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教育:求真留痕

  • 作者:王新民 编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194-0016-3
  • 定价:4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68
  • 购买地址:http://suo.im/Tjlmn
内容简介

“真”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是一种至纯至美的精神境界。庄子曾说过“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自古以来,先哲和大家们对“求真”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应该成为每位有良知的教育者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本质在于“求真”,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学习做真诚的人。“真”是教师的立教之本,“求真”是学生的学习之本,教师只有传“真道”、授“真业”、解“真惑”,学生才能不唯书、不唯上,敢于革弊创新,追求真理,真正成长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求真教育”的内涵是什么?充满真情的课堂该怎样打造?真诚的教研之风如何养成?这些都是教育界有识之士长期以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我省特级教师、首届陇原名师王新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我在评选“陇原名师”的工作中初次与王新民老师相识,后来在各类活动中多次谋面和交流,深感王新民老师具有浓烈深厚的教育情怀,学科素养深厚,对教育管理也有许多真知灼见。特别是近些年来,他在推行“求真教育”理念中先知先行,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他带领武师附小广大教师和“甘肃省陇原名师王新民小学语文工作坊”的学员以“践行求真语文,打造生命课堂”为核心理念,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教学研讨及教师培训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甘肃省陇原名师助力贫困县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的支持下,王新民老师编著的《教育:求真留痕》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见面了。在这本书里,王新民老师将自己三十多年的教育感怀凝注笔端,集中体现了他对“求真”教育的理解与思考,为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也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不敢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有多高,但我相信只要你悉心品读,用情领悟,一定会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这本书案例典型,材料丰富,视点多元,奉献的是王新民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最精彩的探索,最深刻的感悟。这本书的内容包括教育管理、教育叙事、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科研成果以及作者参加各类培训的感悟、心得和兴怀感世的诗歌、散文等,有的已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有的在各级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奖。这些作品,不单是他对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更是他和他所领导的陇原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智慧和教学心血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教育教学财富。

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一个热衷于奉献的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苦旅中竹杖芒鞋、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身影;读到了一个潜心于研究的教师在他的教研生涯中雁过留声、雪泥鸿爪、笔耕不辍的足迹。从这本书中,你可以聆听“求真”教育的故事,领会“求真 ”教育的秘诀,感受“求真”教育的魅力。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引领我们走向优秀的珍贵素材,展示的是活生生的教育实践经验,展现的是一名优秀教师的成长之路,具有较好的实践性、操作性,值得细读、借鉴。

读着王新民老师的文字,感受着他的教育情怀,我在思考:教育的真情是什么?教师的真情从哪里来?我认为:教育的真情应该是教育者的无私奉献,一个教师的真情来自于他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责任,来自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我相信,王新民老师的这本书,一定会在交流碰撞中点燃更多的思想火花,迸射出更多的教育改革光芒。

教育呼唤更多更优秀的教师,时代需要更真更朴实的教育,感谢《教育:求真留痕》给我们更多思考的空间,期望更多的教师参与“求真”教育研究,追求卓越、争上一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为甘肃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奉献智慧。

 

作者简介

王新民,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负责人。1963年出生,甘肃景泰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武威市政府首届兼职督学,甘肃省基础教育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评委,中英项目教学支持省级咨询专家,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优秀学员,甘肃省首届“陇原名师”。所授课《一夜的工作》两次获全国一等奖,《梅花魂》两次获全省一等奖;指导11名青年教师获省级课堂教学一等奖,培养的十多名青年教师现已成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项课题通过省级鉴定,两项课题先后获甘肃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6项课题获武威市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二十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出版专著1本,主编教材两套;多次担任省市级课堂教学等活动专业评委,多次在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课改培训、送教下乡活动中担任培训专家。现兼任甘肃省教育厅直管的“陇原名师王新民小学语文一、二级工作室”首席导师和教育部教师司直管的“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为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民勤、古浪、天祝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培养了三百多名青年骨干教师。

目录

第一辑?在教言教——教育与思考

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学理念

求真教育理念解读

建构层级体系?展开综合改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策略

“热”感受与“冷”思考

养真道德?学真本领

浅议孔子教育思想与学校德育

第二辑?含英咀华——课堂与设计

理想课堂的关键词

“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学模式例谈

《一夜的工作》教案

让新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同课异构”要在“同”和“异”上做足文章

改造我们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无拘无束练笔

在讽诵和吟唱中感悟积累

《安徒生童话》班级读书会教学设计

《猫》微课教学设计

第三辑?试手作羹——研修与随笔

追随智慧?追寻卓越

好大一棵树

印象名校?享受魅力

早春二月下甘南?最是春色满舟曲

学习,打造教师靓丽的底色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歌、献词

第四辑?心有戚戚——学校与管理

参加全省庆祝教师节暨优秀教师座谈会发言

校长要做教师专业发展的领跑者

如何建设高质量的农村教师队伍

创新小学语文高年级口语交际教学之管见

只有学生精彩了?教师才精彩

武威市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小学语文、数学评课总结

第五辑?小试牛刀——论文与课题

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作文“五步改评法”初探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

语文教学因白板而熠熠生辉

中学语文学习评价自持“五法”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浅议“群文阅读”

第六辑?特稿:工作室活动

 

甘肃省王新民示范性工作坊图标及核心理念

陇原名师王新民工作坊建设及活动简报

附录:

心许教坛?情系教育

甘肃省陇原名师王新民小学语文工作坊研修方案

 

试读章节

第一辑  在教言教——教育与思考

 

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办学理念

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武威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窗口性、实验性、示范性小学。学校创建于1915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学校现为甘肃省教科所实验小学、甘肃省学校课程建设示范校、甘肃省优秀体验教育实践基地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校、甘肃省金色教苑基地校、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规范汉字书写示范校、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

【核心理念】

求??真

【办学使命】

守护童年?启迪梦想

【培养目标】

品德优?思想活?兴趣广?后劲足?素质高

【办学愿景】

师陶研陶的示范校

求真求实的窗口校

乐学善读的书香校

师生幸福的品牌校

【校??训】

养真道德?学真本领

【教师文化】

以真做人?以真教人?以真求真?以真育人

【学生文化】

真诚?阳光?自信?刚强

【课堂文化】

“五实”求真课堂——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教研文化】

包容?慎思?明辨?求真

【校??风】

朴实?善教?笃学?求真

【教??风】

严谨?善思?激趣?求真

【学??风】

勤奋?踏实?乐学?求真

 

求真教育理念解读

王新民

求真教育

“求真”是武师附小办学的核心理念。

“真”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真”即真诚而不虚伪,真实而不虚假。“真”可扩展为真谛、真理、真挚、真心、真诚、真情、真切、认真、真才实学、去伪存真、真知灼见。“真”还可以拓展为本真,返璞归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陶行知提出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学习做真诚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追求人生的真理。真诚,就是不隐瞒,不欺骗,老老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真诚待人是做人之根本、道德之底线。追求真理是每一位教师、学生,每一个有良知、有进取心的人毕生奋斗的理想。我校求真教育特别倡导师生之间在人格上平等,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孩子们畅所欲言、敢想敢说的空间,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大胆质疑、大胆想象、大胆表述、大胆创新,敢于挑战教师、挑战教材,从而形成“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

求真教育现实意义:当今社会,追求名利、地位,追求财富,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搞虚假,搞浮夸的人屡见不鲜,这些不良的风气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势必产生一定影响。在教育行业假课堂、假教研、假论文、假课题、假成绩无处不在,教师师德滑坡,对学生缺乏真心、真诚、真爱的现象时有发生。地位、财富、享乐、名利可能会时有时无,可能将人带入歧途,可能丧失做人的本真。

社会需要真善美,教育更需要真善美。教育需要真诚,教育是否真诚,直接导致学生是否真诚。目前一些人诚信指数的下滑,已经到了可怕的程度,以至于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小学生是天真的、纯洁的,从小对他们进行求真教育,对于他们更好地成人,更好地走向社会,当是一个极其有益的事情。

“教育需要真心,还在于真心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当今社会,教师能不能真正走出人际关系包围圈,抛弃‘厚此薄彼’的偏见,真正把公平的、爱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持久关注、深思的一个问题。”在这样一种现实背景下,我们觉得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更具针对性,更有现实意义。

“真”比一切都重要。要想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要求真。不但在做事上求真,在做人上求真,也要在求知上求真。

学校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探求知识真谛、引导追求事实真相、做一个真实的人,是教师每天的工作。求真要有科学态度、民主精神,求真应该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上。

综上所述,“真”字最能揭示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和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我们坚定不移地在我校推行求真教育。

 

守护童年,启迪梦想

 

“守护童年,启迪梦想”是武师附小确立的求真教育办学使命。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最值得珍视的时光。快乐的童年,可以孕育美丽的人性;快乐的童年,可以预示幸福的人生。然而,现在孩子们的童年好像缺少了这份诗意与美好。

现在的童年,远离了自然。城市化的进程让荒野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安全的压力让我们不敢带孩子走进自然。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成为三毛笔下的“塑料儿童”。孩子们的童年再没有与大自然接触的乐趣,对草地、大树、大海都不是太感兴趣。除了功课,他们的消遣就是看电视、玩游戏、看漫画。小孩子天生应该对大自然和其他生命充满好奇,而不是禁锢在漫画书和娱乐节目里。这些书和电视有太多成年人的思想,束缚了他们的性灵。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样的?或许大自然更接近答案。

现在的童年,缺少了自由。在幼儿园和学校,儿童的生活过于整齐划一,无法呈现斑斓的色彩。儿童是在成人划定的空间和时间点上过着成人要求的生活。

现在的童年,被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填满;孩子们游戏的权利被放到最不起眼的角落……

梦想,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动力;梦想,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一个人连梦想都没有,得过且过,无所事事,无所追求,那就真的是虚度年华,一无所有。少年儿童应该敢于做梦,勇于追梦。每一个人的梦想汇聚在一起就是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的中国梦。梦想不是说说而已,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不好好读书,不好好学习,不练好真本领,梦想就永远是空想。孩子们应该从现在小小的努力开始,发奋读书,努力进取,勇于攀登,快乐追梦,在追梦中成长,才能实现共同的梦想,成为造福于祖国和人民的人。

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我们是为了所谓的“明天”而让孩子们早早就开始承受学习的压力?还是关注当下,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童年该有的快乐与幸福?我们是让孩子们的心灵之花在没有发芽之前就在过多的关注与压力下枯萎,还是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间,让它充分地去孕育、去积蓄生长的力量,像烂漫的野花般自由地成长?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与快乐,感受亲情与友情,学会感恩与奉献,接受锻炼与挑战,让他们的童年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意义,真正成为他们幸福人生的基石。

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更不能代替他去体验与感悟,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带领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让他们亲自去经历、体验、感悟和成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曾讲:“一个人怎样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很重要地取决于他的童年。孩子的童年如果是快乐的、自由的,他就有无限的张力;如果他的童年是过于沉重、过于劳累的,他就会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他就封闭了,没有开放,没有发展。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

孩子应该拥有自由快乐、充满无限张力的幸福童年!

把童年还给孩子,让童年就像它本该拥有的样子!

没有对童年的尊重,就不会有幸福的人生!

我们提出“守护童年,启迪梦想”这样的办学使命就是为了给孩子奠基幸福人生!

 

以真做人,以真教人,以真求真,以真育人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培养一支“以真做人、以真教人、以真求真、以真育人”的教师队伍,是武师附小倡导的求真教育教师文化。

1.?要以真教人,感化学生学做真人

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指传的是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业,不是歪业;解的是真惑,不是假惑。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2.?要以真待人,感戴学生学做真人

三十多年的教育生涯让我明白并始终坚守这样一个信条:一名优秀的教师要持久地、发自内心地爱他的学生。无论他们聪明,还是愚笨;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金凤凰,还是丑小鸭;是家庭背景好的,还是弱势群体。教师都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诚地关爱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机会,抓住机会,以真待人,以真教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学会做真人。

3.?要以真做人,感召学生学做真人

前苏联政治家、革命家加里宁指出:“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对教师的“严格的监督”,不仅来自学生,而且来自社会,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把子女托付给学校的教师,很自然就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道德品行上向教师提出比常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严格遵守法纪法规,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以真实、真诚、真心教人育人,赢得社会、家庭及学生的尊敬。作为一位教师无论在其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只有处处率先垂范,真心诚意地捧着一颗心来,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竭尽全力,敢做真事,善说真话,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给学生“真”,学生自然也将心比心,用真字回报老师,回报教育。

所以,我们要牢记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学生学做真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只有时时处处教真、做真,学生方能真才实学、学真成真,真正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实”求真课堂

 

武师附小倡导的课堂文化是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1.?有意义扎实的课

初步的意义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学生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充实的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讲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充实的。这样的课一是从面上而言,一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这样的课可称之为有效率充实的课。

3.?生成性丰实的课

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预谋中的生成,又有伴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发生成,随机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平实的课

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研讨课,而不是准备过度的像走T台一样的表演课;是为孩子、为学生上的课,而不是给听课者看样子的课。这样的课可称为常态性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真实的课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好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可称之为真实的课。

 

建构层级体系?展开综合改革

——简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王毓新

 

有效教学是个古老的话题。自教育产生以来,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个成功的老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追求。人们对有效教学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学记》,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善喻”为渊源。班级授课制的诞生,更是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益,以17世纪夸美纽斯的“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思想为标志。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即第一个阶段。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第二个阶段的出现。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越来越强调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支持下开展“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又是崭新的话题。作为概念,“有效教学”于20世纪上半叶才出现,真正以有效教学为命题所开展的研究,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在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教育家们越来越多地讨论教学最优化问题”“最优化原则是科学地组织劳动的最重要原则之一。”“科学地组织劳动为提高工作效率,并以最合理、最经济的办法达到目的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行动既是基本要求,也是很高的要求,它将成为永恒的话题和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

“有效教学”的理念和行动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领域。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推广“爱生学校”理念,第二个维度便是“有效的教与学”,还把它作为亚太地区优先考虑的指标,中国教育部接受并积极推广这一理念。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掀开了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序幕。同年8月,《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正式出版。这本巨著共分七个部分,第四部分为“教学理念与策略”,第二章就是“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较为翔实地阐明了“有效教学”。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以及《“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等都把“有效教学”作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主要模块。

国家政策倡导“有效教学”,一线教师渴望“有效教学”。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领域,理想和现实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是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慢、成果少。“中国知网”显示,自2000年至2012年10月底,核心期刊发表的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相关的研究文章仅有3篇,扩大范围也不足10篇,而且多刊发于2008年以后。这一情形,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也得到印证:“有效教学”研究蒸蒸日上,“语文有效教学”忽高忽低,“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研究论文更如沧海一粟,很难寻觅,高水准的更难发现,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基本概念和构成要素认识模糊,内容缺乏深度,研究对象中没有突出中小学教师,实证性研究匮乏。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及其评价标准、评价办法的研制更为缺乏,只能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二是一线教师片面、孤立地改进课堂教学。在长期视导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不熟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能力,不大关注语文本体性知识,教学内容“模模糊糊一大片”,教学目标与内容不够具体,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练、语修逻思文,面面俱到,“少慢差费”,“误人子弟”。对“教学策略”的关注程度远高于“教学内容”,但是,教学方法和策略很多,却不知如何有针对性地使用,要么因袭传统,如文言文教学的串讲,“红领巾教学法”的作者简介、文章结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要么跟风瞎跑,一会儿启发式,一会儿围成圈合作,甚至信马由缰地让学生“多元解读”。对于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更是漠然视之,置若罔闻,“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在教研员问卷中也得到了证实,见图1。

三是概念认识模糊,只是简单地把“有效教学”“中国式”而非“中国化”。通过对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小学语文学科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在申报的237项课题中,“有效教学”与“高效课堂”旗鼓相当,研究比例占总数的36.3%,还有所谓“实效”“无效”研究,反映出一线教师认识模糊,盲目套用、挪用“有效教学”概念,未能汲取其精髓要义,简单地把“高效课堂”等同于“有效教学”。地域分布也不均衡,越是信息闭塞、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迟缓的地区,有效教学的研究越少。

只有澄清认识,聚焦改进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才能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促进学校师生的内涵发展。

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我们明确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要素,发现了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路径,初步形成了一条比较清晰的假设,即: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需要从改善教师的教出发,大力培养能够胜任课堂有效教学的教师,让他们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核心,在掌握学生学情、明确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优选教学策略,利用及时的评价反馈信息,尽快全面达成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个假设是否成立,除了理论演绎和推敲之外,作为应用研究,我们又赴实地考察、访谈,对8位在省级和全国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比赛中取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优秀教师开展个案研究和跟踪研究。这些典型案例,帮助我们以“差异复制”的形式,在对比中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中相同或不同的影响因子,又以“逐步复制”的形式,验证了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所做假设的正确性,提高了研究结论的信度。对这些典型个案的观察和分析表明,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须紧扣五大要素及其理想表征,制定具体策略,系统设计,综合改革。

一、确定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核心要素

“教学要素问题是教学论的基本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如何认识,直接关系到教学论的科学性,影响到整个教学论体系的构建,进而导致教学实践重心的摇曳。”“教学要素可以说是教学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对教学活动中要素基本构成的认识和确立,不仅是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教学实践得以有效实施的要求。”

比较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和崔允漷的《有效教学》,我们发现,国外的“有效教学”,其构成要素多为“五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国内则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和教学评价等关注较少,见图2。

高慎英、刘良华撰写的《有效教学论》,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教学的基本要素大体有三:一是学生,二是教师,三是课程资源(或称之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是决定“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兑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殊不知无论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其最终的效果都取决于课程资源。……如果说“有效教学”的终极关怀是学生的“有效学习”,那么,这种“一切为了学生”的有效教学便留出一个遗憾:它很少考虑教师本身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的自身需要与欲望、追求,教师自身的梦想与欢乐,逐渐成为一个不毛的荒地。

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当代,没有忽视“教师主导”的地位,这与初始的“有效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注重教师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这段话还透射出有效教学的四大构成要素:学生、教师、课程资源、教学策略,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遗憾的是缺少“教学评价与反馈”。

文献研究反复证实,我国学者间接地认同“有效教学”的五大要素——光有教师、学生与教材这样的铁三角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新的铁三角。两个铁三角的密切协同,会产生一个叠加效应。从最初的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教学三要素到目标、实施和评价的教学设计三要素,这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所导致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前者让位于后者的问题,而是教学三要素和教学设计三要素的互相叠加,互为参照。其中的“教材”和“教学目标”都指向教学内容,合二为一,正好是“五要素”。

英国应用语言学学者威廉姆斯和教育心理学学者布尔登也曾提出过影响教学的四要素,即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他们也认为这几个因素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在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的。

如果说上面论证所得的“五要素”针对所有的课程与教学,那么,陈玉秋先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则更具体地说明语文学科也必须是“五要素”。陈先生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四个问题,即:为什么要教要学语文?教与学什么样的语文?怎样去学语文?由什么样的人来教语文?他虽未明确提出“熟悉学情”这个问题,实际却涉及学生的“学情”(见前三个问题中的“要学”“去学”)、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教学策略和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等问题。立足当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定教”的课程与教学理念,理应关注学生的学情分析,即由什么样的人教语文;对课程与教学做系统考量,不能缺少教学评价与反馈,即教与学的效果如何,怎样改进,要求以学论教。这又使我们认识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要素也应该是五个——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与反馈。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