与守望:探索优质教育之路

  • 作者:石志学 著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12-9980-2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28
  • 购买地址:http://suo.im/Di34A
内容简介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优质教育,如何做教师,如何做一名好教师……这一系列在初为人师时觉得浅显、不屑一顾的问题,反而在做了三十多年教师、收获了许多荣誉后,变得越来越迷惑,越来越茫然。究竟是当初的懵懂还是如今的成熟?是当初的单纯还是不经意间已同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尽管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一名新手的角色坚持学习、研究,坚持不备课不进教室,如履薄冰地蠕蠕前行,从未有过须臾的放松和懈怠,可是质疑与批判、焦虑与遗憾却弥久欲坚地困扰着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整天陷入诘问、自责的揪心与痛苦中煎熬。遂萌发了写作此书的动机,旨在钩沉磨洗自己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优质教育之路,回归教育本真,守望心中的教育理想,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好教师。

“回归与守望”既是一种蕴含思想与方法的理论,也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更是中学及中学教师应该面对的现实问题。目前,在国家反复调整高考考试方案,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基础教育回归科学发展轨道的进程中,中学需要“回归与守望”中学教育的逻辑起点与精神之源,需要“回归与守望”中学教育的本真状态与价值体系,通过“回归与守望”来实现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中学教师需要“回归与守望”教育的本真与学科教学的本体,需要“回归与守望”心中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回归与守望”来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这种“回归与守望”可能比改革更为重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的本质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教育的本真是关注生命,教育的原点是关注人的发展。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教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是教师的责任,让孩子的生命更有质量,以尊重生命为教育的起点,才是我们教育的题中之义。”

回归教育本真,就是让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就是摒弃浮躁,回归成长规律;摒弃功利,回归精神陶冶;摒弃歧视,回归一视同仁;摒弃花哨,回归自然与生活;就是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社会培养好的公民。

回归学科教学本体,就是依据课程性质还原学科本色。生物学科隶属于科学课程,生物学科的本色就是把生物当科学,用生物科学的方法教生物。本色,是生物教学的原点。本色生物的基本内涵有三层:生物本原、生物本真、生物本位。生物本原是生物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即立足科学课程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本真就是探寻生物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生物科学基本特点的生物教育,基本途径是探究性学习,核心目标是科学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本位就是运用生物学科思想整合生物学科知识,运用生物学科方法传授生物学知识,体现生物学科价值。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开启民智、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美好梦想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教育是产出不可回炉的“产品”,学生只有一个高中阶段。有人说“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可是教师不经意的遗憾很可能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正如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是一个纯粹的职业,教师的职业使命不允许教师有遗憾。身为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和修炼,培育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积累渊博的学识,用仁爱之心去尊重、理解、关怀和感染学生,用最优质的教育去“传道、授业、解惑”,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健康的思想品质、健全的身心素质,才能不辜负社会的期待、家长的希望、学生的信赖,才能不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称谓。

守望心中的教育理想是教师的职业操守,守望教育幸福是教师的职业境界。教师是一个辛苦清平的职业。在浮躁与物化的年代,要做一名好教师就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被功利的教育迷失方向,而要坚守住“清”的纯粹,坚持住“平”的本真,树立高尚的师德、挺拔的人格、坚定的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以健全的人格引领生命的成长,以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引领教育的实践,以求真、求善、求美的言行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在师爱感染、润物无声中对话生命,格物致知,影响学生的成长,享受亦师亦友的幸福。

回归是在继承和发展中优化教育思想,在质疑与批判中磨洗教育行为。守望是在睿智与执着的坚守中坚定教育信念,在创新与奉献中铸就教育情怀。通过回归与守望追寻教育真谛,探索优质教育之路正是本书的写作意图之所在。本书对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按照“素质教育——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教师培养——课题研究——研究性学习”的体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构建了本书的写作框架体系。本书“素质教育篇”更多的是对素质教育概念的解读;“教育思想篇”倾向于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诠释;“教育教学篇”大多为教学方法的收集和改良;“教师培养篇”主要是对自己名师工作室研修方案的设计;“课题研究篇”多为课题研究概貌的呈现;“研究性学习篇”基本上是课外科技活动的展示。

我以为,本书能够付梓刊印的理由不在于书稿的内容和文品,而在于研究成果所呈现的自己为师几十年的的师道之品质——对教育的“回归与守望”:自己作为身处高考生物教学前沿的一线教师,在以高考升学率为核心评价指标的中学教育环境下,能够秉承“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的教育理念,于教育求真,于教学求本,着力于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和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品质;能够尊重教育规律,坚守教育理想,眺望学生未来发展,孜孜以求探索优质教育之路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将自己定位于学生成长的影响者,回归育人原点,注重对学生精神生活的眷顾,追求高品质教育的教师情怀。这些或许能够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本书编写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几十年教育实践的洗练过程,是对教育情操的陶冶过程,是对教育理念的参悟过程。我将以此书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通过阅读涵养教师品质,通过实践砥砺教师人格,通过研究提升教育能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继续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回归教育本真是我不变的教育理想,守望教育未来是我永恒的教育追求。我坚信:人生有起点,教育无止境,探索优质教育——我将永远在路上!

作者简介

石志学,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双本科学历(生物教育本科、教育管理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骨干,甘肃省首批中小学“陇原名师”,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学科教学研究专家,甘肃省学科教学研究与实验基地专家,甘肃省教育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中生物学科组成员,天水市首批领军人才,天水市 “园丁”奖获得者,天水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天水市首批骨干教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会员,天水市优秀科技辅导员,天水市教科所兼职教研员,天水一中督学。在教学一线工作33年,担任班主任15年,教育教学工作获奖28项共41次;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研究12项,获教育部优秀项目二等奖一项,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出版教学专著两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获奖论文11篇。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建立了陇原名师石志学高中生物一、二级两个工作室,现为天水市一中生物教师。

目录

第一篇  素质教育篇

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素质、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关系辨析

关于构建中学校内督导机制的设想

天水市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和对策

中学生物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第二篇?教育思想篇 

落尽铅华看单纯

提升教育理念?走向教育自觉

我的专业成长经历

做一个学生成长的影响者

第三篇?教师培养篇

“生物科学素养与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主题论证纲要

凝聚教育智慧?引领教师成长

石志学高中生物工作室教学观摩活动断想

试论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式发展

以人为本?有效提升名师工作室职能

示范引领?共同成长

第四篇?教育教学篇 

对2015年高考生物全国卷Ⅱ的感悟与启示

班主任要抓好三种教育

从一道拓展题看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补习生高原现象心理分析及对策

重视生物学实验原理?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

开展科技活动?推动生物教学

浅谈“养成教育”在生物学知识传授过程中的作用

染色体组教学中的形象比喻

高中生物复习教学中应处理好八大关系

加强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面巩固普九成果

高中生物第一轮复习“绪论”教学设计思想

“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教学设计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策略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设计方案

“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生理基础”一节的说课稿

浅谈高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学反思——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助推器

研读《课程标准》?反思教与学的策略

第五篇?课题研究篇 

高考生物复习教学中分类建立知识体系与习题模型的研究报告

多媒体课件使用频度与教学效果相关性的研究

高中优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习策略”课题成果报告

第六篇?研究性学习篇 

天水市北道城区主要绿化树种病虫害调查报告

走进生活?感悟科学

高中学生艾滋病预防教育教学方案

节约型社会从我做起

天水一中校园及周边环境中垃圾食品的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素质教育研究综述

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可以开发的人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既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它具有内在性、稳定性、发展性、潜在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

一、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高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实施“应试教育”的条件下:①教育越来越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②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被忽视;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④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往往被削弱;⑤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尤其是创造性的开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⑥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得不到加强。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主要追求考分、升学率相反,主要追求所有人的潜能、个性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追求人适应和改造经济、社会生活的实际能力的发展。为达此目的,在传授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着重培养职业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采用开放的、多元的、多样的教育评价手段。由此可见,无论从教育目标上还是从教育内容、评价手段上看,素质教育实质是一种开放的大系统教育。

素质教育,较明显地反映了当前我国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重大更新和进步,反映了包括教育目的、内容、教法、学法、考法在内的我国教育模式的更新和进步。它必将在指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同时,能够全面地推动我们克服应试教育种种弊端的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在于:①重视和开展职业、社会综合能力的教育;②教育面向全体;
③真正实行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④着重培养能力、智力,尤其是创造能力;⑤尊重人的个性、能力发展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新思想、新观点,而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解释和重复,认为素质教育的提法似没有必要。另一类则认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现代教育需要有一个内涵丰富而且能完整地体现人的身心发展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的概念,用以表述、规范和引导育人活动,在我国,人们喜欢并习惯用素质一词来表示。素质概念的提出,实质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综合化了。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就好像衡量国家的实力时,过去单纯重视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概念,而现在更加重视综合国力的分析。

三、素质教育研究概况

“素质”一词被广泛和经常地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始于1985年,这年5月19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此后,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和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都提到了素质问题。与此同时,研究界关于“素质”“民族素质”“劳动者素质”“国民素质”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主要涉及素质观念、素质与培养目标、素质与社会发展关系等。

后来,进一步的讨论诞生了“升学教育”一词,并提出中小学要由“升学教育”转到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国民基础教育的轨道上来。需要指出的是,“升学教育”一词易生歧义。因此研究者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应试教育”一词,以更准确地指称它所代表的内容。升学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与就业教育相对应,而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则完全被作为一个贬义词使用,有特定的含义,即指那种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迎接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

“应试教育”已受理论批评,关于素质的实验探索如雨后春笋。在这种情势下,“素质教育”一词已经呼之欲出。《上海教育(中学版)》1988年第11期发表言实的《素质教育是初中教育的新目标》一文,这可能是“素质教育”一词较早见诸公开刊物。1990年以后关于“素质教育”的文章便难计其数,几乎随处可见。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到“素质”一词的地方有二十处之多。1994年6月17日,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1)素质的含义、特征、内容及其层次结构。

(2)素质教育的含义、特性、意义和内容。

(3)素质与知识、能力、个性等的关系。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5)中小学整体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但是,应该指出,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始终是与实验探索相伴的,二者相得益彰。早在1984年,湖南省汨罗市就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规律,针对汨罗市当时的教育现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应试教育”改革,尽管当初没有提到素质教育,但在今天看来,应该是较早的素质教育实验探索。京沪杭等地也是较早进行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着手素质教育实验探索的地区。1993年10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还召开了整体改革与素质教育研讨会。

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相继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展开。1996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颁布了《北京市海淀区全面素质教育实施提纲(试用稿)》。1996年12月北京崇文区从区情出发,以素质教育为主体,进行了整体改革。山东烟台、威海和其他一些省市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

1997年9月,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在这次会上,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做了题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讲话,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措施考虑。时任副总理李岚清做了题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的讲话,指出:“各级领导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深刻认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保障教育投入,统筹协调各部门、社区的教育资源支持教育改革,要通过建立正确的奖励机制、督导执法机制来推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家长要成为素质教育的支持者,努力配合学校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备受关注的大事,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学科教学中,关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已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素质教育地位和重要性研究到素质教育自身理论探讨的过程,包括探讨素质教育自身的含义、特性和内容,以及后来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探讨研究过程。对素质的研究则经历了一个由罗列和平列素质到注重素质层次结构研究的过程。

从目前素质教育研究的趋势看,素质教育理论的具体化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操作性研究,即研究素质教育在中小学如何实施,研究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仍将是今后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全社会进一步深化对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的认识,澄清素质教育误区。

(2)从根本上调整教育结构,建立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建立素质教育的考试、测评制度,形成可以替代“应试教育”的新的指挥棒。

(4)抓好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建立学科素质教育体系。

(5)切实建立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

(6)教师素质的培养提高。

四、对素质教育研究分析得出的一些结论

实施素质教育是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倾向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大潮的迫切需要。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热点中的焦点问题,在经历了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后,人们逐渐把关注的视点投向实践,如何把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化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行为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核心课题,并迈出了积极的步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避坑落井”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抛开过去的教育另搞一套,试图“另起炉灶重开张”,给素质教育蒙上了玄虚神秘的色彩。

(2)主张取消考试。片面地理解考试,把考试同素质教育对立起来,同“应试教育”等同起来。

(3)把开展各种活动、发展兴趣特长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

(4)动摇教育评价的信念。认为教育评价手段是清规戒律,束缚了教育发展的个性和活力,把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矛盾都归咎于教育评价手段本身,主张淡化刚性管理,凭良心工作。

(5)素质教育只是教育界的事、学校的事。

因此,素质教育的研究必将在理论研究和全面实施中有更大的突破,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将不断得到完善,素质教育必将成为未来世纪教育的主要形式。

 

(此文为作者1998年西北师范大学生物函授本科的毕业论文)

 

第一篇   素 质 教 育 篇

 

素质、素质教育及“应试教育”关系辨析

一、素质

素质,从本源上讲,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但其应用范畴基本上倾向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质量,指构成人身体和心理的主要因素、基本成分、结构和功能。就此,关于“素质”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素质指人生来就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指神经系统、脑的解剖生理的特点和感觉、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是由遗传因素或其他先天因素决定的,所以通常又将其叫作遗传素质或先天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一个优生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缺乏更广泛的教育上的适应性,也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实践的需要。广义的素质,其含义已经超越了遗传特征的局限,在应用范围上,它既可以指个体,也可以指群体的质量或性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它既指人的可以开发的身心潜能,又指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人身心结构中的积淀和内化;既指人的个体素质,又可指群体素质。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功能的潜在性、整体性、本源性、内源性、内化性、发展性、全民性、现实性、层次性等基本特征。学校教育活动和社会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素质”隶属于广义的素质概念范畴。

素质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应有与之相对应的素质教育。人的素质可大致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与之相对应,则有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社会文化素质教育。若详细划分,人的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与此相对应,则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技能素质教育等。素质具有整体性,人的诸方面素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约、相互依存的整体。素质教育必须遵循人的素质整体结构的规律,从人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使素质教育与人的素质结构相适应,养成人的整体素质。

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现代素质教育不仅深入到素质的生理与心理层面,而且扩展到社会文化层面。素质是个体性、群体性和民族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既重视个体的各种素质的教育,又重视群体素质的完善,还要致力于全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

素质教育的几个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全体性

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都是面向全体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既要使尖子生得到更大发展,更要使后进生得到转化。不仅要帮学生打好全面发展的基础,而且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科特长或爱好和技艺。即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也是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每个学生来说,既要引导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引导其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劳动,进而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3.?主动性

主动性,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灌输或塑造的过程。每个学生在多方面发展的基础上,又经自由充分发展而获得个性发展。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主张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而且主张个性的全面发展,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4.?差异性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性遗传因素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水平都是不同的。

5.?创造性

素质教育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未来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竞争,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的客观需要,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教育。我国当前的“应试教育”,是迎合数千万计的广大学生的升学欲望和社会上的“升学热”,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发教育模式。

“应试教育”的特点:

(1)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教育目的。

(2)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

(3)教育评价中主要采用封闭化、程序化手段,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础学科基本知识结构的水平。

(4)严重脱离经济、社会生活实际,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5)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的发展。

(6)教育内容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

(7)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8)基于个性差异的教育得不到加强。

“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概括,而是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教育弊端的概括。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全面否定过去的基础教育,事实上我们过去的基础教育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的。就“应试教育”而言,也培养一些素质,我们姑且统称之为“应试素质”。“应试素质”应该说也是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不能由此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包含与包含于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办学思想、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上。从办学指导思想上看,“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应试能力,它只知道工具的、功利的目的,不知道本体的、内在的目的;而素质教育关注内在目的,它作为一个整体也是不能割裂的,它不仅关注素质,而且关注对素质的驾驭。因此,虽然应试素质可以构成素质整体的一部分,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却是对立的。从教育形式上看,“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为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而素质教育则是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需要说明的是:摒弃“应试教育”绝不是要摒弃考试。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始终是教育的鉴定者和仲裁者,同时也是教育的指挥棒和调节棒。实施素质教育是为了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纠正那种把考试作为目的的错误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因此,要把作为具体方法的考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应试教育”区别开来;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也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模范学校。素质教育并不鼓励不及格,相反,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校升学率的提升,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自我提升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高考,而是要更好地服务于高考,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高考升学率仅是其中之一。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绝不是否定个体的差异,恰恰相反,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显然,“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还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对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