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德养之道 唯名与器:一个小学校长的德育创新与实践

  • 作者:柯中明 著
  •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45-1520-6
  • 定价:45.00元
  • 出版时间2019
  • 开本:16
  • 用纸:胶版纸
  • 页码:196
  • 购买地址:https://dwz.cn/2fNKHOOq
内容简介

中心,为儿童存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二十多年的德育管理工作中,我始终把“立德”作为“树人”的基础和前提,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站在儿童的视角,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担任小学校长的这些年里,我和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实践,依此确立了“中心,为儿童存在”的育人理念。

一、为何要把儿童放在中心

作为我们工作的对象、交往的对象、生活的对象、研究的对象和承载教育思想及未来发展的对象的儿童,我对他们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儿童具有超越文化和时代的意义,儿童是纯洁的,西方文化中将孩子比喻为天使,中国文化中有对孩子“童真”“天真无邪”的描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也是家长的幸福。因此,尊重、发展儿童的独立自主性,承认其发展的可能性,使之成为独立的人、成为能动的主体,让他们去认识、改变自然和社会,同时也获得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就成为我个人的儿童哲学观。这种哲学观点,在古今中外的伟人中也能找到佐证。卢梭认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苏霍姆林斯基站在儿童的不同秉性和个性的基础上认为:“我们教育的人,不管他是个多么‘没有希望’和‘不可救药’的钉子学生,他的心灵里也总有点滴的优点。”

在小学教育阶段,我和我同事(当然也包括家长)教育的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展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关注并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就成了我工作的核心。儿童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生理、心理特征也是不同的。(生理特征包括形体、骨骼系统、肌肉组织、神经系统、心血管等方面的特征;心理特征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特征。)把儿童放在中心是教育的原点,这要求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注意儿童发展的阶段特征,尊重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在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征的共性时,还要注意发展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把他们培养成“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境地”的人;把他们培养成一个自然天性获得了自由发展的人——他们身心协调和谐,既有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家的头脑(卢梭的教育追求);把他们培养成能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的心目中,他们应该是一群心地善良、助人为乐、感觉敏锐、理性豁达、爱美、富于情感、富于理智的孩子,是在未来具有社会公德心、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人,是能自治、自尊、自立、自强、自主的人。

二、如何把儿童放在中心

把儿童放在中心是一个基本的教育认识,它反映的是校长办学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如何把孩子放在中心,则反映的是校长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智慧。因此关注每个儿童和关注儿童的每个方面就成了这种能力和智慧的体现。首先,人人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不是少数人、一部分人。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我们做校长的应该义不容辞地尊重这种权利、保护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这种权利。其次,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校长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各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要实现促进每个儿童和儿童的每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把儿童放在中心,就要做到在情感上关爱儿童、在互动中激发儿童、在课程上成就儿童、在方法上点化儿童、在评价上尊重儿童。

(一)在情感上关爱儿童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在情感上关爱儿童,最有示范作用的当然就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了。他从十七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担任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直到逝世一直担任这所农村学校的校长。他的著作中有一本书叫《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记述了作者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五年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包括儿童的情感发展、身体发展、智力发展、劳动教育等。该书最大的魅力就是反映了他的一颗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儿童的火热的心。他很不喜欢20世纪30年代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以及教育人对孩子的态度,特别反感那时的教科书总是说我们的“学生”,而不是说我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不仅仅代表学生,还代表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因此他写下了这本书,表达他对教育、对孩子的理解。在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孩子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培养完整的心灵。他不但重视孩子的学习,还十分重视自身的教学工作,他说:“教学,这只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是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载体。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的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他更加重视对儿童心灵的呵护,对儿童的关怀,让儿童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当下,我们学习和实践十九大精神的最好的行动就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自己的整个心灵交给儿童,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建立一个具有“中国梦”底色的美好心灵空间。

(二)在互动中激励儿童

教育的中心是儿童,儿童成长的中心是学习。我引导全体教师把关注点移到儿童学习生活的主渠道——课堂上来,让师生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发展素养。

要想在师生互动中激发儿童成长的内驱力,首先,要关注儿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但是做到关注儿童却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不但要看到儿童的群像,而且要看到个体,同时还要看到个体的全部。其次,要根据儿童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甚至是情绪状态,提出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师生互动中找到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自信。最后,要始终用正能量来激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教师无意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可见,在互动中教师的激励对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多么重要。

要在互动中激励儿童,我们做校长的一定要建立一个正确的理念,那就是尊重。我们把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就意味着我们要无条件地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天性,这是一种基于了解他们内心世界以及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的尊重,是一种将教育思想落实在具体教育行为上的尊重。

(三)在课程上成就儿童

有了基于尊重的激励,有了基于互动的激励,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构建丰富多彩、全面广阔的学校课程体系。课程是我们市桥中心小学(广州市番禺区)最主要的“产品”,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命脉,也是我们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我们在梳理了学校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我校学生的特质,开发了思维创新课程、传统文化浸润课程、实践探究课程、审美陶冶课程、社会角色体验课程等近50门特色课程。这些是建立在学校全人教育发展观基础之上的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系统构建,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校本性的特点,能基本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在构建课程的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中心,为儿童存在”作为建设的核心,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增加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充分利用学校的品牌优势和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课程,再加上我们对全面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保障,把儿童放在中心就有了承接的舞台,在课程这个大舞台上,我们便能发展儿童、成就儿童。

(四)在方法上点化儿童

把儿童作为办学的中心,它既是一种教育主张,也是一种教育行为,这种教育行为强调的是“点化”。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于成绩优秀、听话守纪的儿童很关注、很放心,但是对于那些成绩差、习惯差、品行差的儿童就很头痛了。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儿童?或者说,该如何面对所有儿童?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很精辟,“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因此,我引导全体教师去点化儿童,让儿童在教师的点化之下,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形成学习的兴趣、向上的动力,过上幸福快乐的小学生活。激发儿童的自豪感、自尊心就是点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是言语点化。我们要以平等的视角,以尊重为原则,不要去做“警察”或“法官”,让课堂气氛紧张、师生关系不和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而要通过恰当的、鼓励性的、充满爱心的、具有正能量的语言来及时地鼓励、肯定、认同学生,通过带有尊重、呵护的警示性语言来提醒学生,让学生在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习的动力。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适时运用语言激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己。其次,还要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来点化学生,如手势、眼神、笑容等。在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觉得充满爱心的微笑、体现鼓励的大拇指、传递温情的抚摸最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情感,这些日常的肢体语言也折射着教师的教育哲学,反映出教师的儿童观。

(五)在评价上尊重儿童

常言道:“教师的棍棒下有爱迪生,教师的皮鞭下有牛顿,教师的冷眼下有瓦特”,从这可以看出评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评价,按照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观点来说,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它以评价目标为依据,以价值判断为中心,以科学的评价技术为手段。 我在中心小学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遵循规范化的评价程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 所以,多元评价、多主体评价,让每个儿童在学校的评价中找到优势、展示长处,增强自信,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是我的评价观。

在《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孩子们啊!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笑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更加明确了校长的基本职责就是发展儿童,校长的情感支点就是关爱儿童。当我用完整的、善良的、上进的心灵面对儿童时,儿童就在我心中!

 

作者简介

柯中明,广州市名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首批领航校长,教育部“影子校长”指导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中心兼职教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兼职教授。


 

 

目录

上 篇 德育课题研究

——学生核心价值观在成果中彰显

 

让微博成为小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微博对小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报告

让学生的价值观升值

  ——广东省中小学“十二五”德育重点研究课题“关于市场经济

   条件下小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守住教育之根,让生命快乐绽放

  ——“小学‘根教育’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结题报告

 

中 篇 德育实践创新

  ——学校文化典范在体验中绽

班级文化符号

德养之道 唯名与器

  ——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班级文化符号的

   德育创新实践

《今日关注》

“德育微课程《今日关注》的研发与实施”研究报告

人人都是升旗手

“人人都是升旗手”课程的再构建与实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探索

 

下 篇 德育感悟凝练

  ——“全人教育”理念在思索中前行

创建“全人教育”特色学校的措施与路径

在学生的心田根植学校文化的DNA

破茧成蝶,玉汝于成

  ——柯中明办学实践以及思想提炼

 

试读章节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