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教学相长 ——名师蔡敏胜工作室团队教育教学成果荟萃

  • 作者:蔡敏胜 主编
  •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681-3332-6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6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胶版纸
  • 页码:288
  • 购买地址:http://suo.im/2KUARC
内容简介

2013年12月26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不仅对于我,对于东莞市小学科学学科来讲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东莞市第一个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蔡敏胜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一个小学科,能在东莞市小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是很不容易的。于是,撰文一篇《畅想2014,我的工作室开张了!》发表在《师资建设》2014年第2期权作纪念。从那一刻起,我就更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名师工作室,你将把大家引向何方?

转眼三年,2013年的那批跟岗学员结业了,如今成为工作室的导师,新的一批跟岗学员又加入到工作室,这个队伍越来越大,一个、两个……一批、两批……。正如工作室倡导的理念:一棵树摇动一棵树,继而摇动一片森林……

每个人都是那棵树,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一片森林。我对团队的发展充满期望,当每个人都把自己当作工作室的主体参与工作室的活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于是,我常常很真诚地同大家讲:工作室是大家的,这是大家的工作室。

就这样,工作室按照预期的规划开展了“教师阅读、网络教研、课题研究、课堂实践、专题研修、成果物化”六个活动。无论是工作室的学员、导师,还是专家,他们都在不同的学习专题中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独行快,众行远!”在研修的过程中,大家都能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并深有感触:在工作室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如果学员、导师、专家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员彼此之间差距越大,那么这个团队进步则越小;只有学员追赶导师、导师追赶专家,当他们之间的距离缩小的时候,这样会倒逼每个层次的人员不断成长,团队进步就会快。这种学习是彼此互相促进的,大家都在进步,是良性的。

于是,我萌发了通过编辑一本书的形式把团队的学习成果汇编出来的想法,这既是对学习成果的一种梳理,也是对大家研修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总结分享,最后,当印有墨香的书籍刊印后,又可作为一种永远的留念,或许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该取一个怎样的书名呢?征集书名通知发出以后,工作室的教师们积极参与,让我感动。最后,将主题名定位“教学相长”,意为:“大家互相学习,共同促进,彼此成长!”

《教学相长——名师蔡敏胜工作室团队教育教学成果荟萃》一书分为“学员才露、导师示范、专家引领”三辑。分别展示学员、导师、专家的教学成果,与同行一起分享,不成熟之处,敬请同行指正。

谨以此书权作工作室活动成果留念,并以此文为序!

 

作者简介

蔡敏胜,小学科学高级教师(副高级),广东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科学教师。曾担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教导处副主任、松山湖教育局教科研中心主任等职务。荣获湖北黄冈市首届“十佳”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湖北省优秀科学教师(教研员)、广东省“十佳”科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东莞市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指导教师等几十项荣誉。现为东莞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小学科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辑?学员才露

活用教学资源?立足科学探究  /  黄福宁

深读教材?用好新教材  /  黄明娇

打造与传统不一样的科学课堂  /  黎耀明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践  /  巫慧玲

从小学高效科学课堂看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  /  凌蕾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应用“前概念”初探  /  王爱萍

从儿童书籍到科学教学  /  魏婷

跨学科主题教学新探索  /  张国华

巧妙提问?启迪思维  /  程俊钢

试谈小学科学教学与“慕课”的结合  /  包玉柳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探索科学教学之路  /  朱柏霖

浅析如何利用科学课的室外资源  /  罗小妍

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科学教育创新  /  罗婷

小学生浮力前概念及错误来源分析  /  向晓琼

利用身边资源,更好地为科学教学服务  /  邓还秋

培养科学兴趣?引导高效学习  /  翟智飞

第二辑?导师示范

搭建“学习支架”?建构科学概念  /  张慧敏

概念转变的教学理论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  林琳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吴国华

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方乐标

对生命科学领域概念课堂的领悟与尝试  /  陈翠萍

关注概念关联,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概念转变  /  许岱春

夯实科学探究过程,促成科学概念建构  /  郑艳芬

立足科学探究?培养科学素养  /  谢斌能

例谈物质世界领域中科学概念的建构  /  姜洋

例谈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策略  /  陈晓敏

浅谈新教材下的概念教学  /  周德富

让科学教育点燃“我之为我”的生命亮度  /  莫春荣

让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  刘军

收放有度,引导学生科学探究  /  邝达娴

探查学生前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  /  袁淦扬

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概念教学  /  李玲

小学科学课堂动态教学策略的研究  /  张杰志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式学习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研究  /  叶钜明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调控的实践探究  /  谢淑媚

在科学课堂中学生前概念的分析与教学策略  /  香荏堂

重视科技小制作对建构科学概念的作用  /  刘为淼

“概念转变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  梁楚

第三辑?专家引领

生态取向:引领教师幸福地发展  /  刘建平

以学定教,上真实的科学课  /  刘绍江

一路走来一路思索  /  何建锋

宏大视野下对“深度融合”的审视  /  吴向东

以群体组织行为理论探索科学教研运作模式  /  雷晓晖

在实践中探索本土化的科学教学理念  /  马学军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机制  /  郭鲲鹏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何建东

加强师资建设,培养“全科型”教师队伍  /  冯玉生

漫谈科学教育  /  张润林

校园科技节内容选择与组织要点  /  高星原

孩子的教育:从“心”开始  /  唐维伦

把握课堂生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张茂良

文学经典与人文  /  吴丰强

让课堂教学规范成为一种教学文化  /  蔡敏胜

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  /  王宁 

附?录

“最强大脑”之科学嘉年华

试读章节

??辑   学 员 才 露

活用教学资源?立足科学探究

黄福宁[1]

 

 

小学科学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定的后盾。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拥有探究的对象。学生有了实物才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纸上谈兵的功夫只会令学生印象模糊,拿一件实物摆在面前,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维的火花在讨论的矛盾中碰撞,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升华。这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诠释,充足的教学素材保证了科学探究的实现。有了教学素材,我们的课堂才能动起来,学生的才能才会得到实效性的发展。有了实验材料,我们才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东莞市名师蔡敏胜的《推进学科“高效课堂”建设说明与建议》指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的前提是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并能高效地使用,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一、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

1. 活用实验室和仪器

以我校为例,实验室配置大量的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显微镜、动物标本、人体模型、力学工具箱等。我们精心为学生营造自由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时空,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进行观察讨论。有了全面真实的材料,学生始终处在自觉、主动、愉快的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学习环境中。

三年级上册《清清的水》有一个实验——往水里加东西,实验材料包括醋、油、墨水,这类物品容易弄脏手、脚、衣裤,还可能发生实验事故。每次做这个实验,我都挺头疼。学生在课室稍一转身就容易把玻璃杯打碎,学生一出事故便慌作一团,使课堂教学难以掌控。自从实验摆进了实验室,这类教学难题迎刃而解。独立的操作平台间隔宽松,即使发生意外,教师也容易协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自行解决。学生从小养成解决小意外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也就有了底气。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室为科学探究提供了场地与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和应变能力,锻炼学生的耐心与细心。

我在上三年级下册《鲫鱼与青蛙》时,给学生长达20多分钟的时间观察和研究活体的运动方式与外形特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我还根据学生特长进行分工,让绘画技能强的学生以简笔画的方式做观察记录,让评议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把观察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让写字好的同学用文字做好记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使每个人都能够在这个观察过程中学有所得。观察课安排在开放的教学课堂,保证了学生的活动时间。只有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物质到精神的飞跃。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信息传递方式呈双向或多向传递。由于信息流畅通,所以反馈信息量大,可靠性强,学生反馈面广。这种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大胆发表意见,教师也容易把握住教学中生成的过程性资源。

2. 活用实验材料包

各年级配有学生专用材料包,实用性强,立竿见影。材料包配有使用说明书,我要求学生自行探究,看懂说明书按步骤完成实验,学生养成边动脑边操作的习惯。当学生遇到难题时,相互讨论,团结互助。难题解决了,众人喜上眉梢。难题卡住了,我稍作指导。学生是探究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了指导者。三年级上册的实验“纸锅烧水”,配给了学生硬纸盒和回形针,需要学生想办法搭起纸锅。四年级的“小排箫”制作有难度,需要测量的技术。五年级的材料包配套合理,《电路的研究》配有两个灯泡,几根电线,说明书设置了一个接一个障碍,最后的难关是四根导线最多能让几盏灯同时点亮;《有趣的磁现象》配了两块标明正负极的磁铁,通过实验发现“同性排斥,异性相吸”的道理。这些自然现象的原理,无须一语道破,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就明白了。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力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实验的乐趣。

二、开发全新的教学资源

1. 活用自制教具、学具

自制教具是教师在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制作的,它是教学效果的物质保障。有效的教具直观、明了,带有启示性、探索性,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成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辅助工具,优化课堂教学。三年级下册《材料的性质》这一课探究材料的吸水性,配有粗棉绳、塑料绳、化纤绳和塑料管,如何更有利于学生观察?为了让实验看起来更明显,我把实验过程略做改变,用熟宣纸替代吸水的盆景,把四种材料的一端同时插入水里,另一端放于宣纸上。因为熟宣纸的吸水性强,吸水性强的绳端会最早出现水印。粗棉绳那端先湿水了,学生一看就能分出四种材料吸水性的差异,同时,也理解了“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自制教具符合自己的教法,教学起来方便易懂。我还鼓励学生自制学具,如指导学生自制自动浇水器,自制纸风车,自制豆苗迷宫。学生乐于参与,自行探究,教学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动手制作过程,课堂知识延伸到平时的动手操作中,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 发掘身边资源,活用教材

路培琦老师有一段较精辟的论述:“教材是提供给老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是给你一个教学思路。你要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你的课堂教学目标,因此不能照本宣科,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来念。”《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应加强教材研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前提是要明确理念,读懂教材,学会活用教材,因“材”施教。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大自然资源。我有选择地选用教材内容,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中的课目安排,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取舍。我们把大自然和农村生活开辟为自主实验的大课堂,做到处处有自然,处处有科学。我在上五年级上册《植物身体的奥秘》前,要求学生从路边、田野上找来根、茎、叶、花和果实。学生随手可得,寻觅的时候还观察到植物生长的土壤是粗是细,喜阴或喜阳,无形中把学习延伸至课外。

学生人手一份,个个成了解剖家。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花,通过解剖认识到它们具有相同的构造。大家自带的水果种类繁多,当切开果肉的那一刻,个个都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欣喜若狂地议论着,都想进一步了解果实的构造。当我指导学生发现果肉属于果皮的一部分时,大家感到异常诧异,继而会心一笑,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我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活用教材,信奉“拿来主义”,直接从身边拿来类似的教学素材进行探究,省力省心省时间。教学不能死脑筋,书本要求解剖油菜花就拼了命似的花精神费时间去找油菜花,其实,路边采摘的野花也能胜任,何必死抠书本?实地取材还便于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品种,认识到事物的多样性,轻松地把科学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学记》中说道:“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只要利于开导学生的探究,我们都应尽力去找来同类物体代替,如用火柴盒代替昂贵的碳素纤维,用煤油代替易挥发且有毒的水银。何建锋老师是活用教材的先驱,他在教《蜡烛谁先熄灭》时参考教科版、河北版和粤教版三种版本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了一个小型的探究活动——玻璃罩中的蜡烛谁先熄灭。

3. 活用课外教学场所

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门上有一句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我国也坚持实施既“引进来”又“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快速腾飞。鉴于此,我校注重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在保证校内的正常教学秩序下,适当地利用校外的教学场地,走出学校的围墙,走进市内的科普场所进行校外科普教学。我们组织学生到东莞植物园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到东莞科学馆学习七巧板、五连环、人体奥秘等科学常识,到东莞科技馆看机器人煎鸡蛋、打太极拳、投篮球,到谢岗镇银瓶嘴郊野公园实地考察山林的生态系统。孩子们投身于大自然,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既培养了社会适应力,又增长了社会阅历。

4. 活用网络和报纸杂志资源

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丰富,只要在百度输入要搜索的关键词就能马上找到相关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我们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杂志,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深奥的天文学,我要求学生从网络上或报纸杂志上搜索地球、月球、太阳的相关素材,化抽象为直观,化教师说教为学生自行探究。上课时学生的头脑中已形成天文学的基础印象,比教师在课堂上说教千百遍更有效。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天文资料,经教师的点拨,天文学的基本理念初次在学生的心中成形。“神十”的升空是天文界近段时间的热点,我趁势让学生通过网络与报刊了解我国的航天史,认识“神一”到“神十”的发展历程。学生兴趣盎然,对中国的“飞天”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网络与报纸杂志的探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发挥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

充足的教学素材是科学探究的根基,底座短斤缺两,上层的建筑形同颓垣败瓦。因此,我校想方设法丰富教学资源,确保科学探究的常规化开展。我们看到了学生科普素质的提升,看到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也看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我们深信,只要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将托起伟大的“中国梦”!

 

 

深读教材?用好新教材

——以《冰、水、水蒸气》一课为例

黄明娇[2]

2015年9月,小学三、四年级科学粤教版实验教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教材改革——小学科学粤教版修订教材。这次教材改革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也为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基本保障,它所提供的各种问题情境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小学科学粤教版修订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两套教材都是根据《科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进行编写;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原则;以探究活动为科学学习的核心;紧扣《科学课程标准》,突出“任务驱动”的特点。小学科学粤教版修订教材新增了“专题课”和综合学习图标、学习提示图标。这些“专题课”(探究技能、专题探究、设计制作、网络课堂)嵌入相关单元,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学习,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学习图标强调了科学学科内容与相关学习方法的联系,学习提示图标向学生提出进行活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或推荐所需的工具与材料,或指导,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小学科学粤教版修订教材对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在编排上做出了适当调整,使每个教学单元内容更完整深入,每节课的主题更鲜明。

既然有了好教材,教师又该如何使用好这套新教材呢?

下面我就以《冰、水、水蒸气》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这套新教材。

一、深读教材,备好每节课

要上好一节科学课,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先知道并理解教材的内容,领会教材精神,才能更好地抓住此课的核心进行教学。

 

1. 看教材,知道教材的内容

通过翻看教材,教师可大概了解此课是在哪个单元的哪一节,前面已学习了哪些内容,这一节课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可以了解此课要教学的内容。

在备课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冰、水和水蒸气》时,我先翻看教材,了解到此课是在第三单元《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最后一课,学生已分别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冰、水、水蒸气刚好是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不同形态。因此,此课也可以说是这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在联系和总结。

 

 

 

教材中,编排了两个探究活动:活动1冰与水;活动2水蒸气。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可逆的。最后,教材中的图片展示——水在自然界中以不同的状态存在,既总结了全课,又沟通了整个单元的内在联系。

2. 研读教学用书,理解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精神

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后,教师还要更深入理解教材内容,领会教材的精神,这就需要教师细细研读教学用书。

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我了解到《冰、水和水蒸气》一课中,活动1冰与水是通过测量冰融化前后的质量,让学生了解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冰会融化成水,且冰融化成水后,质量没有变化,进而认识冰与水是同种物质;活动2“水蒸气”将学习聚焦到水的气态和液态的认识,把培养皿放在装有半杯水的烧杯上,经过一段时间阳光照射后,培养皿上有少量水珠,设置“水珠哪里来?”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从而认识水受热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水遇冷后会变成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尝试利用这个特点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水的各种状态。

可见教材的每个探究活动编排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研读教学用书,清晰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引,才能更明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更准确地抓住本课的核心。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就更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围绕本课的核心进行教学处理,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3. 查阅其他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除了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教师在备课时,也可通过科学杂志或网络查阅与此课相关的资料,围绕本课的核心进行筛选整理,找到适合的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备课《冰、水和水蒸气》的过程中,我同时从网络上查阅了教科版的《冰与水》《水和水蒸气》这两课的教案。在处理引入活动2水蒸气时,教学用书是这样写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放在杯中的水,如果上面不加盖子,水会减少;一个有水的盘子,时间长了,会干。‘水会干的’,三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性认识。那么,水到底到哪儿了?”我觉得如果用教学用书的引入,学生的感受可能也不明显,于是我借用了网络中查阅的教科版《水和水蒸气》的主题引入问题:“出示学生拖地的图片。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拖地后留下的水待会儿还能看得见吗?会到哪儿去了呢?”同时,加入了一组图片,放学后学生用湿布擦黑板,晾晒湿衣服。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最常见到的、最熟悉的现象,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通过思考和讨论,很快学生会找到答案: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空气中了。

4. 引入多媒体,让科学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地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科学课堂中,不仅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而且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先让一名学生把活动1冰与水的实验操作拍成一个简单的操作视频录像。在教学时,通过播放操作视频,既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明白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为实验的成功多了一份保障,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还把一些重要的或比较抽象的知识做成PPT,让学生通过直观图加深理解和认识。同时我在网络上下载了大量的有关图片做成PPT,通过图片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深读教材,做好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粤教版修订教材非常注重用“任务驱动”形成学习目标。而实验是最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 了解实验意义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教学过程中的每个实验并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实验,每个实验背后都有其实验的意义;为了保证实验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清晰和了解每个实验步骤。在教学前,教师应深读教材,了解实验的学习目标,清楚实验时要注意的事项,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做好实验。

在教学活动1冰与水时,我先研读教材和教学用书,明白其实验背后的意义:通过测量冰融化前后的质量,让学生了解冰融化成水后,质量没有变化,进而认识冰与水是同种物质。在课堂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证明冰融化成水后,质量有没有变化?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得出:冰要放入密封的容器中;要对比冰融化前后的质量。通过引导我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操作视频、操作提示和科学实践记录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 深读教材,才能抓住实验成功的关键核心

修订教材中,有部分实验是实验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为保证实验的成功,教学前教师更应深读教材,才能抓住实验成功的关键核心。有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活动2水蒸气的实验在实验教材中是没有的,是第一次出现在修订教材中。在教学前,我先试做了一次。按科学实践记录单所写,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将培养皿盖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上,在阳光下暴晒5分钟,10分钟后观察。最后直至放置在阳光下半小时,仍然没有出现教材中所说的出现小水滴的现象。但在我气馁地把烧杯拿回办公室后一小会儿,烧杯内壁和培养皿奇迹般地出现了教材所说的小水滴。原来在阳光下烧杯和培养皿与水一起受热,只有回到室内,烧杯和培养皿冷却,烧杯内的水蒸气才能变回水。如果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入,这个实验可能就此以失败告终。当遇上没有阳光的天气,教学用书中也给出可行的办法,对实验进行小小的改进,如利用大烧杯,把冷水换成热水。

三、深读教材,深入挖掘科学与身边事物的关系

科学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中的东西。生活中也有许多与科学有关的事物,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迁移和应用到生活中去。

通过两个活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冰融化后会变成水,水受热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水遇冷后会变成冰的特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利用这个特点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水的各种状态。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理解身边的事物。

再深入挖掘,冰、水和水蒸气是生活中学生最常见到的事物。那么在生活中,除了水以外,还有哪些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呢?如油,常温下是液态的,遇冷会变成膏状(固态),受热会变成气态,跑到抽油烟机的油杯中。通过再次深入地挖掘,学生也更深刻地认识物质一般具有三种状态。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升华。

 

 

 

 

 

 

 

 

 

 

 

 

 

 

 

 

 

教材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才能更好地使用教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服务,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1]① 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新联小学科学专职教师,东莞市第二批小学科学教学能手,镇小学科学学科带头人。

 

[2]①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第一小学科学教师。曾获东莞市第二批小学科学教学能手、常平镇优秀教师等荣誉。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