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文化作文教程

  • 作者:罗代国 著
  • 出版社: 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681-2985-5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5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56
  • 购买地址:http://suo.im/f97aR
内容简介

文化,词典解释为:“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②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识。”

狭义的文化底蕴指文史修养,广义的文化底蕴则指对人类文化精神的深刻认识与领悟。文章的文化底蕴,是指作者在文章中透过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作者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

文化不仅是古代名人、诗词、典故、历史事件、哲学思想、文化遗迹,还包括了民俗风情、山川人文、儒道文化、当代新风、时尚新潮、全球文化、普世价值、生存方式与状态,等等,是人类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文化涵盖了古今中外自然、社会、人生、宇宙的方方面面,所以,文化作文涉及人类物质与精神能够抵达的最远、最深、最高、最广的所有地方,包括人类想象以及神话所能抵达的彼岸。

文化的呈现形态是丰富多彩的,如饮食、建筑、服饰、工艺、文献、音乐、绘画、艺术、舞蹈、礼仪、习俗、群众运动、价值取向等。许多优秀作文常常以日常生活形态、社会热点形态、民情风俗形态、流行文化形态、历史文化形态等呈现文化元素。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我们就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称为“文化作文”,这并不是说其他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文化精神的文章。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充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是“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文化作文通过文学的形式展现文化的内涵,表现一个民族或人类的文化精神,以文化的视角审视话题,以文化的眼光关照社会人生,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作文的追求具体可以概括为: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鲜活的文化生态,时尚的文化前瞻,灵性的文化体验,独特的文化风情,生动的文化特质,丰美的文化语言。

作者简介

罗代国,1966年出生,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宝安区高层次人才。倡导“活力”语文,主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6项,其中全国中语会课题“读写互动,思维领先”已顺利结题并获评优秀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余篇,其中《高考记叙文“符合文体要求”教学指要》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主持编写《拥抱朝阳》等专著多部,开发校本课程多项,其中《品读随笔》《文化作文》被遴选为深圳市“好课程”。

目录

第一讲?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一节?文化作文的特点

第二节?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第二讲?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

第一节?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二节?文化素材的积累

第三节?文化素材的运用

第三讲?文化作文句段写作方法

第一节?底蕴成句

第二节?底蕴成段

第四讲?文化作文的底蕴成篇

第一节?文化底蕴成篇

第二节?重要物象的文化指向

第三节?文化作文的意境运用

第五讲?文化作文的创写方法(上)

第一节?情景再现法

第二节?典型人物法

第三节?诗词引用法

第四节?想象新编法

第五节?生活真情法

第六讲?文化作文的创写方法(中)

第一节?历史底蕴:让历史老人开口说话

第二节?诗词底蕴:让诗词之光照亮人生的考场

第三节?文学底蕴:文学是对生活的提炼

第四节?民俗底蕴:民俗是原汁原味的素材

第五节?文言底蕴:彰显古典的魅力

第六节?思想底蕴:作文哲思化

第七节?情感底蕴:源自心灵的圣水

第八节?精神底蕴:以文化之

第七讲?文化作文的创写方法(下)

第一节?“入乎其中”与“出乎其外”

第二节?文化散文的借鉴运用

第三节?专题性文化作文

第四节?考场作文巧包装

第八讲?优秀文化作文及点评

将军的泪水

入不出兮我心伤

桃花源祭

人生得失衡量器

四幕剧

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

本期话题

从泪走到血

唐伯虎之梦

陷阱

夸父追日

点亮万家灯火

给皇上(四郎)的信

晴了,我们应该脱去蓑衣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讲?文化作文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一节?文化作文的特点

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是错画,即花纹,其引申义为后天形成的品德和修养。“化”的本义是改易,即教化。因此,在中国经典中,“文化”一词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文化可分为物理状态、精神状态和思想的客观内容三个世界。它启示我们,文化表现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的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它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即着重于人的心理层面。它指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构成的文化深层结构,它们是产生一切人类文化现象的深层动力。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对这一定义的理解,须注意三个要点:首先,以人与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其次,所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再次,不仅关注全人类的普遍共性,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而“文化作文”,正是从狭义的文化概念这一层面上去理解与使用的。文化作文对民族文化探寻和展示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扬弃——对其糟粕部分的否定、批判,对其精髓部分的弘扬、传承,同时,注重对人类进步文化的吸取。这种扬弃是建立在既具有古今中外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海阔天空的眼光与胸怀的基石之上的。而且这种探寻和展示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带有强烈的主观动机和目的性,不同于非文化作文仅是在文本中客观地显现。因此,文化作文必须体现出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力、深刻的洞察力与批判性、特殊的艺术感觉与表现形式。

近年来高考“文化作文”异军突起,风靡全国,它以古典的意蕴、典雅的文句、精致的构思,高扬着文化的大旗,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搜寻文化元素,一篇篇为人称道的考场佳作脱颖而出。

2001年《赤兔之死》成为高考压轴之作,2002年《吊屈原赋》被竞相传颂,2003年《儒兵辩》以满分获得殊荣,2004年《菊花飘香时节》技压群雄,2005年《永远的谭嗣同》成为最夺目的佳作。时至今日,富有文化底蕴的作文逐渐成为新宠,高考文化作文比例大幅上升,且得分明显高于一般文章,这从满分、高分作文的比例上就可窥见一斑。

“文化作文”善用文化的眼光审视文题,用文化的意蕴厚实主题,用文化的笔法演绎形象,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文化的芬芳与鲜妍扑面而来,让人击节赞叹。

请看2001年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作者是南京十三中学生蒋昕捷:

赤兔之死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被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唯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绍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吾不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这篇佳作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作者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一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难望项背的。

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的蒋昕捷是南京十三中理科班的学生,记者以《一篇古白话,十年阅读功》为题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说,当时很难形容自己的心情,因为用古白话抒写高考作文,能否得到阅卷教师的认同,心里也没个底,但他坚持认为,写这样的故事用古白话更恰当,表现历史人物更生动,自己运用起来也更自如。5岁时他就迷上了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上小学后,他开始读古典名著《水浒》《西游记》《红楼梦》,尤其是《三国演义》,读了至少三四十遍,很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除了古典文学,他还喜欢读鲁迅的杂文、钱钟书的小说和一些名人传记。要写好作文最重要的是平时的积累,要博览群书,尤其是中外名著,光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远远不够。另外,“处处留心皆学问”,比如高考前一天的晚上,他看央视8套节目,正好是专家在评论一部电影,用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句子,他立即就记在心里了,结果就在高考作文中用到了。还有像“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的句子都是从评书中听来的。

第二节?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文化作文芳香灿烂,美不胜收,文化作文的鲜活美丽是如何产生的?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组合上有哪些规律?写作中应怎样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

下面主要从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方面介绍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一、诗词底蕴

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擎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

这是2005年满分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中的一段,本段在精美的排比、比喻句中化用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文采飞扬。

引用古诗文可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直接引用,如:“我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但这种直白往往让人感觉粗俗。

二是引后阐述,即名言+解说(或阐述)。可以是名言+意境,如“生命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生命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不懈追求。”重在对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也可名言+名德,如“生命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重在对蕴含的优秀品质和名德进行揭示。也可名言+其他,如“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我憧憬归隐于‘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田园。”可根据文章需要和作者悟性进行解说。

三是截引组合,可以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如“我喜欢‘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胡天八月’。”“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可将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如“我喜欢‘灯如昼’的元夜‘花市’。”“我喜欢‘暗香盈袖’的‘黄昏’。”

四是化用诗文,如“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美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美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二、历史底蕴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如:

(李白)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吗?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吗?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中的一段。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关注生命,就要关注历史,很多历史人物的生命需要我们去关注、发掘、思考。

用名人事迹或细节组句,其思路为名人+名事,分为两个层次:一为直接叙写,如“项羽兵败乌江,令英雄扼腕。”“屈原汨罗投江,让忠臣垂泪。”二为诗意地展示,如“命运是项羽英雄末路自刎乌江时的那一声仰天长啸。”“命运是屈原留在汩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通过浓缩和锤炼诗的形象,启迪读者思索生命的真谛。

用名人与相关诗句组句,也有两个层次:一为直接引用,思路为名人+名言+意境(名德或其他),如“美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美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美就是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与恬淡。”二为化用,思路为名人+名言化用,在把古诗还原成生活的同时又提升和诗化了生活,如“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思念使女诗人瘦比黄花。”“思念使豪放派鼻祖幽梦还乡相顾无言垂泪千行。”“思念使婉约派泰斗酒醒晓风残月杨柳岸。”

三、文学底蕴

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例段:

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

这是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中的一段,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本段借助原作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新编故事只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尊重原作也罢,推翻原作也罢,都可以。

四、民俗底蕴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练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例段:

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生动的文化原生态。我们仅从简单的时间刻度上,就读到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丰富灿烂。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笔棒极了。

五、文言底蕴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例段:

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这是2003香港高考满分作文《儒兵辩》中的一段。文言文是古典的酒杯,精致、浪漫、古色古香,走进文言文,就像走进一首庄严的交响曲,心突然就变得细腻而深刻。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辩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

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请看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自从伊拉克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上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秦亡之根本,陈涉造反也。孰不知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国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灭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怨。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慢来!”未等不服气的贾谊答语,文学大师苏洵厉声喝住,然后拍着胸脯说,“公之言也未必就对。六国破灭之时,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也。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因此有人说:不赂者以赂者丧。故曰:弊在赂秦。由此观之,秦在五国并存之时就懂得如何行贿、收贿。到秦统一宇内,平定八方以后,有赵高这等行贿高手,又有李斯这等收贿的高官,秦能至万世吗?几千年以后的凡人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诸子,不也因为‘贿赂’二字而败吗?所以我认为‘贿赂’是秦灭之因。”

“非也,非也。”魏征轻轻摇着头说,“吾坚信,秦亡之因是因始皇未得吾鉴太宗十思疏。若始皇得此疏,必不会受小人蒙蔽,则会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秦国上下必会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孝其忠,则天下就可垂拱而治,又岂能亡乎!呜呼!秦亡,因无治世能臣也。”(他很自信地说)

亚圣孟子问:“公乘过时间机器乎?”魏征一愕:“没有。”孟子于是微闭双目,成竹在胸地说:“吾乘时间机器到秦帝国游了一回,看见狗豕贪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秦贵族视之竟说,非我也,岁也。呜呼,秦国方统—四海,平定八方,未固根本。暴政施行,天皆怨,才至于亡,勿施仁政之国必灭也……”

“子勿多言!”西楚霸王项羽怒目而立,“‘胜者王,败者寇’,自然之理也,何来这么多言论。”

诸公混乱,怨怒,场面混乱。

“静一静!静一静!”孔子发言了,“诸公岂不闻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诸公之言都是有理有据的,但大家又都太自信,只站在一个位置看问题,因此,对问题认识得不够全面,我希望大家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听取一下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那样,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好了,会议到此为止,下回再议,望诸公都有所提高。散会!”

 

作者活学活用,时空倒转,把中学课本中的内容化解为自己的东西,让贾谊、杜牧、苏洵、魏征、孟子依次上场,站在各自的立场表明对秦亡原因的看法。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材料丰富,显示出很强的概括能力,而采用讨论会这种形式,富有创新性。

第二讲?文化作文的写作积累

第一节?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文题,要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看黄昏,从文化的视角去欣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文化的沧桑。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会感受到古典的雨像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于是就会写出:

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

王勃在滕王阁上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丽,苏轼在望湖楼醉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旋律,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赏“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壮景。

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只有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

文化作文更多的是通过与历史文化的沟通来体认和表述个人对世界对生命的看法。它的“载体”是传统文化,因此,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是写作文化作文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们要了解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我们要了解文化波涛中动人的浪花,美丽的细节,用它们阳光般灿烂的语言作为考场作文或文学创作的优秀文化基因,用它们的光芒照亮读者的眼睛。

传统是“某一地域的人群”的“精神主宰”。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出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的总汇。更实际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十多种文化”,它们现在仍起着很大影响。比如道家、法家等百家思想;比如传统医学、传统戏剧、巫术等民间文化;比如书法、山水画等传统艺术;比如诗词歌赋小说等传统文学;比如以儒家仁义为核心的主流文化;甚至,起源于外域的佛教本土化后为核心的宗教文化;比如以民族或地域为特征的住宅、服饰、节日等组成的民俗文化;比如以权利集中、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殡葬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等。

文化作文的写作不要求我们啃故纸堆,不要求面面俱到,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了解即可。重点是在诗词、小说等传统文学和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细节方面,这些才是文化作文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载体。我们不妨有所选择地到传统文化的园地去看看,采几朵诗词名句;或泅泳文化的河床,打捞几片失落的历史细节,看看它们是如何鲜活地照亮我们的眼睛。

要进入传统文化的大门,首先掌握意象的钥匙。所谓意象,“象”是视觉形象,指诗歌所借之景与物。“意”,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即是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意象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文化的浓缩。一滴露,一茎草,一弯月,一段风,都蕴含着文化或文学的内涵。意象就像文化操作系统的RAR或ZIP软件,可以把压缩过的诗歌的情感文件全部释放。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许多物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都是典型的文化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它们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约定俗成的文化喻指。掌握这些物象的文化指向,学会利用它们来分析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就掌握了开启传统文学大门的钥匙。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

梧桐细雨,草木摇落,蝉鸣高远,杜鹃啼血,猿猴哀啸,松柏傲霜,鸿雁传书,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没有意象“解压”,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

我们来看看“柳”的意象分析,领略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指向】依依惜别之情。

【解说】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当然,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那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

一种事物的文化指向是该事物的主要寓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意象。古人除折柳送别,还以柳喻人,大诗人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是以柳比喻女子,对女子容颜娇美形容的绝句;而宋代诗人张先的“细柳诸好处,人人道柳身”则把视线由脸向下移转到了曼妙的身材上。所以,世人常以“柳叶眉”“柳腰身”“杨柳腰”来比喻女人们的千姿百媚。

【相关意象】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抒写了对恋人的怀念。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对故乡的无限牵挂。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抒发了忧愁繁重深广。

【相关名诗】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②暂凭樽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③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④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北朝乐府《横吹曲·折杨柳枝》)⑤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⑥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唐·戴叔伦《折杨柳》)

那么,我们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来感悟柳呢?

柳,在你眼中幻化为一位站在水边的女子:

“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是女子,生活在古诗的河边。宋朝某个朴素的黄昏,一个女词人在幻想中用月亮做了顶帽子,戴在柳梢头上,与魂牵梦萦的恋人约会在浪漫的青春树下。

“杨柳岸,晓风残月”,最婉约的诗人“柳七郎”,在爱情的舞台边,用柔情的柳,洒思念的泪。

“杨柳依依”,这个薄命的女子,一低头的温柔,有着不胜凉风的娇羞。

这个缠缠绵绵的女子,从《诗经》的河边走来,水滋养出温温婉婉的性格,小鸟般柔柔地偎依在唐诗宋词的情韵里,眼波一横,就醉倒了无数离人。

翠绿的一身旗袍装,是饮下王维那杯劝行的酒后,用三月春风的剪刀裁成,再镶上朱淑贞那顶柳梢头上的月亮帽,缀一朵陆游伤感的沈园老绵,挂几串李白玉笛声中的故园情,画两道让白居易垂泪的如柳眉,于是,柳就在诗歌和民间行走,成为爱情、友情、伤情、离情的代言人。

水边长大的女子,古典的温柔传承至今: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如烟的女子,“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柔条垂拂,体态轻盈,在春光明媚里“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这个清新的女子,顽皮的女子,翠绿的女子,含愁的女子,娇羞的女子,烟霞似的女子,平平仄仄飘韵的女子……

她永远站在水边,隔着诗歌的河流,缥缈成在水一方的温柔。

这样的感悟也许是大众化的,也许是个性化的,但“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学会了用文化的眼光审视事物,你就能写出充满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的文字。

当然,文化物象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用文化的视角进行审视、欣赏、品味。

请欣赏下面这篇作文:

我的江南

春天,我的江南在远方绽放成一朵莲,玲珑清婉,那是采莲女回眸时流转的眼波。

独坐在淡蓝色的月夜里,我听到遥远的地方隐约传来零落的箫声,而周围氤氲着这个季节不曾有过的温润,和一缕似曾相识的清芬……我为这一切而欣喜,继而满怀感激。我知道,这是发自江南的邀约。

记不得生命中曾经赴过多少次约会了,这一次却因遥远和美丽而使我终生追忆。

穿越季节与季节之间的雨幕,穿越万水千山的阻隔,坐在呼啸南去的列车上,山峦和田野波浪般涌来,又急遽地退后。家乡越来越远,隔在雨幕和重山之外;而江南越来越近,我已清楚地感受到飘进车窗内的悠悠古韵。

我的江南在唐诗宋词里吟唱了多少章?在历史画卷中灵秀了多少回?我的江南是一阕古雅的小令,小令里有荆钗布裙的女子素手采桑于绿水之阳,有皓腕玉镯的女子踏着水车剥着菱角;我的江南是雨中的短歌,歌中有弄舟江渚的渔人,有早起涉水的樵子……

我的江南,梅雨纷纷扬扬。泛舟南塘,桨声和着雨声,点点惊飞了鸥鹭。

路旁的酒旗依旧古风扑面,酒肆里含笑的人儿依旧有着秋水盈盈的双眸。酒香盈巷,只道有故人在这里候我,故酒未饮而人已醉。微醺之中,听得窗外雨打芭蕉,像古时女子拨弄的冰弦,有淙淙的音,有叮咚的韵,便认定是和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在同一场雨中,只是弄不清是我到了南唐的那场雨里,还是唐时的那场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到了今天。

恍惚之间,忽闻马蹄声脆,箫声悠然,由远而近,由疾渐缓,只道是故友旧交雨中相过,急忙起身相迎,但见烟雨迷离,长巷古旧,远山空蒙,唯有古道上留下两行车辙一串蹄痕,细看时,车辙蹄痕早已覆满岁月的苍苔……

在光阴的流转中,如水的月华凝为青铜之镜。我的江南在一个女子悲秋的眼中瘦成薄薄的一枚黄花。

二十四桥明月夜的箫声里,玳玳花纷纷坠落如雪。

婉约的词人躲进玲珑皎月的帘后。

这时,我听到了第一枚秋雨打在残荷上的声音。

我的江南就这样从雨季里走过。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