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思考与探索

  • 作者:屈彦雄 著
  •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681-4169-7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8年1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70克胶版纸
  • 页码:232
  • 购买地址:http://suo.im/4GpF2j
内容简介

新课标的出台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明确地突出了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这一主体。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在教学上充分表明了四个基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协同发展。第二,以“兴趣培养”为出发点,让健康与学生始终相伴。第三,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本导向,培养学生的的体育学习能力。第四,以“个体差异”为认知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 

基于以上理念,本书主要围绕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策略展开探索与研讨。因为在高中体育新课改背景下,一些高中体育教师对模块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体现在教、学、测、评上,其教学思路仍然是按照以往教学模式展开。为了帮助大家对教学策略有进一步的深刻认知,让“教、学、测、评”教学模式思路更清晰,教学理念更先进,教学方法更科学,笔者通过对长期教学实践的深刻认识,从教学设计要点、建议、方案呈现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着手并予以相关解读。希望给每一位教师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

 


作者简介

屈彦雄,1975年生,中共党员,1999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教于西安市阎良区西飞第一中学。先后获得陕西省首批中小学体育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业余训练先进个人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被聘为陕西省教学能手评委、陕西省名师大篷车成员、国家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陕西省国培库专家。承担国家、省、市、区级示范课多次。多篇论文在省、市、区级刊物发表和获奖,主持完成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


目录

第一章 高中体育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

第一节高中体育的课程价值

第二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大性质解读

第三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四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五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四要素”

第六节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第七节高中体育教师的职业和综合素养

第二章高中体育教学重、难点研究

第一节高中体育教学重、难点问题认知

第二节高中体育教学重、难点研究反思

第三节高中体育教学重、难点研究策略

第三章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第一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修炼方法

第三节高中体育课堂之弯道跑教学设计

第四节跑之趣——耐久跑教学设计

第五节挺身式跳远——“再识跳远”教学设计

第四章 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训练对策

第一节高考体育训练对策研究方略

第二节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模式的策略探究

第三节正迁移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第四节高中体育足球项目教学研究

第五章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第一节高中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认知

第二节构建高中体育良好师生关系的教学评价策略

第六章构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路径

第一节高中体育教学研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第二节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研究内容

第三节高中体育教学研究基本特征

第四节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方法

第五节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研究路径解读

第六节高中体育模块教学组合分类研究

第七节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及意义

第七章实现高中体育教学高效性的方式方法

第一节高中体育高效教学方法理论依据

第二节高效体育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研究

第三节高中体育高效教学方法策略

第四节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之讲解技能

第五节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之提问技巧

第六节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之动作示范认知

第七节高中体育教学方法之示范技能提升方法

附 录 高中体育教学成果展示及反思

教学能手工作站总结与反思

研讨活动:收获与反思并进(节选)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高中体育基本理念、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

试读章节

第一节 高中体育的课程价值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体,而高中体育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最重要的手段和最积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身体锻炼的方式,首先可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其次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并增强体质;最后还可以通过身体锻炼与教育的其他方面,如德、智、美、劳等进一步相互融合、互为影响、互相促进。

在理论研究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新的体育课程改革形成了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改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把关注点从社会、学科转移到对学生关怀和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上,体现了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在价值选择上的一致性。

纵观高中体育的课程价值,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是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身体健康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为了达到身体健康,体育锻炼又是最积极的方法。当前,许多中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因而各种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学生体质下降、近视率升高等问题。可在一些其他国家,学生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学习负担,可他们的状况却不像国内这么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充足的户外运动时间。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运动对于人的各方面均有好处,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找到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帮助,具有现实意义。总结起来,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加速新陈代谢,对心血管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消耗体内大量脂肪,减少心脏的压力,增加动脉血管的弹性。因此,学生经过长期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其消化功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强身健体。

2. 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时,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逐步提高,使视觉、听觉更加敏锐,使学生的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3. 对骨骼、关节及肌肉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可使骨骼变得更加强壮,对人体起到更好地支撑和保护作用,还可使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加强关节的牢固性和对压力的承受度。通过锻炼,学生可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效果,并可使肌肉粗壮,力量增强,提高自身抗疲劳和耐酸痛的能力。

4. 对其他组织、器官及系统具有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刺激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及儿茶酚胺等重要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而且对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重要作用。

在此,向广大高中生推荐一个实用的日常锻炼项目:健康跑。健康跑是燃烧脂肪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实践表明,跑步一小时可以燃烧近千卡路里的热量。持久的有氧运动能使新陈代谢提高25%。因此,一个身体超重的人即使不节食,坚持步行一年,平均可减少10%至20%的体重。可以说坚持健康跑,好处众多。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表明,体育实践课程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学生都有直接的体验,这在发展学生心理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时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体育实践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在环境上也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体育操场是开放的,教学空间比较大,因此,环境变化多、角色转换快、信息交流频繁,这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1. 体育锻炼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其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 体育锻炼为心理发展提供源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运动相比,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学生心理的发展。

3. 体育锻炼对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体育运动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体育运动多数为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通过体育活动,学生就能对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体育运动还具有“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便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以便更符合社会需要并具有与之相匹配的各种社会能力。

4. 体育锻炼对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为健康的心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实践证明,要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其一是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让环境与人们的要求相适应;其二是开展积极的自我改造,以适应环境的需要。换言之,即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一切刺激能做出积极适宜的反应。因此,要想更好地适应社会,仅有健康的体魄,过硬的心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社会在思想状态、道德风尚、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对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以上高要求,体育锻炼以其独特的优势,对人的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完善具有推动作用,是提高人们社会适应能力最重要和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例如,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多设计一些好玩、有趣又益智的游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合作,让学生学会灵活运动,并能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良好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理解及渗透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运动守则、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方法对其实施和监督,通过教师对这些规范准则的反复强化,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相关行为规范的一般特征,并把这种规则意识渗透到对其他社会规范的理解和学习上。

2. 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从哲学角度来看,体育文化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利的过程,体育承认人体存在的合理性,令人体验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养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与气质。因此,高中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人体和精神全面发展与完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手段。

3. 不同社会角色的体验

高中体育教学中,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各种体育运动的场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充分体验不同的角色,切身体验“做什么,怎么做”的社会意义,为其之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体育竞技中的许多团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已广泛地得以普及,人们在投身于这些运动强身健体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恰当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如何融入集体之中,如何与他人沟通及合作,并在其中强化了个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5. 情感与情绪的调节作用

当今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着竞争,使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回忆,置身其中的人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忧郁紧张等情绪的反应,体育运动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们从烦恼痛苦中摆脱出来,让不良情绪得到及时宣泄,让人们以稳定的心情承受压力、迎接挑战。

6. 人际关系的改善作用

人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对社会的适应从本质上来讲是自身对他人的适应,能否成功地与人交往、与人沟通是人与社会适应最直观、最客观的体现。体育运动使人们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练习和比赛,使人们相互之间产生亲切感,尤其集体竞赛项目,可以使直接参与者及间接参与者结识更多的朋友,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友好。

7. 心理素质的不断提高

体育的显著特点是竞技性强,凡是比赛都要争高低、论输赢,体育运动的过程必然伴有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忧伤。在成功与失败之中,人们学会了享受成功、承受失败,学会了胜不骄、败不馁,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在不断地锤炼中得到了显著地加强。

8. 健全人格的积极塑造

体育运动中人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这就要求人们要不怕困难,不怕艰辛,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体育运动多种多样,有的要求快速,有的要求耐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动作变化无穷,这就要求人们勇敢地去尝试,果断地做判断,而以上这些优秀的品质对一个人适应社会竞争、胜任社会角色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此外,绝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伴随着高强度的对抗,这是一个侵犯与被侵犯、忍让与被忍让、尊重与被尊重的过程,人们参与其中,学会了彼此尊重、彼此体谅。

因此,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逐步提升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学会、学懂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操作能力,而体育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就体现在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最期待的也是运动技能的提高,这是他们展示自我、建立自信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例如,游泳、跑步、走路、体操等运动,运动过程中都要达到一定的量。一般来讲,只要每周运动2~4次,每次持续时间在30~45分钟,运动心率控制在100~124次/分,就能起到良好的强身健体效果。

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学生学好一两项运动技术,掌握一两项锻炼身体的方法,也会终身受益。针对一些学生“动”不起来、“练”不起来的现象,通过体育教学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锻炼的技术和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和科学地精选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体育课的技术含量,有层次、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同时,选取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时机,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恰到好处地融入体育教学中。例如,运动前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运动速度和运动量的自我掌控,不同季节要选择适宜的锻炼时间……诸如此类的体育知识及常识,教师要做到常提醒、常渗透、常强调。相信通过教师对这些体育与健康知识的不断渗透和强化,学生对体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会越来越丰富。

 

第二节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三大性质解读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这是有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定义。

通过以上信息可知,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备的三大主要性质。

一、基础性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强化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是为学生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体魄打下坚实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换言之,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掌握一至几项有助于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式方法,十分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能力、心理品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和健康素养,为其终身锻炼身体和保持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基础性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的一大鲜明特性。这一性质主要强调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因人而异,牢固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及方法

高中体育教学强调两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打牢体育的基础,才能使学生获得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的体育工作。”例如,男女学生在身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形态、机能水平、运动素质、运动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而且男女学生在运动中的心理状态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体育学科的课程设计,在选材、教学组织等方面,要考虑男女学生的特性差异,使男女学生在各自的身体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这也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之一。

由此可见,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体育教师需在日常教学中,充分认识学生能力及身体素质的不同,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教学、训练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式方法。

2. 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力求循序渐进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