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与音乐同行:张定远和她的伙伴们

  • 作者:张定远 主编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681-3001-1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4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胶版纸
  • 页码:292
  • 购买地址:http://suo.im/4wqd5
内容简介

25年前,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我走上了讲台。未曾想那个五彩斑斓的教师梦竟与现实相距甚远,无数次讲台上受挫,无数次讲台下徘徊,三年后不堪重负的我如逃兵一般继续回到学校深造,这么一折腾就过去了5年。再次走上讲台,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课堂,开始静心琢磨我的教学,开始彻底放下板着的面孔。慢慢地,我不再对三尺讲台感到恐惧,课堂40分钟也不再感到煎熬,每天按部就班,时不时上个公开课或拿个课例比赛的小奖,闲暇之余看看书、练练琴,就这样,漫无目标地度过了我教书生涯的第一个10年。

2006年,福田区教育局成立首批以特级教师命名的工作室,我幸运地走进“刘宏伟音乐教学工作室”。有赖于恩师的指导,得益于工作室氛围的感染,我犹如一只井底之蛙蹦上了地面,我惊讶于天空之大、世界之广,我开始“贪婪”地吸收着大地的滋养。从一名工作室成员到助手,到导师,到如今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深圳市名师工作室,我在一步步实现自我的蜕变!蓦然回首,又过去了第二个10年。

20年,对一个团结奋进的学校而言是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我工作的百花小学就足以证明;对一个勤奋工作的人而言,20年也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我身边这样的优秀教师也大有人在;但对我这么一个既不勤奋又缺才学的人来说,似乎更多的是“平淡”二字。我极力想从记忆之框里拎出些能表现我有些勤奋、做事专一的证据来,为此,我在书房翻箱倒柜,从各类文件袋中找出我从教以来留下的点点滴滴,结果还真找到了一些让我颇感欣慰的印记。

20年的工作学习笔记中,留下了我对教育教学实践与思考的痕迹。书柜里有一本我的教材分析手稿,那是我钻研教材的见证。我习惯于上课前先反复研究教材,在不看任何参考书的情况下写出对教材的分析处理,然后再对照教学参考书,看哪些是我分析到了而参考书上没讲的,哪些是参考书上讲了而我没有想到的,哪些又是我和参考书“英雄所见略同”的。书柜里也有一本我的教学反思笔记,里面记的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短的二百字左右,长的几千字,既有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有自己对不同班级、不同教法的对比分析。书柜里还有一本“教海拾贝”,那是我每次外出学习听课记录下来的好的教学片段或是对某个教学细节的精彩处理,每当备课遇到困难时我就会从这里寻求答案……所有这些,都清晰地记录着我的工作状态和学习成果!当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热衷于旅游、投资时,我没有左顾右盼,我专心从事教学,我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事业保持激情、充满向往。因为,我只想用心学做一件事:当一名称职的音乐教师!

2012年,我申请的“福田区张定远音乐教学工作室”获批,我有了一个团结、好学、向上的优秀团队。围绕着“如何让学生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如何改变音乐课堂教与学的方式”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学习研讨:我们去香港观摩音乐教学研讨会,我们参加了由澳大利亚奥尔夫专家主讲的系列培训,我们请教语文学科研究教与学方式转变的优秀教师,我们特邀专家做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等的讲座,我们还跟新疆、青岛等地音乐名师工作室互动往来。我们利用休息时间阅读了大量的音乐教育教学书籍,记录了丰厚的读书笔记,撰写了一批教育教学故事和论文,整理了反复研讨后的教学案例。终于,我的团队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对教学的热爱和激情增强了,我们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重新获得了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我个人也在2015年升级为“深圳市张定远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从教20年来,领导、同事、朋友、亲人给了我太多的鼓励、肯定与支持。我获得了福田区优秀园丁(福田区最高荣誉)、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诸多荣誉。继2009年获省课例比赛冠军、2011年获全国赛课一等奖之后,很多学校纷纷邀请我给年轻教师上示范课。我还作为教材出版社的培训教师到外地讲课,并获得了社会和同行们的认可。有了工作室后我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团队,这里不乏教学高手,这里不缺理论达人,我们一起切磋、一起碰撞、一起进步。感谢我的团队,感谢我亲爱的伙伴们,正是因为有他们,我才会对明天永远充满信心;正是因为有他们,我才有勇气将我们的成果和思考集结出版跟大家分享。

20年,弹指一挥间,我经历了思想的蜕变,我和我的团队踏过了荆棘。我们在属于自己的那块麦田耕耘,我们在工作室这片沃土成长,我们享受着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我们的教育之路在此延伸……

作者简介

张定远,中共党员,广东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福田区优秀园丁,现任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音乐教研员。曾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现场课例比赛一等奖、广东省第五届、第六届音乐现场课例比赛一等奖,执教的课例视频由教育部继续教育网录用。先后在《中国音乐教育》《广东省成功教学课例及论文精选》《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新课程实践》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及教学设计十多篇并获奖,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5项。

目录

第一辑??麦田里的守望——我们的教学课例

《翻身的日子》

《维也纳的音乐钟》 

《瑶族舞曲》 

《温暖的家》 

《我的家在日喀则》 

《快乐的少年》

《爱劳动》 

《爱劳动》 

《女战士和炊事班班长的舞蹈》 

《月亮月光光》

《伦敦桥》

《牧童之歌》

《我们的学校亚克西》 

小提琴协奏曲《秋》第三乐章“狩猎”

《火车跑得快》 

《伏尔加船夫曲》

《螃蟹歌》

《我们多么幸福》

《我们都是好朋友》 

《土风舞》 

《如果你高兴》

《玩具进行曲》 

《绿袖子主题幻想曲》

《勇敢的鄂伦春》 

《勇敢的鄂伦春》 

《丰收之歌》 

《丰收之歌》 

《丰收之歌》 

第二辑??麦田里的呢喃——我们的教学故事

蛋糕的巧吃妙用

会唱歌的小胖妞

“惊愕”带来的惊喜 

我与“小花脸”的聊天经历 

单车小子 

那个给我下马威的女孩 

一句话的分量

我才不演猪大哥 

差点熄灭学生创新的火花 

双响筒的故事

“捣蛋鬼”给我的惊喜 

让学生快乐并不难 

那一闪念改变了我 

走进心灵的歌唱

难忘的家长开放日 

磨出来的精彩 

脑洞大开记唱名 

第三辑??麦田里的交响——我们的教学成果

对“音乐国测热”的冷思考 

论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科学设定与达成

也谈音乐学科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引领学生欣赏音乐 

论音乐课堂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小学音乐教师亦需匠人精神

关于音乐综合素质测评的探索与实践 

让音乐教学板书设计更艺术 

走出职业倦怠,追寻音乐教师的美好 

口风琴辅助歌唱教学的实践探索 

走出音准困扰,让学生自信歌唱 

改进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活动体验路径 

口风琴辅助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索

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舞融合 

浅谈“参与性音乐欣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欣赏教学的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奥尔夫教学法在转变小学音乐教与学方式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辑??麦田里的守望——我们的教学课例

《翻身的日子》

——《走进音乐世界》第十二册第三课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定远

【设计理念】

民族音乐一直备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尤其是创作年代久远的作品更是面临挑战,在很多教师将这部分内容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本着对教材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负责的原则,我设计了本课。

感受是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参与是音乐学习活动的方式,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经验,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听听、唱唱、动动、演演等几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感受作品欢快喜庆的情绪,熟记对答乐段主题旋律并了解其创作手法。

(2)认识板胡、管子并能听辨其音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模仿师拍节奏,速度越来越快,生谈心情(高兴、开心)。

师:人的情绪有很多种,包括高兴、喜悦、悲伤、忧愁等,音乐同样能表达人的情绪,一起听一段音乐,看看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再找找有没有熟悉的乐器。

设计意图:从情绪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对本课产生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主动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授

1. 《翻身的日子》总体情绪感受

播放《翻身的日子》第一主题。请学生听完回答两个问题:

(1)有熟悉的乐器吗?(二胡、琵琶、古筝……)

师: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民族乐器,统称为民乐,这是一首民乐合奏(板书)。

(2)情绪呢?(高兴,喜悦)

师:这首作品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在你们的爷爷奶奶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农民没有土地,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很苦;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于分到了土地,拿到了土地证。这首作品就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农民翻身做主的喜悦心情。作品的名字就叫《翻身的日子》(板书),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朱践耳(板书)先生创作的。

2.?分段听

(1)听引子。

师:作品开头有个短小的引子,我们来感受一下它的气氛。跟着音乐拍一拍。

(2)听板胡段落。

?① 师:接着往下听,看看引出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乐器在讲故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引出板胡)

?② 师:这是一首富有浓郁北方风味的作品,所以用的是北方常用的弓弦乐器板胡(板书)演奏的,它比二胡(小),声音比二胡(高亢、明亮),再来感受一下板胡的音色。(播放板胡主题)

?③ 出示板胡旋律,跟老师在标有节奏的地方拍一拍。

?④ 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还可以怎样跟旋律律动。

?⑤ 模仿板胡的演奏姿势随着音乐拉一拉。

?⑥(播放姜克美演奏视频)看看演奏家是怎么演奏的,她的演奏跟你们模拟的有什么不同?(有韵味、投入……)

如果这里把板胡换成二胡,行吗?(播放二胡演奏音频,对比欣赏)

(学生比较得出结论:二胡演奏北方风味就没那么浓)

?⑦(播放二胡、板胡等合奏的段落)

师:记住板胡的音色了吗?如果把板胡同其他乐器放在一起,能听出板胡的演奏吗?

设计意图:带着不同的要求完成一次次的欣赏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板胡主题旋律,在对比中巩固板胡音色,潜移默化中感受乐曲风格,达到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的目的。

(3)听管子段落。

?① 师:这首作品还要带我们认识另外一件北方常见的乐器——管子。

?② 看图片,听音色。

?③ 模唱管子旋律,比较师生演唱的区别,要求唱出味道。

设计意图:对管子的认识采取视听结合,对风格的把握再次采用演唱比较法,学生在参与中获得了体验、获得了知识。

(4)听对答段落。

?① 师: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除了向我们展示了板胡和管子这两件独特的民族乐器外,还用到了一个有趣的句式,一起听,有什么发现?(播放对答段落)

?② 学唱对答段落旋律。

?③ 表现对答段落。

?④ 师总结“螺蛳结顶”的创作手法。

?⑤ 听辨音乐中谁和谁在对答?

?⑥ 再次用不同方式完整表现对答段。

设计意图:在参与中理解音乐,发现音乐的规律,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达到熟记音乐主题的目的。在学习方式上再一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3.?完整欣赏

师:让我们重新回顾这个故事,一起欣赏完整作品,如果听到了板胡就拉一拉,听到了管子就吹一吹,听到对答就分组表现一下。(播放全曲)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给学生重新进行一次知识的梳理,巩固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拓?展

(1)欣赏朗朗钢琴演奏视频。

(2)比较两种演奏形式的异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和敬仰的人入手,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不同表现手段和形式,进一步感受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喜悦之情,再次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

四、检?测

“快乐大比拼”游戏:

1.?必答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民乐合奏,曲名是什么?作者是谁?

(2)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件北方民族乐器,它们是?

(3)你能听出下面哪段音乐是板胡演奏的吗?

(4)你能听出下面哪段音乐是管子演奏的吗?

2.?选答题

今天我们学习了螺蛳结顶的句式,你能邀请你的伙伴进行一次对答吗?

设计意图:检测反馈活动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教学反思】

《翻身的日子》是一首离学生生活久远的作品,学生不易理解创作背景及作品表达的情绪,为此,我抓住作品中出现的特色乐器和对答的创作手法跟学生一起交流,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学生学得既开心又轻松。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作品传递给我们的快乐和愉悦,在与同学的配合中体验到了合作的成功。同时,学生认识了北方常用的两件民族乐器,掌握了欣赏音乐的方法,积累了民族音乐主题。

但是,由于作品本身不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些音响提供得不清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显得不太主动,今后将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多样性上继续努力!

 

(此课例获全国第六届现场课例比赛一等奖)

 

《维也纳的音乐钟》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五册第七课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定远

【设计理念】

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等心理特征,本课用闯关的游戏方式,借鉴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律动、回声等让学生参与听、创、唱、演等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从而熟记作品主题,区分音乐主部和插部,了解作品结构。

【教材简析】

《维也纳的音乐钟》是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所作的管弦乐组曲《哈里·亚诺什》中的第二段。主题共出现四次(每次旋律重复一遍),由木管和钟琴演奏,每次主题之间穿插有插部(有新的材料),回旋曲式结构。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能从中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

(2)能听辨并较熟练地演唱乐曲主题旋律,在听、创、唱、动中感知回旋曲式主部与插部的对比。

(3)能了解作品的演奏乐器并能听辨钟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熟练演唱乐曲主题旋律,感知回旋曲式主部与插部的对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卡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钟,学生跟随《维也纳的音乐钟》主题音乐有节奏地模仿钟的走动。

师:老师电脑里还有一种很漂亮的钟,这个钟不但能准确报时,还能发出美妙的音乐,只要同学们闯过三道难关,就能看到这个钟。

设计意图:课堂开始就引导学生跟随主题音乐律动,先入为主,充分利用音乐的弥漫性让学生熟悉音乐主题;同时利用这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理适时引入闯关游戏,为后面的组织教学打下基础。

二、新?授

1.?第一关:拍一拍

(1)播放主题旋律,师跟音乐用“ X O O O”的节奏拍手,提醒学生注意拍手与音乐的配合;生跟音乐模仿老师拍。

(2)播放主题旋律,师跟音乐用“ O O O XX”的节奏拍手,提醒学生观察老师节奏的变化和与音乐配合的变化;生跟音乐模仿老师拍。

设计意图:从节奏入手,学生在节奏变化中不断关注音乐、熟悉主题。

(3)请一生自由创编与老师不一样的节奏,跟主题音乐合作,要求学生再次观察节奏的变化及节奏与音乐的配合;全体跟音乐模仿生创编的拍法。

(4)将三种节奏结合起来,指挥学生用跺脚、拍腿、拍手与音乐进行三声部配合练习。

设计意图:借鉴奥尔夫教学法,使学生在能力范围内进行创编和三声部的节奏配合活动,既提升相关音乐能力,作品主题的记忆也得到了巩固。

2.?第二关:唱一唱

(1)出示主题旋律线图,引导学生发现主题旋律与线条的联系。

(师钢琴慢弹主题,要求学生眼看大屏幕,耳听钢琴)

设计意图:视听结合,巩固学生的音高概念及识谱能力。

(2)师出示旋律线对应的旋律,分句教唱旋律,找出两句旋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生跟琴用“bong”哼唱旋律,师及时纠正音准及音色。

(4)师生接龙演唱主题旋律,注意断句与连句。

(5)请个别学生单独演唱主旋律。(可两人一组)

(6)全体完整有表现力地演唱。

设计意图:有了多次听赏的记忆,再通过比较、模唱、教唱等方法,达成“熟练演唱主题”的目标。

3.?第三关:听一听

(1)作品及作者简介。

(2)播放全曲,请学生听到主题用动作示意,听到非主题停止动作静听音乐,最先听出音乐段落变化的七名同学获得画有图案的卡片。

(3)七名同学站成一排,师生共同讨论全曲的结构。

设计意图:有了听、动、思等多种参与的结合,学生对作品的结构及主部与副部的区别比较清晰。

(4)师生交流乐曲中出现的乐器。

(5)出示钟琴图片,生模仿钟琴的声音,回忆乐曲中出现钟琴的地方并跟随音乐演唱。

4.?闯关成功

课件出示神奇音乐钟,欣赏音乐钟演奏的音乐(即《维也纳的音乐钟》全曲)。

设计意图: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时适时“闯关成功”,确保了完整欣赏全曲的效果。

三、拓?展

(1)播放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视频片段。

(2)寄语:让我们从小学会关注音乐、欣赏音乐,有机会去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我们的音乐学习可持续发展。

四、下?课

生随《维也纳的音乐钟》律动出教室。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本学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趣味性”和“参与性”。课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中又采用各种有趣的奥尔夫参与式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在音乐的体验学习中层层深入,整节课自始至终都没有游离课堂之外,教学在“润物细无声”中达成了目标。

但是,仔细回顾课堂,主题学唱环节一度冷场,主题演唱效果还不够到位,插部学习几乎是一带而过,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打磨的。我想,如果再度挖掘教材、深入探究学生学法,效果一定会更好。

 

(此课例获广东省第五届现场课例比赛一等奖)

《瑶族舞曲》

——《走进音乐世界》小学第六册第二课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定远

【设计理念】

民族音乐文化既代表一个民族的本质和文化特征,又反映了各个不同民族的特点,“弘扬民族文化”应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在当前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孩子们,对民族音乐更是了解得少之又少。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如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而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民族音乐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教材简析】

《瑶族舞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音版)小学第六册第二课教学内容,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乐曲,全曲为加引子的复三部曲式,乐曲生动地描绘了瑶族人民欢庆节日时的歌舞场面。歌曲《瑶山乐》是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填词而成。

【教学目标】

(1)能熟记《瑶族舞曲》A部分第一主题,熟唱歌曲《瑶山乐》,听辨作品的结构。

(2)认识民族乐队中弦乐、弹拨等乐器的分组及音色特点,了解速度、音色、力度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感受民族乐队丰富的表现力。

(3)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能从中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

【教学难点】

熟记《瑶族舞曲》A部分第一主题旋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拍节奏: X XX(拍手、拍腿),请个别学生模仿。

师:这是瑶族长鼓舞的一种舞蹈节奏,请同学一起拍。

(全体模仿时要求注意强弱,等学生速度、力度稳定下来师用琵琶演奏《瑶族舞曲》A部主旋律)

设计意图:从节奏入手,让学生在练习节奏的同时感受本节课需解决的主旋律问题,在带着学生玩的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

二、新?授

1. 《瑶族舞曲》A部分第一主题

(1)看图片,出课题。

?① 播放《瑶族舞曲》A部分主题,请学生找出长鼓舞节奏,哼唱旋律。

?② 播放一组瑶族风情图片。

师:有一首器乐作品就是表现这种歌舞场面的,作品的名字叫《瑶族
舞曲》。

(2)学唱A部分主题旋律。

?① 出示歌谱,要求学生把歌词换成音符唱,解决节奏和音准问题。

设计意图:把歌词换成音符演唱,降低了识谱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② 齐唱歌词《瑶山乐》,师范唱连、跳两种唱法,学生得出结论并模仿。演唱要求:注意声音的美和乐句的连跳处理。

设计意图:演唱的处理通过老师的范唱由学生听辨、选择、运用,少了说教,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3)欣赏《瑶族舞曲》A部主题。

?① 第一遍听乐曲中出现了几次《瑶山乐》?(学生答案不一)

?② 第二遍学生边听边小声哼唱旋律并注意每一次音乐的变化,师跟随音乐用图形板书乐曲结构(板书附后),师生对乐曲结构问题达成共识。

设计意图:听出“有几次”不是目的,意在让学生在听赏的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教师板书提示,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氛围,并较好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 师:乐曲每一遍力度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让你产生怎样的想象?

(4)“演奏”《瑶族舞曲》A部主题。

师:每个人都有美妙的嗓音,让我们大家一起用它来模仿一下乐曲中表现的人越来越多的场景。(分组进行)

设计意图:在参与中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而熟记音乐。

2. 《瑶族舞曲》A部分第二主题

(1)师:前面的音乐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瑶族姑娘们翩翩的舞姿,接着往下听,听听音乐有什么变化。

(师随着生听音乐用图形板书)

(2)师:什么原因使音乐给我们带来热闹欢快的感觉?

——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可以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打击乐的加入更是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音乐的要素中寻找情绪变化的原因,使感性的参与上升到理性的参与,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初步形成分析音乐的能力。

(3)师生共同表现第二主题音乐。

3.?认识乐器(播放视频)

欣赏乐队演奏视频,生找出需要认识的乐器,师介绍弦乐、弹拨、吹管、打击四类主要乐器,听音色,模仿演奏姿势。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喜欢视听结合的心理特点,把枯燥的乐器讲解变成直观的视频,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

4. 《瑶族舞曲》A部分完整欣赏

完整欣赏《瑶族舞曲》A部分,听到第一主题可以跟唱,可拍节奏为乐曲伴奏,还可模仿听到的乐器演奏;听到第二主题,跟随音乐一起律动。

三、拓?展

师:一首《瑶族舞曲》让人想起了居住在广西、湖南一带的瑶族人民,每当重大节日来临,瑶民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敲起特有的长鼓、跳着欢快的舞蹈庆祝自己的节日,艺术家们就是运用这些民间歌曲音乐素材创作了《瑶族舞曲》,同时还被不断改变、发展。请欣赏艺术家们对《瑶族舞曲》新的演绎,注意歌词的变化、唱法的变化、伴奏的形式等。(播放视频《瑶族舞曲》新唱)

设计意图:对《瑶族舞曲》新唱的欣赏意在让学生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演绎的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和进一步了解民族音乐的愿望。

四、反?馈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瑶族舞曲》A段音乐,它是一首民乐合奏曲,里面有二胡、竹笛、琵琶等乐器,A段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音乐优美、抒情,共演奏了两遍半,后一部分音乐欢快、活泼。(画线部分由学生回答)

(2)生齐唱A部主旋律

设计意图:复习反馈活动既是对整节课的梳理,也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节课经过几次试讲,最终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细细反思,可能得益于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做的尝试:

1.?科学合理、新颖有趣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无论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安排,都是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程序,使整个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紧凑而不忙乱,学生的思维始终随着“音乐”这根主线进行和发展。首先对作品结构这个难点采用图示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接着在熟悉作品主题的基础上,先对音乐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继而再分析作品中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最后,在学生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思维,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为降低学习的难度,我没有按照常规先完整欣赏音乐,而是采取层层剥笋的办法,先掌握第一个主题,并且每次欣赏只带着一个主要问题思考。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孩子的以往经验,严格遵循了“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因此,调动了每个孩子的听觉思维,好胜的心理让他们必须在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得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零碎到整体、从抽象到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倾听的习惯,知道能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听辨与分析来理解作品,初步形成良好的分辨和分析音乐要素的能力。

2.?恰当运用“体态语”,注重审美愉悦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面部表情、体态表情、语言表情,能为课堂增添不少色彩。教师一个眼神、一丝微笑或者一个手势不仅可以对音乐进行诠释和注解,同时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本节课我非常注重手势、肢体语言、眼神等的运用,虽然这节课采用的是异地教学,但我和学生之间仿佛有种默契,有时不需说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他们就能领会。对学生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或鼓励,并且我尽力让每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关注他、喜欢他,我不强求学生的想法和我一致,允许他们保留个人对音乐不同的见解,给他们留有想象的空间和讨论的余地。这样,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产生了。

3.?在参与中发展学生个性,落实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与课堂参与是紧密相连的,并且在参与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本节课上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既有感性的参与,也有理性的参与。感性参与方面,学生带着问题听音乐(听的参与)、学生演唱主题(唱的参与)、模仿乐器演奏(奏的参与)、跟着音乐律动(动的参与);理性参与方面,学生听音乐想象画面(想的参与)、听音乐的变化谈感受(说的参与)等等,正是因为参与的多样性和参与的层次感,课堂上既有安静的聆听和思考,又有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律动。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的知识在活动中进行了运用和巩固,整个课堂出现了全员积极参与的场面,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和对音乐的热爱也在参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好课是要磨的,每上一次都会有新的创造,但也总会留下一些遗憾。假如让我再上一次,我会在学生听辨乐器环节,根据学生的回答直接给出图片,使要掌握的知识更直观;我会在学生的演唱环节不仅仅给学生肯定和鼓励,而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和希望,并在演唱声音上给予有效的指导;我会在体验模仿情绪的环节,适当加些打击乐,使得模仿的场面更到位,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想起柯达伊先生的一句话:一个好的音乐教师比一个知名歌剧院的导演更重要,导演失败了,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持续几十年的失败将扼杀几十批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我将用这句话不断鞭策自己,在三尺讲台上尽好自己的一份责任!

 

(此课例获深圳市现场课例比赛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