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爱与智慧

  • 作者:颜婧 主编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 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681-3013-4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8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内文70克高白轻型
  • 页码:212
  • 购买地址:http://suo.im/PYmCG
内容简介

每个班级都会有特殊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在班级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如何去面对若干“特殊学生”的成长,以及如何去探寻针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良方。特殊性,顾名思义,其往往是区别于正常事物而存在的。一般来说,非正常的生活环境和非正常的社会背景中,容易走出一群“特殊学生”。其中,既包括由智力和语言欠缺所造成的“特殊学生”,也含有因情感和心理受到创伤而造成的“特殊学生”。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在我们的身边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特殊学生”。这类异于普通意义的孩子,或来自因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单亲家庭,或来自父母亲分手后的重组家庭,或来自因家庭变故而丧失父母的“不完整家庭”。

客观地说,“不完整家庭”和“特殊学生”之间存在不可漠视的联系。因工作忙、应酬多,父母早出晚归,甚至周末也难以回家团聚,根本无暇教育孩子,这就让“城乡留守儿童”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概念。而因家庭教育的疏忽、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行为习惯异常的“问题学生”也日渐增多。这些“特殊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内在和外在的不同压力。相比普通的学生,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应该更大,因而,异常的行为表现也就更加明显。这就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印象中,关于“特殊学生”“问题学生”之教育方式的研究并不鲜见。但是,对一个教育案例以一个完整的“研究链”而表现出来的研究成果,其新颖性则让人耳目一新。“颜婧名班主任工作室”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特殊学生”的教育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而“研究链”中所呈现出的“潜能分类——学生素描——调查分析——教育策略——教育效果——心语札记——点评”等诸多研究环节,更是一种具创新意义的挑战。看得出,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确立了一些带有创新成分和个性化的理念,这就使得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收获到不一样的成果。尤其是大家对每一个“特殊学生”的案例都能系统归纳,体现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策略,同时,也做出了一些开拓性的成果,在研究“问题学生”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以愚见,这本书的价值便是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提供了一个便于同行们借鉴学习和参考的“研究链”。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翻译《爱的教育》一书时说的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当然,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而眼前的这本书,凝聚的正是“颜婧名班主任工作室”的集体智慧,是一本为教师提供教育智慧的极富参考价值的书。这本书有理论,但非抽象难懂;有案例,不会平淡无味。教师们用爱心和智慧剖析着我们遇到的一个个教育难题。一个个案例读来平易亲切,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过对“特殊学生”的研究和实践,《爱与智慧》这本书,于众多的同行,值得一读,值得一品。爱,是一种情操!更是一种智慧!而特别的故事,特别的爱,更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作者简介

颜婧,珠海市首届名班主任,珠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讲师,珠海市颜婧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儿童情商高级指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珠海市香洲区作家协会理事,已出版发行3本专著,现任教于珠海市香洲区第一小学。从教25年,潜心教研,教育教学成绩突出;主编校本教材,主持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随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或发表百余项次;受邀做过珠海市、广东省、全国的德育讲座,反响很好。

目录

低年级(一、二年级)

偷窃也是“病”

可爱的“方方”

让关爱之花,盛开在孩子的心中

沟通,让我们走得更近

关爱,让坏习惯逐渐消失

女孩晓枫成长记

福利院的朱碧双

可爱可气的“鹏哥”

管好“小广播”的嘴巴

中年级(三、四年级)

有个男孩叫“老毕”

插班来的“老大”

当好孩子的心灵导师

给孩子多一些关爱

呵护生命细小的根系

“我为你骄傲”

教育,从做朋友开始

把优秀当作一种习惯

一个单亲孩子的阳光童年

希望之花终将绽放

其实你很温暖

爱哭爱闹的小男孩

小花也会有春天

说谎的小袁

修炼“蹲下身来”的耐性

用心浇灌迟开的花朵

用爱、自信、责任谱写孩子的明天

这个孩子有点“倔”

单亲的天空也阳光

高年级(五、六年级)

角落里的“阿黎”

给学生一个机智的台阶

和你一同成长

满头伤疤的小男孩

耐心期待开花的日子

我爱我的“小跟班”

让人头疼的“小未子”

让我填补你缺失的那份爱

用爱感化孩子的心灵

爱,让她枯木逢春

有个学生说讨厌我

留守的天空不下雨

别让“坏习惯”影响了你的美丽

让“星星的孩子”不孤独

后记 197

试读章节

低 年 级

(一、二年级)

搀扶·点燃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

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

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

而唯有教师和父母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藏在孩子心底。

为师者,应该向这些孩子伸出热情而有力的双手,

搀扶他们去跨过成长路上的每一道沟坎儿;

为师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为他们点燃一盏心灵的明灯,

照耀他们跋涉漫长的人生旅程!

?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存在需要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低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老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再加上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他们能较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有相当一部分低年级学生有恐学、厌学情绪。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而部分教师严格的学习要求以及较重的学习任务,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甚至在课堂上打瞌睡;少数学生还出现不想上学、经常旷课或者请病假的恐学现象。

偷窃也是“病”

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七小学?刘杜明

潜能分类

心困生:撒谎、偷窃、敏感。

学生素描

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小炳个子最小,皮肤较黑,但两只眼睛非常有神,还有微微上翘的长睫毛,一笑起来露出整齐的小白牙,还有两个小酒窝,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可这个小炳,开学第2周就拿了同学的一盒彩色铅笔,第6周拿了一起吃午餐的同学的磁铁,学生报告给分餐的值班老师后,老师让他把东西还给人家,他不但不还,还把东西扔到垃圾桶。第8周又在吃午餐的教室翻别人的书包被别人抓到了,实在让人不省心啊!

金秋十月,正是去郊外游玩的好时机。尤其是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小学生活的第一次秋游,令所有的“小脸蛋”上都写满了期待。

周一早晨,孩子们把准备好的秋游费用都带来了。就在大家吃早餐的时候,芊芊哭丧着脸跟我说:“老师,我的钱不见了!”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炸弹,炸毁了我同样期待秋游的心情。90元,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我赶紧帮忙把芊芊的书包、桌子翻了个遍,一无所获。芊芊除了打早餐离开过位置就没出过教室门,笔盒里的钱怎么会不翼而飞了呢?周围的同学也说没有看见有人去动过芊芊的东西。难道就这样让偷钱的孩子得逞吗?突然,我想到了他——小炳,这次会不会是他呢?上几次已经和他的家长做了很详细的沟通,家长也说会严加管教,而他自己也承诺不再拿别人东西了啊!这次还会是他吗?怎么办?直接翻他的书包吗?如果找到,那对他是很大的打击;如果不是他,他也会颜面扫地,以后在班上也抬不起头。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找了数学老师杨老师,让她帮我演场戏。于是,我回去教室告诉小炳,杨老师找他有事,快去办公室找杨老师。小炳一走,我就开始找他的书包柜子,里外都没有。我松了一口气,也感到内疚,或许小炳真的已经改了。那钱到底是谁拿了呢?我帮小炳收拾好书包,这时,旁边挂着个蓝色的环保饭盒袋,我随手拿起来看到里面有个白色的塑料袋装了一个不锈钢饭盒,我打开饭盒,一沓钱安静地躺在里面。我当时愣了几秒钟,如果说之前书包里没找到,我自己觉得内疚错怪了孩子,现在钱虽然找到了,我的心却更沉重。班上其他孩子在班长的带领下正在读书,回过神来的我赶紧把钱攥在手心里,不动声色收拾好东西,迅速回到办公室。

我把小炳从杨老师那里叫过来,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你已经交了90元的秋游费,饭盒里还有90元?”他很大方地承认偷了同学的钱。我问他为什么要偷钱?他告诉我一个哭笑不得的答案:因为我还想去一次秋游。我告诉他,你这个行为是偷窃,知道偷窃是犯法的吗?他说:“我知道,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

这是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自己偷窃行为的解释,而且小炳从始至终没有掉过一滴泪,也很镇定。这个孩子心理很强大,这不像一时糊涂,更像一种病态。

调查分析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6岁的孩子对偷窃行为屡试不爽呢?我当即找了他的妈妈过来,他的妈妈一听到孩子又犯事了,也匆忙赶过来了。他妈妈已经40出头,很瘦小,头上也有很多白发,她情绪也很低落,不停地说孩子的物质条件也不是很差,怎么会这样呢?我说,孩子估计有心理疾病,建议她带孩子找专家看看。她妈妈还算配合,当即带孩子去妇幼保健院看心理专家了。根据医生的诊断,小炳确实有这种偷窃的行为障碍。因为父母经常分居,父亲长期在外,孩子缺乏安全感,母亲中年得子,又对孩子有亏欠补偿心理,导致孩子出现了这种心理疾病。

小炳的故事引发我对这种不良行为成因的思考,小炳偷了钱却还振振有词,他认为偷文具、偷书这些小事不为偷,甚至看到别人寻找失物时焦头烂额的样子而为之窃喜,觉得很刺激很好玩,甚至为了自己开心,能多去一次秋游就偷取同学的钱,这也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体现。小炳的父母是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中年得子,对小炳万般宠爱,对小炳的偷窃问题也不正视,家庭教育欠缺。而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诱惑,孩子又缺乏自控力,往往抵抗不了这些诱惑而做出错误的行为。身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教育策略

一、以心交心,取得信任

其实对于有小偷小摸行为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心会特别敏感,特别是“东窗事发”之后,他们就像是一只刺猬。那教师如何才能走近刺猬又不会被其刺伤呢?《孙子兵法》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我们不能嫌弃他。小炳的事情发生后,我从来没有在其他同学面前提起,因为担心小炳要是一旦被人说成小偷,他的自尊心就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可能和同学的关系会恶化,也可能产生和教师、家长对抗甚至自暴自弃的心理。长此以往,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孩子会对他人缺乏信任,内心游离于集体之外,成为班级的边缘人物。正如歌德所说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现在的小炳就像一棵生病的小苗,虽然他的行为令人生厌,但作为他的老师,如果我放弃了他,还有谁能来帮忙拯救他?于是我告诉自己对小炳要做到犯错误不埋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灰心、问题不解决不撒手,因为一个人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二、开展集体活动,矫正不良行为

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文体活动、劳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态度,以及团结互助、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物等品德。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轮流打扫校园卫生的值日活动,我特意安排小炳参加这些集体活动,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让他体会到劳动的辛苦,这样既让他找到生活的乐趣,又培养他的集体意识,同时,让他能多为别人考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学校还经常有类似的班会活动,我利用这些机会举行了一些活动,对全班学生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了解偷窃行为的危害。

三、家校联合,凝聚合力

当学生发生偷窃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力量协助我们。但切记不要用小偷等字眼去形容孩子,那样家长可能心理上、面子上都无法接受,从而出现“护短”的局面。和家长沟通的时候语气要平和、真诚,首先,让家长感觉到教师的善意,再引导家长冷静客观地去看待分析这件事情。通过电话、短信、家访,教师要帮助家长逐步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逐步引导孩子改掉不良习惯,真正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小炳的事情发生以后,我和小炳的妈妈保持紧密的联系,每周都相互了解孩子在家和在校的表现,经常提醒他的妈妈对孩子的爱要张弛有度,耐心对待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我让小炳的妈妈把家里贵重物品及钱财全部收好,班上的同学也一律不准带任何贵重物品,这样尽量杜绝给他犯事的机会与念头。

四、重视环境的熏陶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高尚的班风、校风、家风对孩子的身心起着重要作用。家长会上,我要求家长们在孩子面前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如,不贪小便宜,借东西及时归还等;在学校,我经常组织学生们开展集体活动,如,“阅读分享”“辩论擂台”“我们是好搭档”“名人名言大聚餐”“故事大王”等,有意识地渗透诚实、健康的心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他们在活动中懂得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以增进友谊。再加上教师自身诚实守信的言行所发挥出的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以及全身心热爱孩子的真情,使犯过错误的孩子沐浴在真、善、美的道德观念中,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逐步纠正心理偏差,清除不良的品行,培养高尚的情操。

五、借助社会力量,为雏鹰领航

学校与社区、公安、消防等部门都有紧密的联系与合作,经常举行各种安全、自我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讲座。这些活动都可以对小炳进行正面引导,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区也经常有一些法律法规宣传活动,会发放一些精美的、形象的宣传小册子或者定期给学校一些宣传视频,学校也聘请法制校长给孩子们讲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法制教育,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社会力量,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将不良行为杜绝在萌芽时期。

教育效果

爸爸妈妈的重视与关爱,让小炳对家庭有了归属感,找到心灵的港湾,体会到真正的家的温情,而不是父母以往的弥补与溺爱。他有什么需求时会向父母表达了,有不合理的要求经过父母的耐心说明后也不再吵闹了,也不会私自拿钱去买了。当小炳妈妈告诉我,孩子最近都没有在家私自拿钱时,我心里感到非常欣慰。

同学们的真诚友爱,让小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也渐渐克服了偷东西的坏习惯,他和同学们也成为了好朋友。有一次,小炳看到班上的纸巾用完了,还从家里带来一卷纸巾放在班上给同学们用呢!

心语札记

原来在孩子屡次偷窃的背后,还会涉及也许我们不太了解的心理范畴:原来偷窃行为可能还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原来他们的偷窃行为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病感冒一样,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相信基于这种认识与理解之上的爱,就是对小炳最合适的“良药”,这远胜于批评,远胜于责怪。但我知道这条路是漫长的,可能我要面对学生的反复犯错。我们尊重和理解学生已经发生的任何错误,和家长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实施有效的教育,做好育人的“良医”,使学生在过失中明白事理。

点评

本案例告诉我们:越来越多低龄儿童出现偷窃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复杂多样的,甚至是一种心理疾病。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用爱去触及学生的灵魂,把学生从迷途中拉回来。“教书育人”,“育人”更重要。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晨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唯有教师和父母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藏在孩子心底。为师者,应该向这些孩子伸出热情而有力的双手,搀扶他们去跨过成长路上的每一道沟坎儿;为师者,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去为他们点燃一盏心灵的明灯,照耀他们跋涉漫长的人生旅程!

 

可爱的“方方”

珠海市香洲区第四小学?林艳

潜能分类

心困、学困交织:个人卫生差、爱打闹、不听课、耍滑、孤独。

学生素描

“方方”这个听起来甜腻的名字,让大家一听就觉得是个可爱的女生。其实不然,这可是一个壮实而又让教师们感到头疼的小男孩的称呼。“方方”是同学和老师对他的昵称。因为平时总是嘻嘻哈哈的,大家就把他的姓叠在一起,成了他的代名词。

我和“方方”的第一次接触,戏剧性十足。那是开学第一天,我在班级里来回走动,想认识所有的学生,可每当走到“方方”的位置时,总闻到一阵阵“脚臭味”,起初我以为是错觉,来回走了好几次,都闻到了。于是,我多走了几回,并确定了就是从“方方”身上传来的。下课时,我和“方方”聊了几句,并提醒他要多注意个人卫生。别的孩子听到老师这样的话,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可“方方”却坦然地对我说:“老师,我身上有点臭味,没办法,我妈都不洗衣服的,我也不爱洗澡。”我一阵愕然,也开始留意起他来。

在课间休息时,他喜欢和同学们小打小闹的,逗得大家一阵阵笑,可在课堂上,他也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周围的同学,这让周围的同学们都受不了他,再加上他身上的“怪味”,大家都不太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也不愿意去招惹他。就算这样,他也有自娱自乐的方式,用红领巾掏耳朵、鼻孔;用笔画同学的书包;在书本上画游戏里的人物;在别人认真回答问题时,大声冒出几句讽刺的话……

更让我们教师觉得头疼的是,“方方”每天都带着钱,数量还不少,他总是买一些零食、玩具送给班上的同学,让同学们帮忙瞒着他所做的一些事:进游戏室打游戏、带零花钱、抄同学的作业、带人欺负新入学的弟弟妹妹……不管老师如何教育,在他看来,都是只要认错,事情就过去了。因而,每次我找他谈话时,他都是一开口就认错,态度非常诚恳,说得也头头是道,而且他不记仇,不管老师怎么批评他,在任何地方碰到老师,他都是热情地打招呼,这个“小顽固”真是让你又爱又恨!

可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方方”。那天下午,我一上班就接到了值班领导的电话,说我们班有三个孩子中午上学时,不走学校大门,从学校后面的围墙跳进了学校,幸运的是三个人都没有受伤。我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一阵后怕,学校后面的围墙有五米多高哇!并且下面还是一个大斜坡!如果摔下去,危险之极!我马上找到了这三个孩子,这里面就有“方方”,一找他们谈话,就发现另外两个孩子都是被“方方”怂恿的。因为事情很严重,我告诉“方方”,要马上找家长,原以为,他会和以往一样无所谓,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大哭起来,并且哀求我不要叫家长。第二天,他回到学校,我看到他浑身上下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看着这样的他,我意识到我对他的了解还不够,这样的“方方”,要想让他改变,不能仅仅停留在苦口婆心上,要做的事还很多很多……

调查分析

“方方”一说见家长就哭得撕心裂肺的表现,让我走进了他的家进行了第一次家访。

在他家里,我只见到了他的妈妈,从他妈妈的口中,我了解到,她妈妈长期上夜班,和“方方”的时间完全错开了,两个人平常没有什么接触。妈妈也喜欢打麻将,想管孩子时,就不管青红皂白,暴揍一顿,不想理时,就把孩子一个人扔在家,难怪“方方”在学校见完家长后,第二天会全身青紫,提起见家长会那样害怕。

“方方”的爸爸在小镇上工作,非常忙碌,一个月才能回来待上半天,由于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方方”的爸爸很宠“方方”,只要“方方”想要的,他都满足,每次回来,都会给“方方”许多零用钱,并告诉“方方”可以随便用,正因如此,“方方”才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坏毛病,同时也认为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方方”的爸爸又很矛盾,“方方”的爸爸读书时,不爱读书,爱跑出去混,现在有孩子了,担心孩子也会像自己一样,只要听到孩子有点什么不好,就急躁地解决问题,把“方方”一个人关在房子里,一关就是半天,不给水喝,不给饭吃。

难以想象,一个才7岁的孩子,在父母这样矛盾的教育中,做错事时,为了避免挨打挨罚,他会绞尽脑汁,想尽办法。但遇到事情,他想到的办法也只能是单一地模仿父母,以为挥舞拳头就可以解决;在课间、课堂用一些偏激的方法去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也只是想让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罢了!

教育策略

找到了“方方”“犯”病的原因,我采用了家校互动、个别辅导、同伴互助三个方法同时实施,让其从困境中走出来。

父母对“方方”的爱表达得不合理,让“方方”害怕父母,格外孤独。因而,家访后,我特地又请了他的父母来学校(当然是在“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向他们说起了“方方”的种种表现。“方方”的父母在听到“方方”一说见家长就大哭时,他们也哭了。看到他们的眼泪,我知道这对年轻的爸爸妈妈爱着孩子,只是不知道怎样去做罢了,更让我觉得幸运的是,他们向我询问起了教育“方方”的办法,更承认了自己教育孩子不当。经过沟通,我们确定了改变“方方”的办法:父母先改变,再影响孩子。“方方”妈妈不再每天打麻将,在家做好饭,照顾好“方方”的日常生活,“方方”犯错时,不再采用暴力的方式对待他。“方方”的爸爸每周回家一次,每天打电话给“方方”,不再给“方方”很多零花钱。

我每天和“方方”聊天,让他愿意接受我。刚开始,他见到我有些战战兢兢,可发现我每天只是问问他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吃了些什么,慢慢地他愿意主动和我聊起他高兴的事情;而我在课堂上,也时刻注意着他,一发现他坐端正了,或是举手回答了问题,我会尽可能地多表扬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也让班上的同学发现他的改变;在他慢慢地接受了我之后,我会不经意地提起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引导他去尝试改正,并且指导他交朋友的方法。

结合“方方”的情况,我没有在班级里提及“方方”的家庭生活,而是挑选了5个平日待人宽容、和“方方”聊得来、也能玩得来的同学结成了互助小组。在互助小组结成之前,我向5个孩子说明了“方方”的情况,当他们知道“方方”做错事就被打、被关时,他们一脸气愤而不敢相信,甚至还有个孩子问我:“老师,那是他的亲生父母吗?”孩子们都一致同意,他们愿意帮助“方方”,愿意和“方方”做朋友。每天他们这个互助小组成员,会检查“方方”的作业,提醒“方方”做好课前准备,带上指甲剪随时让“方方”修剪指甲,化解“方方”与同学之间的矛盾,解答“方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带着“方方”和同学们一起玩……

教育效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大家的帮助下,“方方”变了。他会和同学聊妈妈做的好吃的;会主动帮助同学打扫卫生;他的身上再也没有怪味了;在向地震灾区捐款时,捐出了200元,再也不乱花零用钱了;会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作业也能得A+了;同学们帮助了他,他会说谢谢了;遇到问题,他会主动来找我……

最让我觉得放心的是,学期末,“方方”竟然邀请我再去他家做家访。这一次,“方方”的爸爸、妈妈都在,“方方”坐在爸爸、妈妈的中间,小眼睛一闪一闪的,可爱极了。

“方方”的爸爸、妈妈向我说起了“方方”在家的表现:自己会主动洗澡了;会和妈妈说起学校的事情;作业写完会让妈妈检查、签名;会管理自己的零用钱了;再也没有被妈妈打过和被爸爸关过……听着“方方”爸爸、妈妈轻松的话语,我知道“方方”变了,他的爸爸、妈妈也变了,这是一个温馨的家了!

心语札记

 

一个怎样的孩子,他的背后就有一个怎样的家庭,“方方”的改变,不在于我做了多少,而是他的父母爱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效果不同。作为教育者,我们爱孩子,可我们也要知道,爱孩子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对了,孩子受益匪浅;方法错了,教育孩子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点评

每个孩子都需要爱。有爱,他才能健康地成长;有爱,他才能与人友好相处;有爱,他才能充满前进的动力。希望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用我们的耐心、包容、关爱、尊重去抚慰孩子们的心灵,将温暖而又积极的爱带给孩子们!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