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用指南

  • 作者:王博赟,宿艳梅 编著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94-1008-7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6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08
  • 购买地址:http://suo.im/2SmzJr
内容简介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广大教师中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想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包括专业知识结构、专业工作水平和专业情感态度三方面。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本人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协同作用。如果一个教师仅满足于为衣食而教,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教书匠;如果他把教育当作事业,认真地去做其中的每一件事,那么,他必然要去钻研业务,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反思教育实践,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和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通过专业活动来实现专业发展。

基于此,本书主要以教师的专业活动及所涉及的活动领域、环境为选题取向,具体包括课堂教学、教学测评、教学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力图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必要的理论引领与生动的案例分析相结合,突出专业性、应用性、操作性、可读性,以期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在结构上安排了五章,分别聚焦不同的核心问题,且层层推进。书稿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对教学一线的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指导和帮助作用。

本书终于能够付梓出版,感触良多的不仅是因为一项工作的终结或者是结果,更多的是在写作过程中一些机构和个人的精诚合作与共同努力,在此,我把由衷的感谢送给他们!

作者简介

王博赟,1979年出生,甘肃会宁人,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现任积石中学教研室主任。

先后被评为学校首届十佳教师、临夏州“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临夏州高中优质课竞赛化学组评委、甘肃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培计划优秀班主任、第八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甘肃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甘肃省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甘肃省三区计划人才。

在SCI期刊《Polym. Adv. Technol》和《化工进展》等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六篇。主持完成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两项,参与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项。在临夏州高中新课程化学优质课竞赛中获二等奖。在省、州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奖12次。多次在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高中新课程“国培计划”培训中担任培训者。


目录

?第一章 课 堂 教 学

第一节?备课

第二节?上课

第三节?观课、议课

第四节?教学反思

第二章?教 学 测 评

第一节?试题命制

第二节?考试工作的组织

第三节?成绩分析和评定

第三章?教 学 研 究

第一节?教研论文

第二节?课题研究

第四章?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 

第一节?教师心理健康

第二节?教师心理调适

第五章?教师专业化发展

第一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个方面

第二节?如何成为教学骨干

第三节?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课 堂 教 学

教学是所有学校教育领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一切教育理想和教育目标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平时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观察,本章将从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及教学反思环节表达对于“如何构建好的课堂教学”这个问题的看法。

备课,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大多把它等同于“写教案”。后来,尽管其含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只是把它理解为教师“为上课做准备”而进行的教材钻研、教案设计、教具配置等以“教”为主的课前任务。

但备课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教与学的碰撞、磨合与协调中不断生发、生长和生成: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行不行”;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教学方案“通不通”;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化验”——这样的教学方案“棒不棒”。

由此可见,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一层意思是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每一点的点化工夫,使备课在教学的每一个时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难点上不断延伸、变化、完善。另一层意思是备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识性与通用性教学方案,它常常会随时而变、因地而异、为人而动。

所以说,备课不是教师“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

一、为何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的今天更需如此。

二、备什么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备课应做到“六备”

(一)备纲

脑中有“纲”。“纲”指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因为它是课改的纲领性文件,新课程的功能、内容、结构、方式、评价和管理的“六个改变”,我们必须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

(二)备标

胸中有“标”。“标”指的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某一学科所提出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因此,学习、理解和熟悉课标是备课的基本内容。只有钻研课标,才能了解所授课程在本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弄清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体系和“三基”内容及要求;掌握本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要点、重点、难点、疑点和弱点;从总体上明确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注重实践”上达到什么程度,合乎什么规格;考虑对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提出明确而恰当的要求。

(三)备书

腹中有“书”。“书”包括各种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教材的编写思路、框架、内容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要求。教材的内容要达到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提高难度,教材内容设计呈现方式要有利于改善学生学习方式。教材要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空间,以“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为中心,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从而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教师也应参与课程的开发和评价而不只是教材的执行者,因而教材只是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之一,而不是唯一,也有可能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并不能完全体现课程标准的目的,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实际,从而需要我们加以完善。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教材的编写者要努力体现本地域经济发展、文化特点的特殊发展的需求,要考虑本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特殊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具有特色的丰富课程资源,开发出既符合课程标准又能体现当地实际、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教材。例如,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西部、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方面都有差异,教育水平和学生需求也各不相同,教材的开发应充分考虑这些实际。在教材内容选择、难度及印制质量等方面要符合当地的水平。对于地方和学校而言,只有符合当地实际和学生需要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教材当作世界,而要把世界当作教材。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最优化的教学素材,而是非成品材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校正、取舍、增补、拓展、变通和加工等手段,整合处理使之变得易于接受、理解和储存,所以教师要用好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过去课本“繁、难、偏、旧”的弊端,要精选那些学生终生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确定知识难度时规定某一学段某一学科知识的最低标准,是“下限”,强调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时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习。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用好教科书,还要超出教科书,要创造性地整合教科书内容。

备“书”首先要通览全书,熟悉其全部内容,包括编者意图、组织结构,同时兼顾前后,了解与本学科有关的“已学教材”和“后续教材”的相应内容,从教材体系上把握教学内容,弄清前后关系;然后知其结构、系统、梗概,对插图的构思、练习的安排了如指掌,甚至对每一字词、每一概念,精通其文,搞懂其意,逐句“过堂”;最后要深入思考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教育性,即从教书育人两个方面把握教材内容。

 

“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经验?

 

第一次备课——摆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

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使我们认识到她做到了三个关注,即关注自我经验、关注文献资料、关注课堂现实;三次备课,做到了两次反思,即反思经验与理念、反思设计与现实。我们要成为一名专家教师,就要向于老师认真学习,既要不断回眸自己的教学实践,向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又要不断行走在自己能力的极限边缘,不断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

(四)备人

目中有“人”。这个“人”指是学生,在重视研究教材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这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也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的水平和能力总是有差异的,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进行全面分析、正确对待,防止“尖子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不了,老师费力不讨好”的被动局面。了解学生,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能准确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

备“学生”就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已经学到了哪些知识;了解学生喜欢的听课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学习内容;等等。了解学生除课下调查、个别谈话,以及在劳动实习、课外活动中观察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批改作业及分析试卷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微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且贯穿于教学始终,掌握其动态情况。在获得准确的大量信息之后,便可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以便实施因材施教。

备“学生”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进行个别指导。这就需要在备课前掌握好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做到潜心研究,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每天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等。例如,对习惯于采取记忆方法学习的学生,要侧重于调动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的积极性,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对好动脑筋,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防止其忽视基础知识积累的倾向,引导他们运用基础知识,发展创造思维;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视其实际,指导学法或思路,启迪智慧,让他们产生乐趣,奋发向上。

备“学生”还要关心、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就是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包括关心他们的家庭生活;关注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社会经验、情感体验、成长体验、能力发展、个性差异等。

总之,备课时要眼中有学生,教学设计要随着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五)备法

心中有“法”。这个“法”指的是方法。“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尽管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怎么教,也要考虑怎么学。教法固然重要,但学法更重要。法国著名文学家拉辛说过:“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

备“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的高层次内容。

备“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自己的教学才华做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而进入角色。备“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等。

备“方法”要求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根据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应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都必须以启发式和注重培养能力作为指导思想,坚持精讲巧练,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切忌形成定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

备“方法”也要求不仅要备教法,还要备学法,研究学生如何“学”,从“学”的角度来研究教,以使学生能够“会学”。

备“方法”还要求教师应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别开天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简而言之,要注重方法的优化,以使教的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学的情趣盎然、喜闻乐“受”,从而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事半功倍乃至最佳教学效果。

(六)备技

手中有“技”。这个“技”指的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但应达到会操作,还应会维护与修理,以防突发事件发生,影响正常教学进度。上课前,制作的课件必须演示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上示范课、公开课时,更应该注意,以防出现差错时手忙脚乱。

总之,备课时要脑中有“纲”、胸中有“标”、腹中有“书”、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一忌照抄教学参考书,二忌照搬自己和他人用过的教案。

三、怎样备

(一)备课的策略

新课改对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将课标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之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改变以灌输讲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探究、讨论、交流,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

1.?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努力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设计与其个性特征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快乐的体验。要注意把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和态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学习研究的志向;愿意并善于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保证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得到尊重和发展,满足学生个别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不时唤起学生学习情绪体验的回味,使他们沉浸在愉快、成功的气氛中,而不是经常处于失败、沮丧的情绪之中,用成功来推动成功,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对成功的憧憬;在教学常规管理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和体贴,避免让学生体验难于承受的失败与挫折感。

(1)注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教师通过丰富多彩、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2)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求索探究的氛围中学习。

让学生快乐学习,关键在于学生主体内心和外部的积极活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更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在相互辩论中突然
现。

(3)调适学习心理,让学生在成功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过于繁难的知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学生看不到学习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将来的升学与就业的联系,便会对知识缺乏兴趣。怎样使他们在这些繁难的学习中体验到学习丰富的内涵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用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觉得好懂、适用,在使用中消除畏惧心理。在愉快、成功的教学氛围中使他们感到成功应用知识不仅必要而且并不困难,而后在适当时机逐步加深理解、提高要求,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反之,学习伊始,就大讲这些知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容易引起学生对于学习成功的忧虑,在还没有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时就要求知道细节的来龙去脉,增加学习的繁难,是没有好处的。

2.?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科学知识的学习,都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有意义的内容,才能进入长时记忆加以保存。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传统教学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常以成人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按照自己或课本上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规定,未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往往导致学生只是拥有大量的事实知识,能应付考试却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生活世界,沟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稚化”自己,把自己当作学生,用一颗“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采取交流、讨论、实验、口头或书面练习、游戏等形式,帮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指导下学习。

(2)以问题为中心,鼓励自主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一方面是学生产生疑问、暴露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的发展,大力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用归纳分析与逻辑推理的方法从已知认识未知,通过讨论或辩论分清真伪使认识得到升华,通过指向明确的观察和实验活动获得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规律性认识等。

(3)以有意义的学习为前提,启发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应以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为前提,提倡启发式,渗透探究学习的某些要素设计、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交流讨论时间和空间,要帮助学生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良好习惯,在学习活动中学会相互启发、学会合作。完成单元教学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单元的知识结构,释疑解惑。

(4)关注学生的智能倾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每个学生都可以用不同的智能来学习,也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能。我们既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又要依据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倾向、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进行教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倾向、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开展针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教学活动,采取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有效地学习。

(5)引导学生获得全面的、结构化的知识。

传统教学重视陈述性知识,重视帮助学生掌握“是什么”“为什么”,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但往往忽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没有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怎样做”,了解知识发现的心智活动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习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提高探究能力。就某一个专题或单元的教学内容来看,这也是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结构化的知识容易理解,易于掌握。通常,教材都设计了比较严谨的逻辑体系,要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好并体现这种结构体系。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到完整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更应当在各章节的教学前,整体分析并把握全书、全单元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统领全局,抓住关键性问题、融会贯通,而后整体安排设计教学活动。

备课应在以学生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心理的调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求索探究、成功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体验。教师也要通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关注他们的智能倾向,引导他们获得全面的、结构化的知识,最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备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备课的种种方法,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个人备课为主

备课时,对于需要统一和明确的各章节、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等共性问题,同学科的教师可互相切磋,集思广益;但作为教师不能只依赖“集体备课”,必须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而且,最后也应根据自身情况、班级特点,决定对共同研究成果的取舍和运用,并要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留下自己的汗水,变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用起来得心应手,讲起来生动活泼。

2.?一般备课与重点备课相结合,以重点备课为主

备课范围应广泛一些、全面一些,但要抓住重点。一是重点章节、单元、课时;二是主要概念、原理、规律;三是抓纲带目,备其“精华”“精要”“精辟”部分以及“精练”语句。只有“点面结合”“点面相映”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相结合,以课时备课为主

备课应将单元备课与课时备课结合起来,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分配,不能用同一模式处理不同的课时。备课应通览全部教材,注意其章节内部的系统性、因果性、关联性,同时注意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从而进行单元(章节)备课,进而进行课时备课,以使前后呼应,首尾相连,承前启后,左右配合。否则,“备一节,讲一节”“讲哪节、备哪节”“明天课,今天备”地孤立备课,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4.?集中备课与课前备课相结合,以课前备课为主

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思考集中、大脑思维处于最佳状态的特点,提前备出一学期或几周的课是非常必要的。但上课前进行再备课,更不可少;如果说学期前备课是“粗备”,那么周前备课就是“细备”,而课前备课则属“精备”。课前备课包括重温教案(把教案当成“剧本”,在脑海里“预演”一遍,预测一下效果)、掌握动态、准备教具、考虑教法,以及充分估计讲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课前备课可弥补遗忘、增强记忆、随机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做好上课心理与物质准备。

5.?编写教案与运用教案相结合,以运用教案为主

编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主要成果加以整理、概括、归纳,按照教学要求用文字书写出来。它记录了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安排和教学程序,以及教法设计、手段运用。这是课前准备的最后工序,也是教师业务基本功的集中体现,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对此都应做到一丝不苟。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教案都是提前写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编是手段,用是目的。因此,在上课前还要熟记教案,以便更好地运用,这是备课工序的最后一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课上情况多变,故在熟记教案的同时还应有各种思想准备,以便在上课过程中做到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适应动态,灵活掌握。

6.?课前备课与课后备课相结合,以使备课更完善

所谓课后备课是指每讲完一节(次)课,要进行回顾、反思,做好小结。它是备课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进行,故称“课后备课”。即通过“教后记”对课前备课与课上实践进行总结,吸取教训,调整修改,充实提高,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备课既要备在眼里、备在心中,又要备在口中、备在手上。它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备课是艰苦的劳动过程,但其中也充满着艺术乐趣。当你在这项劳动中真正付出心血、流出汗水时,就会得到收益、获得成功、感到欣慰,乐趣无穷。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