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出版要坚持文化的选择

江曾培 2018-05-04

近日,几位出版界同志在一起闲聊,谈到如今出版的图书越来越多,但值得阅读的图书却越来越少,有保留价值的图书更少。自然,这里的“少”,是相对数量的“多”而言的。从绝对量来看,可读的书与可保留的书,也还是有一些的。不过,数量和质量的严重不对称,形成触目的翘脚现象,则是当前出版业之痛。

 

 忽视质量,盲目发展数量,有违出版的功能。出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由于文化走向普及,社会上能够写作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写出来的任何书稿都有价值出版的。出版的功能,正是要从大量的书稿中,经过比较选择,把优秀的著作物挑选出来,编辑加工成正式出版物,加以褒扬推广;同时认真把关,不让那些劣质文化通过出版得到传播。这样有取有舍,不仅由于出版的人力物力有限,不可能将所有人写出来的书稿都予以出版;更由于着眼文明建设的使命,不宜让那些劣质文稿问世传播。如今出版物市场鱼龙混杂,“鱼”多“龙”少,高质量图书不多,低质量读物不少,在相对程度上,就是缺乏应有的文化选择。

 

 社会上曾有“出版难”之叹。这种“难”有不好处,也有好处。应当出的书不能出版,“难”成了应当清除的拦路虎。不过,也正因为有这个“难”,才把那些质量不合要求的书稿挡在门外,保护了出版质量。如今,“出版难”问题也还存在,但难度是大大减弱了。不少书稿尽管缺少应有学术文化含量,但只要请来赵公元帅,交出书号费,出版的大门就洞开了。现在不少出版社的新书数量所以年年大增,就是借书号换钱,多出一本多一本收入,在出书上就“韩信用兵,多多益胜”了。按正常情况,一个编辑一年能编七八本书就算不错了,可如今有的编辑一年竟能发稿近百部,一个人就是不睡觉不吃饭,也编不了这么多的书。实际上,这里编辑应有的选稿审稿改稿等职责都不再履行了,有的就是一手收钱,一手发稿,真可谓“出版大门八字开,有钱无文请进来”,如此,平庸劣质的书自然就大量涌现了。自然,也还存在“出书难”的情况,不过,主要不再是“难”于无文,而是“难”于无钱。一些具有学术文化含量的书稿,由于“曲高和寡”,出版社担心销路有限,经济效益不好,如果作者不给出版补贴,或不能获得政府的出版资助,书稿往往只能“胎死腹中”。

 

 当前的出版选择,在相当程度上,不再是思想的选择,文化的选择,情趣的选择,品位的选择,而是成了金钱的选择,经济效益的选择。如此,出版的文化本质被异化,出版物的思想文化质量自然会下滑。

 

 应当说,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出版业需要讲经济效益,但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不能赚钱为本,利润优先。因为,图书是思想的载体,文明的阶梯,出版的责任和使命,是要将优秀的文稿选择出来,为人类和社会作深度文化的传播和积累。图书应与一般媒体上的速朽产品不同,应力争有较长的生命力,其中优秀者,能“深入历史,化作永恒”,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库中的“保留节目”。是故书坛有一句话:“书比人长寿”。“长寿”的书往往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可急功近利之风,使不少出版人不能潜心于文化,而是热衷于搞快餐化、低俗化的浅陋读物,以至每年出版的数量庞大的图书,许多都是“过眼眼云”,难于实现传播和积累优秀文化的出版使命。

 

 时下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出版要特别重视营销和包装。“只要营销到位、包装到位,卫生纸都可以当书发行出去。”对现代图书出版来说,确实需要加强营销和包装,但是,以文化为魂的出版,永远只能是“内容为王”,营销和包装只能是“王”的助手,而决不可“喧宾夺主”。如果凭借营销和包装,将“卫生纸当书发出去”,那么,出版也就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文化之魂,沦落成“卫生纸”了。当然,大多数出版人不会认同这一看法,会坚持“内容为王”,为提高出版质量,认真进行文化选择的。

 

来源:东方网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