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超越与创新

  • 作者: 刘庆 著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94-1564-8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8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196
  • 购买地址:http://suo.im/43vtrW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刘庆,中学物理高级教师。现任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教育局教研室物理教研员,肇庆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奖学科组评审专家,肇庆市基础教育第三批名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名教师培养对象,肇庆市中考物理命题的核心成员,曾在广东省初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上作了关于中考命题的专题讲座。连续多年参加了肇庆市物理中考命题。2014年参加了广东省物理中考命题。

近年来,参加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成果获“全国中学物理新课程教研论文评选”一等奖及省级论文多篇。

目录

第    辑?学习·探究?——理论篇

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概念的探究

我国教育方针的解析

创新与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教育理念的探究

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教育教学反思

中学物理教学的探究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

第    辑?交流·践行?——研修篇

2012年广州研修七日实录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一)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二)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三)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四)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五)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六)

研修活动学习日志(七)

2013年赴港学习五日实录

赴港学习日志(一)——专题讲座

赴港学习日志(二)——学校参观考察

赴港学习日志(三)——考察交流

赴港学习日志(四)——与专家对话

赴港学习日志(五)——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第    辑?凝练·总结?——心得篇

归来,我收获丰盈

小组研修,又让我收获丰盈

在象达中学寻找上课的感觉

相聚·相识·相知

教学行动策略与反思

肇庆市高要二中物理小组研修小结

香港教育教学考察报告

读《后现代课程观》

追寻更美的课堂

第    辑?思索·成果?——论文篇

感受新课程,实施课程标准

“优秀生”初高中衔接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研究

关于“旧课复习”引入新课的思考

阳光下的物理教学

必须强化物理实验原理的教学

发现·探究·应用(一)

发现·探究·应用(二)

巧用教材素材设计试题

怀集县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现状分析与指导研究

物理课自主学习的实践价值和指导策略

以物理教材为本创设问题融入课堂

以物理实验为载体设疑追问

以有效的教学行为实现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引导学生“会学”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寓道于图,借图传道

源于课本的一道中考题的分析思考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 一 辑学习·探究——理论篇

 

教育的历史渊源和概念的探究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说文解字》

一、语源

1.?汉语“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早已出现过,但这两个字有着不同的词源,也很少合并在一起使用。汉语“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其中,教育是“教”和“育”两字的连用。其实,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在论及教育的问题时大都是用“教”和“学”两字,因此,《教育学基础》中把“教”与“学”看成中国文化背景下“教育”的词源。

在20世纪以前,“教育”很少作为一个词被使用,教育成为常用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目标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理念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2.?西文“教育”一词的溯源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文“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二、教育起源的三种学说

1.?生物起源论

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了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他认为教育现象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动物界也存在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得的潜在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持续地繁衍下去。生物起源论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无意识的模仿,因而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说”。在原始社会,儿童经常观察成年人采集、狩猎、编织等活动,不断模仿成年人干活,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习得了各种生存技能。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3.?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了生物起源论和心理学起源说否认教育的社会性的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年长一代为了延续种族的生存、生活,有目的地把生产技能、技巧及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教育就是在这种经验传递中产生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就要在共同的行为规范中行动。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表达意义和情感的语言产生了,人类的大脑、四肢进一步发展,活动能力和协调性不断增强。所以,是劳动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依赖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

三、基本概念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新华词典》中对教育一词的描述也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显而易见这里表达的是宏观的教育概念。其二是:“使明白道理”,这里的表述把教育同训练活动区别开来了,想来是要表达教育的基本概念。如果仅围绕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定义,可以把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指人有意识地通过若干方法、媒介等形式向他人传递信息,期望以此影响他人的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帮助或阻碍他人获得某些观念、素质、能力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一切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前者称为教育者,后者称为教育对象。这样定义符合所有的人类教育活动。因为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1.?教育内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2.?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指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使其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可使其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关于教育本质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方面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受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另一方面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起作用。

(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首先,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其次,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定。

(3)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4)复合现象说。认为教育本质具“多质性”,不仅有上层建筑性质、生产力性质,还具有为阶级斗争服务、为发展经济服务、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等功能。

(5)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的活动,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

文化教育通过改变个体的意识空间来改变个体的选择指向。人类通过文化教育增大了个体的意识空间,从而找到了教给个体选择对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径。人类的文化成果通过教育附着在个体的意识当中,塑造了新的个体,为个体关于未来的选择指向提供了透视器和显微镜。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一般而言,教育者主要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具有一定资格的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职教师。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两个条件: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自身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并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

2.?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指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受教育者的特征:①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②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从而学习兴趣、能力和风格存在差异。③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从而需要的帮助不同。④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管理意识和能力不同,从而学习效率和质量不同。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教材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讲,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等。此外,教育目的、教育环境也属于教育影响。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互相规定、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教育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要有效地进行教学,需要了解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要有效地学习,同样也需要了解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主体作用,他们既共同作用于教育内容,又进行着双向互动,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发展。教育是上述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五、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综合国力强。要想使国家人才济济,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就必须建设好教育事业。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还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所必然涉及的问题。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里面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完整。在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必须要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

(1)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与其他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父母要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学校教育最好的补充,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是不可能单独把孩子教育成才的。

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在孩子进入社会理解群众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其身心健康地发展,为理解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领悟习惯等,从而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

(2)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能否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阐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应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人应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用心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潜质、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人。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

(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与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人类教育的三大基本内容为健康、情感、求知,对应的三个习惯为整洁、微笑、阅读。要保证这三大内容落到生活实际中养成的三个习惯,离开了家庭教育几乎是不可实现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意义重大。

2.?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集体为单位的普众教育,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集体观念和是非观念及社交能力。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的学校是一个评级系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孩子,都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以及与别人相比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哪里,从而更好地给自己定位。

学校教育要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要使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要使青少年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要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要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要使青少年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的恰当的位置,并养成时时自我反省的习惯,学会自我调整,使自身不断完善,要使青少年逐渐懂得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总之,学校教育要有助于不断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今天的青少年在未来生活中更加文明、更加科学、更加幸福、更加美满。

3.?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尽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但越来越显示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的社会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2)社会教育不仅面对学校,面对青少年,更面对社会的成人劳动者。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满足成年人继续学习的要求,有效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政治、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安定与进步。

(3)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很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限制,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民主性。

(4)现代人的成长已不完全局限于学校,必须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教育更有利于人的社会化。

(5)社会教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道德约束力,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