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想象语文: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

  • 作者: 罗霞 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194-1004-9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6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304
  • 购买地址:http://suo.im/2NC9Z8
内容简介

美国学者贾尼斯·萨博概括了智慧学生所具有的十大特点:

(1)能够提出问题。(2)能表达有力的观点。(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4)能演绎推理。(5)能寻找课题。(6)长于出击。(7)能运用知识。(8)善于发明。(9)长于猜想。(10)善于反思。

这些特点几乎都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有关,对批判思维的培养也大有益处。拿绘制一副美术作品来说,我们的学生学会的都是一些技法,而美国学生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他们认为“若要付出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代价来学会某种技法,那还不如不学”。

东西方对“技法”和“想象力”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到孩子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来知识和能力之间应该是相长互生的关系,知道得越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知识的机会也应该是越大。但是如果当二者之间发生矛盾,知识技能的掌握影响到想象力发展时,不同的策略就会直接产生不同的后果,要么偏向于学习技能而忽视想象力,如我国现今的教育;要么保护想象力而暂时舍弃技能的掌握,如西方国家的教育。这样不同的教育环境,就明显地影响了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而且,西方教育能很快意识到想象和创新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及时矫正,如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的矫正就是很好的例子。

下图是布鲁姆认知领域六层次学习目标,旧的分类法是知道、理解、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而新的分类法则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与创造。

新的布鲁姆认知领域六层次学习目标最下面的记忆是属于最低级的知识掌握层次,排在金字塔顶端的不再是评价,而是创造。可见布鲁姆也认为创造才是我们掌握知识的终极目标。而想象力又是创造的预备阶段和先决条件,因此笔者才提出我们要适应语文新课改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提倡以想象为中心来构建文学课堂。

对于学生,乃至任何一个人、国家或民族来说,毫无疑问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反观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无不具有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有敢于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做不到的魄力,其所具备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又是创新的基石。

对于教师,知识的传播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学生总是只能像一台机器一样地记忆已有的知识,缺乏批判和反思能力,也不会在学习中学会让想象力参与,学会如何创造新的知识的话,这样的直接后果不但会使学生个人的发展停滞,更为严重的是,这门学科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在世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下一代的学生也只能接受这些陈旧过时的知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想象力创造世界”,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必需的途径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本书意在从语文学科出发,本着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宗旨,构建一种“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课堂,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作者简介

罗霞,浙江省杭州市人,硕士,中学语文教师,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从教多年,注重教学研究,多篇论文发表和参加各级、各类评奖,并在国际、国内参加论文研讨会。如《课改之花必须开在肥沃的土壤上》获得学校一等奖,并在区级内部刊物发表在头版;征文《我的教育理想》获得区级一等奖;论文《如何创设环境,使座位摆放适合语文课型》在杭州市中语会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有一篇论文在浙江省写作协会年会获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杂志发表并获得一等奖;还有一篇论文在“理解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著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新教学范式探析》一书。

目录

绪 论

第一篇

想象语文概论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性质与功能

第一节?想象语文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想象的性质

第三节?想象的作用

第四节?想象语文的功能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想象的过程

第二节?培养想象力的途径

第三节?想象语文的价值

第四节?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环节

第三章?想象语文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课堂的创设

第二节?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课堂的理论

第三节?建构想象文学课堂的实践

第二篇

想象语文的文学依据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文学探源

第一节?汉字“六书”中的想象因素

第二节?“构建想象的文学课堂”之文字教学法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文学发展

第一节?欧美文学中想象的因素

第二节?亚非文学中想象的因素

第三节?中国文学中想象的因素

第三章?想象语文的文学现代化元素

第一节?现代诗歌中的想象

第二节?散文中的想象

第三节?小说中的想象

第四节?戏剧中的想象

第五节?寓言和童话中的想象

第四章?想象语文的文学未来化元素

第一节?古代寓言《郁离子》中未来化的元素

第二节?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未来化的元素

第三节?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未来化的元素

第三篇

想象语文的支撑要素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去除心理阴影教育支撑”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家庭教育支撑”

第三章?想象语文的“教师成长支撑”

第四章?想象语文的“教学设计支撑”

第四篇

想象语文的课堂设计

第一章?想象语文“课堂设计”的依据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课堂设计示例

第三章?想象语文课堂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思考

第四章?想象语文的说课稿

第五篇

想象语文的拓展课程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拓展课程研究归因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拓展课程纲要

第三章?想象语文的拓展课程设计案例

第六篇

想象语文的评价举例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写作能力评价

第一节?七年级写作能力评价举例

第二节?八年级写作能力评价举例

第二章?想象语文的名著导读评价举例

第七篇

想象语文的实践方法

第一章?历史回顾法

第一节?古代历史回顾法

第二节?近代历史回顾法

第三节?现代历史回顾法

第二章?经籍追踪法

第一节?文献追踪法

第二节?物证追踪法

第三节?艺术品追踪法

第三章?文字比较法

第一节?汉字自身比较

第二节?汉字和其他文字比较

第四章?现代化审视法

第一节?神秘的信号

第二节?澳科学家接收到50亿年前银河系发送的信号

第三节?神秘的太空信号有哪些

第五章?社会调查法

第六章?综合研究法

第一节?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第二节?美丽的月球

第三节?人类登上月球

第七章?科学实验法

第八章?社会价值估计法

第一节?谁是美洲新大陆的真正发现者

第二节?维京人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吗

第三节?“新”大陆的发现者是亚美利加·维斯普奇吗

参 考 文 献

试读章节

??

想象语文就是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打造能体现“三发五生”意识的语文。

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是美国文学教育理论家朱迪思·朗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文学教育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什么是“三发五生”呢?“三发”即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五生”即课堂教学要体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生长意识和生色意识。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从“想象”这个观点的提出说起。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离不开想象力。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想象”跟人脑的哪一部分有关呢?答案是“颞前上回”。颞前上回位于耳朵上方的右脑表层(如下图),它是一小块脑组织,在灵感出现若干秒之前,它会变得活跃起来,但人们通过分析找到问题答案时,它又恢复到平静状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具有什么功能呢?答案是“创造力的源泉”。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年轻科学家马克·比曼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对右脑受损的患者的研究,在1993年听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心理学家乔纳森·斯库勒关于灵感的演讲后,揭开了右脑“想象”功能的谜底:“右脑善于解决创造性智力难题,因为右脑擅长找出难以发现的连接关系,也就是那些不同思想之间的弱关联关系。”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想象”是如何工作的呢?答案是“通过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起一种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进行平衡发展,从而开发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而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具有什么样的生理机能?答案是“关注整体”。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各种脑损伤患者进行实验发现:左脑损伤的患者画的房子总体模样很离谱,如正门浮在空中,房顶朝下,但他们却在画烟囱上砖的形状和窗帘的褶皱等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右脑损伤的患者所画的房子虽然缺少细节,却不会把房子的基本结构弄错,他们更关注整体。

从学科学的角度来看,“想象”有没有学科差别?答案是“没有”。流行的心理学说法认为“右脑发达的人更有艺术才能或想象力更丰富”。但是爱因斯坦的话给了我们学科学的正确观点:想象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数学、哲学等需要严密逻辑思维的学科,原来人们都以为不需要想象的参与,其实大错特错。数学、哲学等不但需要想象参与,而且需要更加辽远深邃的想象参与,是想象的最高层次,试问如果没有想象,诸如数学的多维空间、哲学的深邃观点这些高深的知识从何产生?换句话说,一切知识(包括所有学科)的创造性智力活动,都要依靠右脑的想象力,因为前面刚说过“右脑擅长找出难以发现的连接关系,也就是那些不同思想之间的弱关联关系”,任何学科新知识的产生和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想象力,因为任何学科要生存下去,要保持永久的学科生命力,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地“创新”,这是任何学科得以健康发展的灵魂,而“想象”又是创新的必要条件,一切知识的创新都不能脱离“想象”的思维能力,这就是右脑的“洞见”思维之神奇之处。

从信息加工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具有什么力量?答案是“整合”。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是放射性思考:感觉、记忆或者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号、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进入大脑的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这个中心可以向外发散出许多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接,而每一个连接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许多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的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接可以视为人们的记忆,也就是人们的个人数据库。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想象”具有什么价值?答案是“创造人类文明”。文明是指“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民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和发明创造”。人类灵感来源于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使人类变得富有灵性。因而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类具有灵性,这个灵性的核心是人类具有创新思想,人类在积极思维参与的过程中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发展道路,告别野蛮和愚昧,并一步一步走向更高级的文明。

从学科的角度看,想象力对语文阅读写作的作用巨大。例如,对语文教师来说,写作不仅是技能,也是态度,更是美德。但现实情况是,如果以真实生活中的写作标准而不是学业评价的标准来衡量,就不仅仅是中学教师缺乏写作能力了;如果以能发表散文、小说、诗歌等为标准,就是大学教师会写的也不多,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整个社会也没有几个人会写。换句话说,写作能力欠缺,不仅仅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全民性问题。究其原因,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如同画家、音乐家创作作品一样,都是要求人们去发现、探索和创造,而这些过程都需要想象的参与。这首先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布置学生写的文章自己都要能写,这样坚持写下去才会越写越好;其次,教师把写作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形成写作的良好习惯;最后一点就是要不断地写,不断地进步,树立终身写作的信念。除此以外,最重要的是师生间能经常交流写作心得,互相分享阅读和写作经验,可以说师生课外的读写见面会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

总之,从所有学科的角度来看,任何学科都离不开想象力,想象是任何学科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

第一章?想象语文的性质与功能

想象语文就是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打造能体现“三发五生”意识的语文。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是美国文学教育理论家朱迪思·朗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文学教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那么什么是“三发五生”呢?“三发”即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五生”即课堂教学要体现生命意识、生活意识、生成意识、生长意识和生色意识。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激发创造潜能为宗旨,课堂上注重挖掘文学中的想象因素,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发现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点,并力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在文学的熏陶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新,并把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发展创新思维的同时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国际人才。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把想象和文学紧密相连呢?根本原因是文学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就和想象密不可分,如作为人类文学起源的神话和诗歌,最初就是与想象力结合在一起,才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一直流传至今。这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想象力是让人类活力永存的原始文化基因;想象力具有让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预见未来的属性;想象力蕴含着让人类创新思维迸发的隐秘精神力量。因而任何时代、任何领域的创造活动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和举世瞩目的发明创造更是如此。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获奖理由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魔幻现实主义”和“民间故事”都是靠超凡的想象力使文学作品幻化出经得起时间磨炼的魅力,闪耀出智慧的光彩,“没有想象,便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力的作品不可能成为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魅力长存,靠的就是作家、艺术家的想象力,文学和艺术一样,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就是作家生命中的想象力。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生死疲劳》就是融合了传说、历史与当下,在生死疲劳的磨砺以及冤缠孽结的重压下,采用了魔幻现实小说常用的“变形”创作技法,让主人公经历了六世轮回——地主西门闹被枪毙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经历了前五世的磨砺后,在第六世才得以成为一个并不很健全的人。这种技法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利由于生活的重压而变形为“甲壳虫”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都深刻地揭示出作家们高超的写作技艺无不是以超越常人的想象力为基础的。

毕加索是西班牙现代派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历来都是以出乎意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而散发出永久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往往超越了时空限制,有时甚至超越了人类和动植物的界限,整个世界在他的画笔下显得荒诞不经却又合乎常理,来源于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生活。毕加索的作品有《站在球上的孩子》《特技表演者的家庭与孩子》《奥尔喜肖像》《持扇的女子》等。这些作品都令人过目不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从表面上看是一幅画,但画中有动人的美,其丰富的内涵使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宇宙,或繁星闪烁,或风云变幻,或惊涛骇浪,或风和日丽,或电闪雷鸣。他的作品为什么有如此的神力?这是因为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蕴含于每一幅画作中,让欣赏者能够产生无穷的遐想,从而显示出艺术家出众的才华和无限的创造才能。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时30分,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中看出,她的名字和植物在两千年前就奇特地相连,使科学家的人生平添了诗意的遐想。她在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时发表获奖感言说:“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个“灵感”就是科学家在苦心孤诣地钻研问题过程中的一种顿悟,属于创造性想象的心理学范畴。屠呦呦还说“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这句话道出了其科学家的特质,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取得推陈出新的创造成果。正如牛顿由苹果落地悟出万有引力学说、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发明了锯一般,屠呦呦的发明灵感也无不包含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因素,把古老的中医和现代先进的萃取技术结合起来,才有了她的发明创造。

古今中外的天才一般都富于创造潜能。对于创造者来说,无论是作家、艺术家还是科学家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它本身包含联想、想象、幻想等要素。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说:“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他的言外之意:想象是成为天才的三大要素之一。换句话说,“联想、想象、幻想”等想象力的要素是人类思维最可贵的品质,日常生活、文艺创作和科学发明都离不开想象。歌德的母亲在教育儿子时就很注重这一点,她总是在把故事讲到一半时让歌德自己想象故事剩下的部分,培养他的想象力。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养的想象力就是发散思维,这种想象力是歌德后来成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品质。

从今天来看,莫言和屠呦呦的成功说明了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和科学发明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让我们深思:为什么在他们两人以前中国人一直得不到“诺贝尔”奖?为什么中国如今的时代不易产生“大师”?虽然其中原因非常复杂,但追究到教育方面的原因,很多人认为:第一,中国人从小所受的教育使我们失去了个性与自信;第二,人们失去发现和创新,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对自然和人文领域中最基本问题和普遍人性的关注,从而变得越来越功利主义了。换句话说,其根源就是人们过于物质化,导致对于大自然、他人和精神世界的细致的敏感与关怀的丧失,其中包括想象力的缺失。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惊美国朝野。美国人意识到,军事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实际是教育竞争。于是在1958年,美国政府出巨资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科结构的“新课程”纷纷出台,掀起了以美国为主波及多国的“学科结构运动”,即“新课程运动”。虽然这场运动由于没有把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而失败,但美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值得我们永久学习。

这个事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失误和不当会导致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停滞甚至衰亡。因此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立足于东方文化、汲取国外教育之精华的教育改革,是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大事。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目前已经在全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质的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要有创新精神,不能总是等着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或教科书编纂出来后才按部就班地去实施,甚至要等到教育行政命令下达后才进行改革。如果总是这样,课程改革就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为理论研究者和上层领导都不可能像中小学教师一样长期不断地去教学一线亲身实践,课程改革的实践重担最终还得教师自己去挑。教师要善于开发课程,通过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实现对课改意义的真正诠释。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应未来中国发展需要的各方面人才,这种人才的一大特质就是必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而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以文学课堂为依托,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即教师力图“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打造“三发五生”的语文课堂,也就是本书所倡导的“想象语文”课堂。

从大的方面来看,教育改革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从小的角度看,语文课程改革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作为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语文作为母语的优势,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宗旨,发挥语文新课改的时代性、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打造全新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笔者试图以培养未来有创造才能的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尝试在新课改的旗帜下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需要强调的是,笔者所指的这个课堂有别于传统的只局限于学生坐在教室里上课的课堂,它是“大语文”概念里的课堂,基础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等一切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语文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的一切环境都可能成为“文学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

第一节?想象语文的相关概念

上面说过“想象语文”完整的表述就是“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首先阐释几个与之相关的概念。

一、文学课堂

在新课改理念下,语文作为母语要求教师有“大语文”的意识。文学课堂包括:第一课堂“语文课”,第二课堂“阅读课、自修课、班会课”,第三课堂“艺术节、文化节、演讲会、记者社团等”,第四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第五课堂“家庭和社会”,第六课堂“大自然”等等。因为语文是母语,所以学生学习语文的机会无时不有,语文学习材料无处不在,我们力图从这些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想象力。

二、想象力

关于想象力心理学的解释是:所谓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生命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心理功能,主要是在审美过程中,通过联想、想象或幻想将各种相关形象、记忆表象加以整合来认识对象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想象力的本质属性包括私密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生命性等。幻想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是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类似时,往往会由这一事物引起对另一事物的联想。这里联想和想象是影响想象力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同时,这两者还包括不同方面。例如,联想有接近联想、类同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又如,在想象作文中,有拓展性想象(如扩写《天净沙秋思》),有延伸性想象(如给《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结尾),有虚拟性想象(如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

三、构建

“构建”二字倒过来就是“建构”,笔者就是以20世纪“三大学习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来开展相关教学的,这种理论“强调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种注重知识“生长性”的理念其实就是一种注重对学生发明创造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以想象为中心的课堂”。想象语文的真正理论来源是美国文学教育理论家朱迪思·朗格的“以想象为中心的文学教育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文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此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对全美中小学文学课堂教学的影响逐渐扩大。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以想象为中心构建文学课堂”中的关键词应该是“想象”二字,即想象课堂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前面说过想象力包括联想、想象、幻想等属性,很显然想象力这三个属性中想象是最重要的。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