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广东省】我和三名书系的故事

2019-09-19


三名书系,秉承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的品牌理念,致力于为地区名师、名校长、名园长、名班主任等出版教育专著,自成立来,为各地区名师出版教育专著近700个品种。凭借专业的生产制作,严格的流程把控,负责的态度风貌,踏实的工作品格获得了广大作者朋友对三名书系的认可和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以下摘选部分作者(广东地区)对三名书系以及其工作人员的评价,兹以自励,奋取更进。




感恩生活,感恩岁月,感恩职业生涯中每一个给予我启迪、帮助和扶持的人!感恩我生命里的每一个孩子!

感谢三名书系的编辑们。

——万博,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万博老师带班宝典》





在本书付梓之际,真诚感谢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感谢三名书系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

——汪英,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攻略》





在幸福教育的路上,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感谢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三名书系编辑部的支持,感谢名师工作室团队的支持。

——张素红,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我的教学主张:为数学理解而教》



汤老师:您好。2017年底,我非常幸运地联系到了三名书系的您,您非常热情地向我推介了三名书系出版各类著作的一些情况,让我非常愿意与您合作,我很快就与贵公司签订了出版合同。在接下来的审稿过程中,您与贵公司的同仁高度负责,连我稿件中的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的问题都能及时发现,正式出版后的书籍真正做到了非常精美。总之,与您及贵公司合作的过程,让我感觉你们既专业、又认真,如果今后有著作需要出版,我依然愿意选择跟您及贵公司合作。谢谢你们的付出!  

——胡平贵,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探秘》   





尊敬的付宁堂主任:

您好!

感谢您编辑发表了我的专著《小学数学课堂的智慧与策略》。我的同事、朋友看到以后,都说非常不错。其实我知道,这不是我写得好,而是您们修改得好。您们在修改中高屋建瓴地审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简约.智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明确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数学概念的教学,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现在已经成为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目标。

想到在2015年12月份时,付宁堂主任非常认真、仔细、负责、热情的就此书的出版相关事宜,清晰、明了的通过电话、短信、微信、邮箱、QQ等联系方式一一告知。书籍出版前付宁堂主任不厌其烦的指导我对书籍认真校对了3次,每校对1次,他都会提出他的见解和看法,那一份责任和爱心让我肃然起敬,在这里,我诚挚地说一声谢谢,谢谢付宁堂主任及名师书系编辑们对我的热情鼓励和指导,是您们以自己辛勤的工作和渊博的学识,让名师书系《小学数学课堂的智慧与策略》这本教育专著散发着朴实诱人的清香,浮躁时,翻开阅读它,便有“我心素以闲,清川淡如此”的境界。

感谢您们!一直在默默鼓励我、支持我、关注我的付宁堂主任及名师书系编辑们、工作人员,谢谢您们留给我放飞梦想地空间,记录成长。

编辑工作,费心费力,为嫁衣之功,行不言之教,普通平凡,意义深远,鄙人受益良多,受惠长远。付宁堂主任及名师书系编辑们,您们辛苦了,再次感谢您们!

此致

顺祝如意!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赵莉,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小学数学课堂的智慧与策略》





本书的成稿,离不开三名书系编辑部的老师们及出版社诸位老师的辛勤付出。

没有他们的热情鼓励和无私付出,我的课题研究,我的书稿,都不能走到今天。

我将他们的微笑与鼓励,一一铭记在心。

——朱美仙,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生活作文——回归本院的作文教学》





第三部拙作《教师团队修炼》是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出版很顺利,这得益于付宁堂等老师的辛勤付出,对于出版书稿,其实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但是付老师不厌其烦,不管是电话、微信、QQ只要一联系付老师,付老师很快就回复,帮我解答疑惑,处理问题。在处理校稿、审稿等过程中,有时要反复多遍,未曾谋面的责任编辑、校对都毫无怨言,认真而且专业。由于合作愉快,本人的第四部著作拟继续交给付老师他们的团队。希望“名师名校名校长书系”越做越好,成为大家信任、打得响又能互惠共赢的平台。

——王金发,于三名书系编辑部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教师团队修炼》





言之凿文化有限公司值得信赖。真切服务于一线教师著作出版工作。出版过程严谨有序且操作流程简约。首先是初审稿件,对专业程度,著作价值进行评估;其次签订合同,并对相关操作进行详细说明,支付一半出版费;再次是稿件三审,印刷初稿;最后是著作印刷。整个流程大概三个月。总之高效规范,值得信赖。

——庄泳程,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行走在字里行间》





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出一本自己想出的书,这一直是我------一个中学教师的梦想。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梦想可以成真了。北京言之凿文化公司的名师名校名校长书系给我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他们对书稿三审三校的认真态度,设计、装帧、彩印的负责精神,彰显了出版人的大气、高雅和高贵的气质,他们对每本书付出超出每一位作者的想象。我喜欢付宁堂主编的一句话“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源于对教育的执者,对学生的无限热爱”。

——杨志强,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走近红树林》





出一本书,记录我的思想和行动,是我从教二十余年的夙愿。因为是我的第一本书,所以我一直很慎重地为他找个好出版社!经朋友介绍,我有幸与光明日报出版社合作,有幸认识付宁堂编辑。出书过程历时五个月,这五个多月,我切身体会到了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操守。书的整体设计大气、简约、脱俗,书稿的三审三校专业、认真。总体上说让人省心放心安心。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希望有缘再次合作!

——谭吉林,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教书是简单的事》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工作手记》此书的出版非常顺利。

在2016年3月份时,我就此书的出版事宜联系付宁堂主任。付主任非常积极热情地把出版的程序清晰地告诉我,并将合同拟定好发给我过目。因我的《手记》急于出版,所以付主任急我之所急,抓紧一切时间进行一校,二校,三校。每校对一次,付主任都将校对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我沟通,在充分征求我的意见后,才进行修改和调整。因为付主任的努力,让我的拙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定稿、做好封面设计和样书的印制。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手记》就得以顺利出版。

因为得到同行和朋友的支持,所以在《手记》印刷500本后,又加印了1000本。随着拙作的推广,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认可。

此书从外观到内容,从出版到发行,作者和读者都非常满意。所以,非常感谢付宁堂主任的倾情付出,感谢出版社各部门的辛勤努力。

——潘唯女,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我的工作手记》





高效、优质、服务

2015年4月,《重新发现物理课堂》终于在付主任大师的指导下出版了。我为自己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而自豪。本书编辑的专业水准都很高,出版过程中,付宁堂主任从审稿、修改、样书设计等各方面积极投入,工作都做得非常的细致到位,对书稿的修改意见耐心细致的解答,反复斟酌,始终以高效优质的服务对待作者。他视野开阔,见识广博,我深为其敬业精神所折服。言之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凝聚智慧人才的园地。他们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报道典型模范事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生命价值。碰撞思想、分享智慧、交流经验,紧握时代脉搏,做教育改革的冲浪先锋。因此,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拜他为大师,学习他的敬业、为人、求实的作风。如果再有机会出版著作,我将继续选择言之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邓德坚,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重新发现物理课堂》



感谢有你

书稿终告断落,掩卷思量,饮水思源,在此谨表达自身的殷切期许与拳拳谢意。看着凝结着心血的一字一句展现给另一端的读者,心里是满溢的幸福感。应该说没有你——付宁堂的帮助,本书不可能付梓,现一并致谢。

在此感谢编辑付宁堂老师热情地给我联系,先是向我介绍了整个图书的出版流程,然后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等,明晰的各项条款让我放心地将自己的心血交给他们来全权操作。

负责编辑在图书的制作过程中非常尊重我的意见,无论是图书版式的设定,还是书稿的审校,都会征求我的意见,而且有不符合出版要求需要删修的内容都会与我协商,提出中肯的意见,非常专业,也非常敬业。

有时候因为我自己的原因反复修改,他们都会耐心地完成,如果我的修改意见不准确,编辑就会严肃明确地指正,而不是人云亦云一味讨好,也不会强硬地不经我允许就擅自删改,这样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让我很满意。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我终于见到了翩然于纸上的文字,心里的激动难以表述,我立刻将书传到朋友圈,和大家分享我的喜悦,朋友们对书从封面到版式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一刻,我非常感谢北京言之凿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让我的心血以完美的形式现于人前,这是对于劳动成果最大的尊重,也是对所有努力的最好回馈!

一家图书公司如果只能将图书出版出来,那仅是非常初级的阶段;让一本书能以最佳形式呈现,并让所出版的图书畅销才是图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最后,得感谢本书得以付梓的幕后英雄,包括关键点品牌策划公司的付宁堂老师、傅泉泽老师、曹诤老师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部的史宁老师,您们在封面设计、文字校对、文稿润色、出版安排等方面的工作给作者带来巨大的帮助与启发。谢谢您们!

——林伟,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师者行者——一位正高级教师的教育心路》




写作,就是解开心结的过程

(一)

去年深冬季节,很偶然结识了北京三名书系的付宁堂先生。付先生和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名师名校名校长”书系的编审工作,而“名师名校名校长”系列丛书是由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等一众教育大家担任编委会顾问团,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例研究与出版中心联合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同推出的系列出版工程。

接到付先生的盛情邀约时,心里是诚惶诚恐惴惴不安的,一来“名师名校名校长”书系是名师大家汇聚之地,我等耕耘一线草根阶层的作品岂敢奢望入选。二来自己虽然写了数十万字的文章,但终究是率性成章并不入流的。为了不辱使命,我本着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全新的视角对书稿进行梳理检审,并做了大幅删减,力保书稿的内容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二)

无论身处哪个年龄段,念旧似乎都是人的天性。用《回不去的记忆》作书名的想法由来已久,这不仅因为书中大都是描写自己朴实无华却又天真烂漫的童年往事,更有对岁月流逝光阴不再的留恋与惋惜,而从教二十年对教育教学的感悟与认知,则是书中最浓墨重彩的怀念。能够给读者尤其是同龄人带来心灵上共鸣的同时,也能够感受沧桑岁月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回不去的记忆》从上百万字中精选了120多篇各类文章。选文并无高深理论出众文采,最大特色在于题材比较广泛——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阅读积累,要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一直以来,虽然谈不上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但读得书比较杂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得感谢那没有电子产品诱惑的好读书年代。阅读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历史、哲学、法律、教育等,因而写出来的文字也堪称大杂烩,体裁涵盖散文、小说、古体诗、现代诗、文言文、时政杂文、人物传记、学术论文和教学心得。有些学术性论文和时政杂文,条分缕析,深刻精辟,曾有不少网友误以为文章作者是大学老师,甚至好些看了本书的朋友,依然怀疑这是否真的出自本人之手。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的文章绝对是个人原创的,而且,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而写作,就是解开曾有的一个个心结。

(三)

开篇之作是《待我长发及腰》,虽然只有2500多字,却花了整整三个晚上悉心雕琢。2013年10月,《待我长发及腰》语体曾经在微博上流行,其出处是何晓道的“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网络随之传出很多模仿《待我长发及腰》的诗作,读来感觉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于是有了把这些美得让人心醉的诗句演绎成一个凄婉爱情故事的想法——这就是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书中还有些作品则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跨度,比如《单明除妖灭蟒记》。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爷爷很喜欢讲些鬼故事,我们听了吓得经常晚上不敢睡觉。尤其是月黑风高的晚上,独自睡在堆满杂物到处似乎面目狰狞的阁楼上,寒风凄厉,瓦檐间沙沙作响,外面古树上猫头鹰由慢到快的叫声更令人恐惧,而脑海间闪现出来的,却是穿着红衣红裤满面乌青吐着长长红舌头正缓步走来的女鬼形象,那是何等的惊悚!读大一那年,爷爷奶奶相继谢世,为了以示纪念,闲暇时把他们讲的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但终究缺乏厚实的文字功底,最终还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直到2008年的夏天,偶然打开尘封多年的抽屉,偶然找到以前信手涂鸦的本子,才得以把故事续写完。而在心中,也有完成某种历史使命般的释然。

(四)

很多时候,写文章就是出于解开某种心结,因为萌生了想写某件事情的想法,心里就会耿耿于怀,直到写了出来,才真正得以释怀。如《坪山老叟论教育》一文,这篇用浅显文言文写成的叙事性杂文,是源于一次去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听课。看到一园丁在剪枝除叶,脑海里顿生灵感,马上拍下照片,当时想写一篇杂文,却心思如堵不知所云。一拖就是几个月,但写作的念头却一直萦绕于胸挥之不去。直到半年后才想到尝试用文言文写,但看易实难,阅读文言文觉得简单,但真正写起来你才会觉得其中的艰难,哪怕粗略写几句话,你也会觉得不知如何写下去才好。好在几经修改,最终还是完成了,而原有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读过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也许没有人不为诗中伊人不再空留无限惆怅而叹惋唏嘘。品读诗句,就萌生了编故事的想法,但一直未能如愿。后来终于在2010年那个大雪纷飞的春节,花了一整天时间精心构思,字斟句酌,才了却这一夙愿。2006年春夏之交,陈瑞的一曲《白狐》曾感动过无数人,那满纸忧伤的歌词勾起了自己的写作欲望。苦于找不到灵感没有动笔写,但那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却幽灵般如影随形。好容易写了个开头,却发现题材写下去有变长篇的潜质,只好匆匆收尾。完篇之后,原先那郁积于胸的感觉就陡然消失了。

读大学时对鸿篇巨著《红楼梦》特别痴迷,在读了大量研究《红楼梦》的书后,对该书八十回后情节梗概也算有所了解,自然萌生了写几篇有关《红楼梦》人物分析及探究后三十回情节线索的文章。总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完成。而这想法也就一直存留在心中,时不时会跳跃出来提醒一般。后来终于草草写了几篇有关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文章,原有的想法才得以释怀。

(五)

书中有几篇是写人物的,这是自己的写作生涯中一次尝试。其中有三篇是担任《郴商》杂志特约主编时写的,另有一篇则是2010年底去清远盛兴投资有限公司应聘时面试的作品。当时要求写一篇系统介绍公司总裁的文章,作为考察我文字功底的必答题,但我初来乍到,对公司和总裁的了解几乎为零,可以想见这次写作的超高难度。为了完成任务,只好一头扎进公司提供的零碎资料中,两天时间查阅了数以十万计的各种资料文字,利用晚上睡觉时快速构思,第三天即宣告完成任务,这篇《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文章后来发表在《清远政协》杂志。也就是这次不同寻常的“考试”,使得应聘得以成功,从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回顾二十年的教学生涯,社会的发展,理念的更新,方法的改进,让自己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而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境,也迫使自己去努力思考,一篇篇教学心得和随笔札记,见证了自己的进步与求索,也成为自己写作就是解开心结的真实写照。

——朱耀成,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回不去的记忆》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





去年底,凝聚工作室集体成果和智慧的《高中历史创新体验活动课》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出版这本校本课程活动集,是坚持课改探索的工作室老师多年的心愿。

专著能够顺利成书,得益于之前开展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课例、作品、图片等第一手资料,但也要特别感谢付宁堂老师和他的团队,感谢编辑部老师的辛勤付出!

除了前期沟通时的解答疑惑,耐心细致,尤其是在我们提出目录前增加若干彩页,以期内容更鲜活更具可读性时,即使明知增加了成本和工作量,但付老师克服困难,全力协调,尽力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每次的电话、QQ、微信……只要一联系,总会收到他及时的回复。包括未曾谋面的责编、校对也不厌其烦,严谨专业,对书稿中诸多的细节和疑问反复推敲,光分章节打印的校对稿就来回寄了几次,工作室老师至今提及还很感动。

在数字化潮流席卷而来的今天,难得的是编辑部老师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选择接纳、融合,为更多的客户带来更高质量的多元产品和服务。也许,正是编辑部老师的这份执著,这种态度,给予身处一线的同行们莫大的鼓励,才使大家能在课程建设的创新之路上走得更远!期待以后与付老师和他的团队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吴磊,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高中历史创新体验活动课》





我的朋友付宁堂先生

付宁堂先生是我的朋友,但我没有见过他。曾有一次见面机会,但因为我却擦肩而过。

他长得像谁?我不知道。我长得怎样?他知道。他见过我的照片,因为他是我写的第一本书的责任编辑。

这一生,本来没有想出书的计划的,总觉得出书,那是神人之事,我不是那块料。但不出书不代表没有理想,其实我也有一个小小的理想,即每天坚持写点文字,以致今后能写出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好文章来。于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一直有条长长的沟壑。但是有一天,他主动帮我架了一座桥,让我第一次抵及了理想的彼岸。

那是在两年前的一个暮春时分,江南的校园里一片勃勃生机。我刚刚从全国首届三新作文研讨活动的讲台上走下来,刚刚结束《如何写好喻体》的作文教学,他便打来了电话。几句介绍之后,便直奔主题,即出书的问题。对于他的这通电话,首先我是讶异的。他是如何知道我的?其次,我是感激的。他给予我信心。其实到今天为止,我都不认为我写成了一本书,但它却又活生生地躺在很多人的案前了。之所以会这样想,一切都源于我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抵触——这还不是我写书的时候,我的底蕴还不够,不敢造次。

付先生跟我简单说明如何知道和认识我的缘由之后,便开始与我讨论出书的事宜,并详尽地介绍了如何准备、任何组稿、如何编辑等相关的事宜,我一听,好像蛮省事儿的。因为我只要提供文稿,一切都由他们负责。省事是蛮省事儿的,但是现在想来,出书这事儿可不能图简单,图便利,而应该十分地认真,因为作为一本出版物,质量不高会很影响自己的。我果断地答应了付先生,一是缘于付先生的真诚,二是自己也想将自己的“朝闻道”进行一次梳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便开始整理自己的所有文稿,边整理边反思:我这本集子的主题是什么?我该组哪些文章?如何分类?这些书有价值吗?……我突然意识到,尽管这本书可能质量不高,但对于自己而言,是自己过往三十多年的一个小结;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也留下了我的声音,我的文字,我证明了自己的存在。我觉得,冲着这个意义而言,我觉得足够了。也因此,付宁堂先生无疑是我人生中际遇的最重要的人。

第一次出书就像很多“第一次”一样,没有啥经验,也不太注意严谨性。加上付宁堂先生的团队服务非常周到,所以,我只要把稿件找出来,然后就马上打包发给了他,从此,一切任务就交给了他们。所以,第一次出书,我是非常的省心,但我知道,他们绝对不会省心的。要知道,我的很多随笔,都是拥挤、利用一些零碎时间敲打出来的,错别字非常多,病句也会有,我一般也不校稿,写完就发出去。唯一让他们省心的是一部分已经发表过的文稿,就没有任何错误了。因此,当第一次校验过的稿寄到我手里时,我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一种愧疚和自责涌上了心头。他们非常认真,非常敬业,而我呢,过于随性,过于粗糙。我的这种态度于出书,是非常不可取的,不过幸好有了付先生这个团队在做支撑。

第一次校完的稿传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有个想法一直萦绕着,即不可以如此随意了,要自己从头至尾好好地读几遍,争取将书稿的质量提高几个层次。我想,这主要来自于付先生他们的隐形鞭策吧!第二次校稿时,团队帮我认真审稿外,还帮我提了很多建议:如涉及宗教问题的文章要慎用啊?如某些文章与栏目主题的关联要认真思考?如文章中某些细节性的问题要斟酌……非常细密,非常严谨,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经验。

现在回忆起来,第一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予我出第二本书的经验和信心,当然,更重要的是质量。我享受出书的过程,我也感恩出第一本书的经历。有时我也在想:如果不是付宁堂先生点燃我的梦想,也许我就不可能思考第二本书乃至更多本书的可能。一个人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唤醒了对未来的憧憬的心。我也常常讲,人生是各个节点连成的线,在每个节点上,必然有个人值得你感恩和铭记,付宁堂先生帮我实现了写一本书的“痴心妄想”,我感恩于他。

《朝闻道》,我自己觉得它不怎么好,所以不推介给更多的人。但是,很多读过它的人都说有意义,我倒觉得自己糊里糊涂地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我是真实地在写,目的就想通向一个真实的彼岸。这本书里,故事和心情都是真实的,观点和思考也都是自己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人来说,是有些意义的。付宁堂先生也如是对我这样说。

因为付先生,有了《朝闻道》。我没有见过他,我感恩于他。

——向浩,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朝闻道》





 书稿付梓,我们姐妹俩无比欣慰。一本书,珍藏的不仅是一路探索、实践的记忆;这里面还有一路的收获,一路的欢笑!

 最好的时光是什么时候呢?很多人听到这个问题都会不由得回想过往。

 逝去的岁月由于带着时间的滤镜自然有一种美感,可我们所处的当下因为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也十分美好啊!因此,新的学期,坚持做一点点有益于自己的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该书得以顺利出版,需要感谢身边朋友们对我们俩的鼓励和支持,感谢编辑对内容和细节的专业把控,是大家的点滴付出,成就了今天的这本专著成果。

心里面还充满着感恩之情,它来自于我们姐妹两人所拥有的温馨家庭,父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华南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曾经上山下乡扎根农村教育事业;也还曾作为农村优秀教师代表到北京参加大阅兵活动,在天安门城楼前接受过主席的检阅,这次难忘的经历,一直是我们全家的荣耀!退休后,被聘为广东省督学的他还依旧精力充沛地行走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在父亲身上,我们读懂了作为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父亲在历经岁月的打磨后,沉淀下来的不仅是一份人生的乐观和睿智,更有一份对教育本质的通透理解和质朴的热爱情感。因此,也是在他老人家殷殷的期望下,有了我们姐妹俩这一次的勇于挑战!由于时间和认知的局限性,书中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许红,于三名书系编辑部出版专著《发现语文的美丽》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