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行走在语文的温暖中

  • 作者: 高国君 编著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94-0032-3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268
  • 购买地址:http://suo.im/2mxsDJ
内容简介

一直认为,教育如若没有温度,便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温度和柔韧度的人来,语文更是需要温暖才能唤醒和激活孩子柔软心灵的一门课。

我们是一群十多人组成的热爱语文的团队。我们来自不同学校,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可我们志同道合,有相同的教育信念。依此,便就紧紧聚拢于“金城名师工作室”这棵大树下,一起教授语文,一起研读语文,一起喜欢语文,一起感悟语文。

我们一直致力于有温度、有温情的语文教育——从激情到宽容、从热情到温厚、从喜爱到坚守、从文字到心灵,在教育“纷繁杂芜”的丛林里快乐穿行并找到了某种美妙感觉。

从认知走向审美的语文,是我们的一贯主张和追求,也就是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用温暖粘起来,其粘合剂就是热爱、热情和钟情。

不论是作品中的哪个情景、哪个情节,抑或是任何一个人物,都温暖了我们的情怀,温暖了我们的思想,温暖了我们的职业——我们是温暖语文的被宠幸者。

我们不主张用“解构”的方法教学语文、审视语文、理解语文。我们欣赏的语文是一个完整的“语言艺术品”。所以,从“教学设计”到“教学一得”,到“教育一思”,再到“语文一笔”,我们走的是系列化、连贯化、有深度的语文之路,而且力求一路阳光、一路芬芳、一路歌唱。也正因为此,大家才有了今天的一点点“成就”,而且在各自的岗位上还有了一点点“名气”。

不论怎样,我们没有让语文这门课失望,也没有让与我们一起徜徉在语文殿堂里的学生失望。我们用语文的温暖温暖了自己、温暖了课堂,也温暖了学生,不再让母语成为令学生恐惧生畏和漠视的一门课程。

当您用手指轻捻书页,翻开这本带着墨香文集的时候,您不会屑笑还可能有些稚嫩的笔触和文情脉络,因为他们只不过是一群热爱语文的年轻教师,正奔忙于教学一线,偷闲有那么一点可贵的想法,还能够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应该受到鼓励的。

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期待您真诚地指导,并借此诚挚感恩鼓舞我们前行的人。



作者简介

高国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金城名师高中语文工作室领衔名师,甘肃省特级教师。兰州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专家、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专家、兰州市教师培训专家、西北师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导师。

主持并参与多个省、市级教研规划课题,数十篇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中国德育》《甘肃教育》《中国教师》等报刊。出版《三尺讲台,心忧天下》《行走在语文的温暖中》《爱校养德》等多本著作。


目录

第 一 辑?教学设计一瞥

《老王》教学简案

让这个春天不再寂静

“会下棋的猴子”作文教案

广告鉴赏教学设计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教学简案

压缩语段教学设计

诗歌押韵训练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说课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信客》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简案

第 二 辑?教学中的一得

关于教师课堂语言的“干净”

避开作文的“误区”

路遥笔下的三个男性青年形象

浅议“读经运动”

从导入开始激发学生的兴趣

现代文大阅读鉴赏要点

语文教学的主题定位

走出自己的天空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情境的创设

老师应在学习培训中成长

早读别样精彩

行其道,得其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高考优秀作文研究

激活语言兴趣?攻克作文难关

用文言文教学来构建学生的美丽人生

扬兴趣之帆?取源头活水

从高中文言文教材中发掘人文精神

第 三 辑?教育中的一思

如何成为一名幸福的班主任

调整心态?认识自我

养育我们心中的“善苗”

小议如何利用语文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荒谬的“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

撒播爱与理解的种子

为国之少年构筑“中国梦”

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渗透

那些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

幸福就在当下

走进学生心灵世界

班级文化建设

高一(4)班真的没怕

成长需要耐心和等待

从“垃圾袋”开始的转变

初任班主任那些年

打开失败旁边的窗户

对高中三年班主任工作的一点反思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第 四 辑?语文中的一笔

阳光

彩云之南的念想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人生如弓如水

夏夜?淡然

乐哉,亲子运动会

逆时光的爱情

彼时青春,此时美丽

干粮和猎枪

寂寞病例

美丽的小站

南京小记

牛大碗与呱呱

矜持与守拙

静夜思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 一 辑

教学设计一瞥

《老王》教学简案

高国君

兰州市第七中学

读懂人物,明白患难才能见真情的真挚情怀。

人物地位悬殊,却真情涌动(苦和善)。

作者对老王金子般人品的描写。

阅读探究。

一、认一认

课后练习的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解一解、写一写、记一记。

翳(yì):眼角膜病后留下的疤痕。

伛(yǔ):弯(腰)曲(背)。

骷髅(kū 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颅骨。本文中比喻瘦成皮包骨的人。

取缔(qǔ 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滞笨(zhì bèn):呆滞、笨拙。

凑合(còu he):将就。

攥住(zuàn zhù):用手握住。

愧怍(kuì zuò):惭愧。

惶恐(huáng kǒng):恐惧不安。

荒僻(huāng pì):荒凉偏僻。

塌败(tā bài):形容塌陷破败、没有生气的样子。

二、想一想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理一理思路:老王死了……几年后……我很愧怍。

请同学们注意:“几年过去了”,讲的是时间之长,不能忘怀,是表达作者对老王有一种深深的怀念之情,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老王是她的亲人?老王是一个伟人?

三、看一看

作品之前的一段解说文字,看能不能找到答案的线索,请同学们分析这段文字蕴含的几个信息。

(1)生活境遇:艰难。

(2)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3)精神品格: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

四、读一读

现在回到作品,读一读作家笔下的老王怎么“生活艰难”?怎么“不被人重视”?“金子般的心”表现在哪里?

品味关键描写。

第一部分:单干户、破旧的三轮车、没什么亲人、一只眼、破破落落的大院——收入微薄、生活艰辛。

第二部分:作者写到老王的三件事,折射了老王“金子般的心”的哪三个含义。

(1)送冰:厚道(关键点:冰大了一倍,冰价相等,运费减半)。

(2)送人:仁义(关键点:“文化大革命”——人人自危、人人怀疑、人人自保,“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宅心仁厚)。

(3)送香油鸡蛋:知恩图报(关键点:“镶嵌在门框里、那么瘦、面如死灰、僵尸、滞笨地转过身子”——已经病危,不知行动多么艰难;“我不吃”——舍不得吃;“我不是要钱”——就是为了感谢)。

五、思一思

作品的第三部分(结尾):“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对这一部分怎么理解?作者及家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关爱、平等、真挚)

小结:作品通过对老王的深深怀念,反映患难之时见真情的真挚情怀——虽苦却善(老王和作者一家)。

 

让这个春天不再寂静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彭辉

兰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由美国著名生态学家,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奥尔多·利奥波德所著。《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章虽然介绍了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侧重点并不在介绍知识而在抒发情怀,大雁的世界如人类的世界,有家庭,有亲情,有联合,它们让地球充满生机,让春天充满诗意,它们与人类平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确定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者的思想,以此唤醒学生对于动物世界、植物世界的平等意识,唤醒学生对于环境的责任意识。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利奥波德及其作品《沙乡年鉴》。

(2)培养学生在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提高品味语言、理解关键词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感悟、理解、讨论、鉴赏、讲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雁、对自然万物的情怀,感悟作者的思想,为维护自然世界的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唤醒学生的平等意识,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

理解作者的情怀。

运用多媒体课件,适当拓展文章内容。

一课时。

一、追本溯源,走近作者

1.?环保的由来

春天,大雁翩飞,群鸟翔集;夏天,花香弥漫,晚风拂柳;秋天,落叶飞舞,小嘴狐猴在林间穿梭;冬天,雪花飘飘,北极熊在冰上舞蹈。

你感受到自然的美了吗?可惜的是,这一切正面临危机,并且很快将归于寂静。20世纪60年代,环保运动的先驱蕾切尔·卡逊做出了科学的预言,“杀虫剂”杀掉了虫,也杀掉了我们自己,杀掉了美丽的春天。卡逊问醒了美国政府,问醒了科学家,也问醒了身在危机中的人类自己,“环境保护”一词从此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她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就是题献给《大雁归来》的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

教学设想:导入中“自然的美丽”与“春天的寂静”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寂静的春天》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历史,同时也顺势引出本文作者,一举两得。

2.?走进利奥波德

利奥波德被誉为“大地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是美国的科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其著作《沙乡年鉴》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是他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他试图唤起人们对土地的了解和热爱,从而产生一种行为上的道德责任感。《大雁归来》是该书中的一篇观察笔记,文中充溢着作者对大雁的深厚感情,也传达着作者对这个世界的理性理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教学设想:了解作者作品。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文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说一说:在作者笔下,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总结:看到了大雁的“飞翔”“觅食”“集会”,听到了大雁的“叫声”。

看到:飞来的季节是春天;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常成六只或六只的倍数列队飞行;爱寻食玉米粒。

听到: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就喧嚷;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十一月的大雁一声不吭。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快速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

三、品读文本,理解情感

当我们将这些知识从文本中抽取出来时,我们会突然发现知识的冰冷,如果仅看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直接查阅工具书,字典上对“雁”的解释比我们所了解到的要更加详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发现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自称自己是个“爱鸟者”,他喜欢观察大雁,研究大雁,且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我们也必须带上我们的感情,去了解大雁。

1.?感受大雁归来的意义

问题:找出描写大雁归来的语句,体味大雁在春天归来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情感。

语句: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3)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明确: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这些语句饱含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2.?学习大雁种群的品质

人类虽然自诩为万物之灵,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在随时给予着我们智慧,提醒着我们生存的真谛。不是吗?蓝色的蝴蝶告诉我们,生命唯有破茧的痛苦,才能赢得飞翔的自由;小小的蜜蜂启示我们,唯有奉献与牺牲,才能酿造出甜香的花蜜;北极的旅鼠更是启示我们,唯有注意自我调节,才能和谐发展。那么,你从大雁这个种群中又获得了怎样的感动和启示呢?

语句:

(1)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2)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

(3)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各国之间的联合是不可预期的。然而,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自更新世以来,每年三月,从中国海到西伯利亚,从幼发拉底河到伏尔加河,从尼罗河到摩尔曼斯克,从林肯郡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大雁都要吹起联合的号角。

远行的大雁

秋天,人们常常看见成群的大雁在天上向南飞,它们呀呀地叫着,掠过长空。

雁是冬候鸟。雁有灰雁(大雁)、鸿雁、豆雁、黑雁、雪雁、斑头雁、白额雁、小白额雁、红胸黑雁等许多种。由于雁的种类和繁殖地点不一样,生活习性也有差异,所以迁徙的路线也有所不同。

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亚一带,每年秋冬季节,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迁飞,飞行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路线由我国东北经过黄河、长江流域,到达福建、广东沿海,甚至远达南洋群岛;另一条路线经由我国内蒙古、青海,到达四川、云南,甚至远至缅甸、印度去越冬。第二年,又长途跋涉地飞返西伯利亚产蛋繁殖。

大雁飞行时,常常排成“人”字或斜“一”字形。有人说这是雁群纪律严明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些候鸟在长途迁飞时节省体力消耗的一种秘诀。

鸟类飞行时,翅膀尖端会产生一股向前流动的气流,叫作“尾涡”。后面的鸟利用前面的“尾涡”,飞行时要省力得多。雁群飞行时所排列的队形,正是适于对“尾涡”气流的利用。大雁越多,它们飞起来就越省力气。同时,排队飞行,还可以防御敌害,相互照应,避免掉队。由于领头雁无“尾涡”利用,最为辛苦,所以雁群队形经常变换,其作用正是为了轮换头雁,使它别太累了。

大雁的飞行速度很快,每小时能飞70~90公里,几千公里的漫长旅途,得飞上一两个月哩。

不仅亚洲的雁群如此南北往返地迁徙,欧洲和北美洲的雁群也是这样。每当秋风扫落叶之时,北欧的雁群南迁到非洲,北美的雁群南迁到南美洲。到了第二年春天,雁群再飞返它们的“故乡”。

每当傍晚,雁群就落到地面,在芦苇塘、河边草丛间栖息,找寻水草吃,也吃地里的麦苗和蚕豆苗等。大雁非常机灵,夜里休息的时候,总要派出一只大雁站岗放哨,一有动静就发出叫声,呼唤同伴赶快飞离。

第二天清晨,起飞前,大雁往往群集在一起开“预备会议”。然后,由老雁带头前飞,像是“队长”在领路,幼雁排在中间,最后是老雁压阵,不时地发出呀呀的叫声,这是一种呼唤的信号。

明确:大雁是坚定、团结、联合、智慧、和谐的种群。在作者的眼里和心里,大雁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所以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种群,笔端才会饱含深情。

 

教学设想:理解大雁之于春天的意义,更深层地了解大雁这个种群,从而引发学生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

四、感悟情怀,理解主题

1.?解析大雁折翼之因

大雁是如此可爱的一个种群,它让我们的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我们理应与它们和谐共处,但事实如此吗?大雁归来,“归来”一词别有深意,它暗示着我们,大雁实际上正在一点一点地离开(学生回答)我们。请大家联系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思考大雁为什么离开?

课文语句:

(1)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2)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面积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

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大约平均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明确:是谁让鸟类离开,是人类,人类是罪魁祸首。人类站在一个主宰者的高度上,视自己为宇宙智慧的创造者,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很多生物被我们仅仅看作是美味佳肴,而非与我们平等的生命。如此下去,离开的将不仅仅是大雁,是鸟类,是动物,是植物。专家认为,现在进行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2.?理解“归来”的含义

曾看过一篇叫《谁赶走了鸟类》的文章,有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鸟是人类的长喉,向上帝传达人的声音,而空中飞过的鸟则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镜子,反映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良知”。

所以,大雁能否归来主要依靠的是人类理性的回归,环境意识的觉醒,责任意识的开始。这也是《沙乡年鉴》这部作品的主旨,这本书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被排在第一位,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人与土地是一个共同体,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为了获得这个共同体的平衡和长远发展,人类必须学会尊重共同体中的所有成员,保护自然、亲近与人类一路同行的生物。

如果我们能够敬畏自然,我们能够亲近万物,相信大雁一定会归来,相信这个春天将不再寂静。

教学设想:通过资料拓展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大雁离开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导致的后果不仅仅是大雁的离开,更是动物界、植物界甚至人类自身的灭绝,借此唤醒学生强烈的环境意识、平等意识,唤醒学生对于环境的责任意识。

五、美丽雁滩,由你创造

历史上的雁滩地区,沙滩清浅,河汊交错,大雁翩飞,群鸟翔集,故名雁滩。明清时只有少数人家在滩上居住。清初,整个雁滩地区有互不相连的大小十七个滩洲,号称“十八家滩”,到光绪年间尚有14个,尽管一些滩已被开垦种田,但大雁和多种禽鸟仍在这里栖息。

平沙落雁这一雕塑取材于雁滩的传说,寄寓着兰州人民恢复生态平衡,使大雁重返雁滩的愿望。

我们能为大雁归来做什么?我们能为兰州做什么?我们能为让这个春天不再寂静做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调查研究,并写一份《兰州环境现状调查》。

教学设想:让学生亲自参与研究,了解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并养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