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教师团队修炼

  • 作者:王金发 著
  •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12-9127-1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5年8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道林纸
  • 页码:160
  • 购买地址:http://suo.im/L2SJ3
内容简介

《教师团队修炼》是王老师近三年主持工作室工作的经验所得,王老师借此提炼了教师团队修炼的工作思路,开拓了教师成长路径,为教师团队成长总结、梳理出不少经验,值得一读。书中把大众心理学《乌合之众》、团队修炼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等理论引入,使我们读来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知道,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优秀教师,时而要一个人走,“积极孤独”,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时而要跟一群人走,“积极融合”,在团队中成长。

团队修炼,有何作用?

其一是心理支持。当你遇到教育难题时,大家共同来面对,“众人拾柴火焰高”,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你的困难往往会迎刃而解。

其二是汲取力量。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没有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个人的成功就会打折扣。把自己融于集体中,发扬团队精神,与集体共辉煌。

其三是资源共享。“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提供一方面的资料,他提供另一方面的资料,综合在一起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其四是增强动机。团队成员精诚合作,会得到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这样的教师团队,就能积蓄新的正能量,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奋进。

其五是拓宽视野。团队合作,能得到更多的信息,教师团队的视野才会更加宽阔,在相互研究、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团队所追求教育就渐渐逼近了它的本原。

王老师是这个团队的“头”,他引领团队规划愿景、提炼主张,他指导团队研究案例、跟岗学习,团队在践行数学文化中共同幸福成长。这样的团队修炼,就为团队成员在事业上开辟了又一条宽广之路。

“我们”比“我”更重要,“我”怎可置于“们”外。王老师把“我”到“我们”一路走来的“景色”,分享给大家,相信这样的分享一定会让更多的“我们”受益良多。

作者简介

王金发,男,1970年出生,祖籍福建。1988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对象,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优秀教师。担任过校长、教导主任等职。注重教学研究,出版有教育专著《小学数学学习病理学》《玩转数学智慧乐园》等。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理解教学,意为“理解儿童,放飞心灵”,并努力践行。

目录

目    录

绪 论

第一章?组建团队,规划愿景

第一节?课题统筹,凝聚合力

第二节“赠言”文化,构建认同

第二章?案例研究,突破瓶颈

第一节?走向案例式的课题研究

第二节?生活感悟实践案例与反思

第三节?转化后进实践案例与反思

第四节?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与反思

第三章?文化课堂,魅力教师

第一节?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数学文化重构

第二节?数学文化渗透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三节?数学文化发掘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四节?数学文化主题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五节?数学文化整合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六节?数学文化拓展课的实践与反思

第四章?理解教学,一起主张

第一节?理解教学主张的初步建构

第二节?理解教学主张之学习病理研究

第三节?理解教学主张之玩转数学智慧乐园

第四节?理解教学主张之数学文化课堂构建

第五章?跟岗感悟,幸福成长

第一节?团队修炼经历成长感悟

第二节?教学课例反思撰写感悟

第三节?经历论文写作历程感悟

第四节?尝试主题式评课的感悟

第五节?跟岗学习成长点滴感悟

附录一?王金发名师工作室情况简介

附录二?王金发名师工作室开展研讨活动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王金发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发表教学论文、案例情况登记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绪?论

从教二十余年,我担任过校长、教导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科组长。但是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角色,校长、教导主任等角色是建立在一定行政关系上的,而“工作室主持人”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进入这个角色第一个要思考的问题——角色定位。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有什么呢?

首先是“有名”,“有名气”,这个“名气”来自哪儿?我想,对于我的成员和跟岗学员而言,不是头顶光环,而是自己的底气,你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有哪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可以给教师一种借鉴?这些才是重要的。只有让教师们发自内心的佩服,才会有一种向心力、凝聚力。由此,我想到的第一个角色定位是,你是否具备了这种要素,并努力践行,成就你的“引力”——引领者角色。

其次,对于持久的跟岗学习,工作室主持人所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包括了工作精神、处事方式、与人交往等,工作室主持人应该是一个具有相对比较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甚至是教师身边的“偶像”。”但是,对此,不能复杂化,人事复杂了,就没法做事了。为此我给自己工作室一个座右铭,家乡挚友黄文明(福建省文学院副院长)为此帮我提炼了四个字——“大简不单”,并亲自手书字画赠我,令我感动。我对此把它解读为:“为人简单见真,处事简约至理。”为的是能与教师们和谐共处,又能安心做教学研究。

其三,“工作室主持人”,是要工作的,而且是教学研究的主持者、组织者。

以上,仅是从字面上的理解。但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往往容易忘记自己,其实自己的不断研究,不断进步才是第一要务,才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引领的源动力。因此,自己作为研究者应该是第一位的角色定位。

对于工作室人员结构问题,我们也需要进行分析、思考,然后整合他们的力量。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人员组成主要是三部分组成,首先是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第二层次是来自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中的一些优秀教师,组成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协助主持人指导跟岗学员开展工作,第三层次就是跟岗学员,这部分人员占多数。分析几个层次人员的参与心理和状态,有利于工作室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曾经阅读过大众心理学专著,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这是我钟爱的一本专著,其中的心理理论成果成为了组建团队的重要理论依据。书中指出:“当个体成为某一个群体的一个成员时候,个体的自觉的个性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在这个群体中出现一种传染的现象,对群体起着导向性倾向。”从个体变为群体所产生的心理变化是我们必须关注的。

有了心理依据和理论启示,我们回到人员结构的心理分析。

对于指导教师,他们来自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中,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值得信任的,但是,他们暂时没有我幸运,成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这种情绪我们必须有所兼顾,我仅仅是幸运而已。其次,他们的身份定位比较尴尬,虽然说是指导教师,但是又受着“工作室主持人”的“主持角色”影响,他们的指导角色很难入位。同时,定位指导教师,当然就不是跟岗学习的了,但是这种定位会淡化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指导教师的这种尴尬定位可以概括为:“指导难入位,学习不主动。”

对于跟岗学员而已,他们的角色定位是比较好把握的。但是成人一旦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就会缺乏主动地参与意识,只是被动接受。这就是我们对这类群体要注意的问题,即“个体自觉性的消失”。

通过心理分析,我们看到了一个群体之间的不同小群体的心态,对此我们要充分关注,并看清楚其中的问题,跟岗的不是绝对的“跟随”,指导的不是绝对的“指导”,工作室主持人、指导教师、跟岗教师是一个团队,团体之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分工是暂时,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只有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才会共同提高。

厘清角色定位,看清参与人员的各种心态,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别人。如何带动别人,这颇费脑筋。因为工作室主持人并非一种行政职务,而是业务的引领者、组织者,我们要用更多的“软实力”和共同愿景吸引大家,实现心与力的汇聚。

首先,我们要组建一个团队,并规划共同愿景。

组建团队,包括人员召集、工作分工、科学管理,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才使工作有秩序,人人有归宿意识。

什么是共同愿景?《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共同愿景不是理念,甚至不是重要的理念。相反,它是人们内心的愿力,一种深刻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人世间几乎再没有什么比共同愿景更有力量的了。”[1]

可见共同愿景对于团队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为此,我思考了许多,并确定了两个层次的目标。第一个目标,是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要阵地,通过课题“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数学文化重构”,实现“文化课堂、魅力教师”的愿景。第二个目标,同时结合案例研究、教学主张的践行等实现学生的发展,即“理解儿童,放飞心灵”。结合团队修炼的实践活动,我们绘制了教师团队修炼愿景图(如下图)。教师团队修炼支撑的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登顶光明顶的成长路径”,而最终要实现的是,教师发展了,学生也成长了,即教师的发展支撑起了学生起飞的高点。

 

教师团队修炼愿景图

其次,是凝心聚力的问题,这是团队研修的主要策略之一。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通过凝心聚力,形成工作室团队的向心力。

第一方面,是以课题为抓手,凝聚合力。工作室团队的教师来自不同镇区、学校,不同年龄,不同教学经历与层次,为此,我们要以共同的课题研究,实现做共同的事情,形成合力,变散沙为集团军。

第二方面,是创建工作室的文化,汇聚心智。对此,我根据小学教师的工作现状,向学员们强烈推荐了多条工作室“赠言”,如“把简单的事情做深刻就是创新”,“坚持是一种大智慧”等,并结合自己的成功经验进行解读,更重要的是在研修中践行,让大家看到其中的哲理,并认同实施。

第三,针对教师现状,开展课题研究。

案例研究,突破瓶颈。由于不少小学教师不善于研究,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我们就从最基本的案例研究开始,引导教师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突破起步发展的研究瓶颈。

“文化课堂,魅力教师”的课题启示是,教师的所有研究工作,都是要回归课堂的,这样做,既让教师看到研究的可行性,又让教师有一种现实感、踏实感。因此,我们以市级课题“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数学文化重构”为核心,开展教学研究,目的是成就“文化课堂,魅力教师”境界、愿景。

第四,团队发展了,自己也要发展。只有工作室主持人不断发展,才会使工作室团队获得可持续发展。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已有研究成果,确定了“理解教学”主张,作为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这也是给身边的优秀教师一个示范、一个引领。

理解教学主张,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是直指学生发展的,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也成为教师成长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团队修炼”最终支撑的是学生的发展,体现教师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几年的工作室主持研修、磨炼,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后的成长方向和路径。

一是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教学主张提炼。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说:“教学主张是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一个教师即使著作等身,荣誉无数,如果缺乏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他依然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作为一名名师,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是工作室团队的构成至关重要。工作室团队要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热爱教学、善于研究的教师,不固步自封,不夜郎自大,前进是永恒的目标。

三是要践行“大简不单”的精神。“大简不单”是本工作室的座右铭,其核心要义就是:“为人简单见真,处事简约至理。”对人不要总讲裙带关系、人情世故,只要对人真情即可,要少研究人,多研究事,多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心力研究教学,研究发展。

《教师团队修炼》只是提供教师成长的某些路径,“条条道路通罗马”之“罗马大道”将等待大家去开拓。

“想好了就走,我崇尚行动的力量!”著名自由摄影家、旅行家梁子如是说。

 

第一章组建团队,规划愿景

工作室及其成员、跟岗学员的组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就像是一盘沙。教师们来自东莞市不同镇区,有农村小学的教师,也有城区教师,有骨干教师,也有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更让我“伤脑筋”的是,这其中还有任职副校长、教导主任等职务的教师参与。这个团队在职业认识上、教学能力上、参与态度上等都表现出了参差不齐的状态,要想把这样一个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的确需要一种“软实力”。因此,我除了从心理上对大家一视同仁外,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即通过大家一起做同一个课题研究,来凝聚工作室的力量,形成向心力;通过工作室主持人的工作“赠言”,来营造工作室的一种工作文化,营造认同感,共同规划发展愿景。

 

 

第一节?课题统筹,凝聚合力

一、团队组建,管理有保障

工作室的组建之初,我首先想到的是人员的建构。参考已有名师工作室的创建,我也相应设定了主持人以外的顾问、指导教师,以及自愿报名筛选的跟岗学员。为了明确工作分工,和开展高效的工作管理,对所有成员进行了合理分工和科学管理。

(一)分组管理

人员分配采取了指导教师为组长的分组管理,每位指导教师带2~3名跟岗学员并做好学员的考勤、指导、督促、考核等工作。

(二)通讯管理

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QQ群、飞信作为基本的联系方式,QQ群主要用于日常工作的交流、讨论,飞信主要用于发通知等,并安排专人管理。

(三)文档管理

不同的学员处于不同的区域,如何集中管理和共享资源,我们选择了“金山快盘”的方式保存文件,共享资源。

(四)分工又合作

根据教师的特长,对工作室的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分别由活动拍照、活动报道、活动资料收集、活动会场承担和布置、实验学校承担等。

二、拟定课题,愿景聚合力

工作室根据参与教师的情况,选定了一个比较有共性的课题——小学教学实践中的数学文化重构,作为工作室的共同课题进行研究。这样考虑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选择比较有共性的课题,在于兼顾参与教师不用重复做不同的课题研究,教师只要按照原来既定的方案开展研究,原有课题统筹为工作室的子课题即可;第二是只有找到工作室及参与教师的共同愿景,教师才会有更多的参与激情。

《第五项修炼》作者彼得·圣吉说:“ 共同愿景是对‘我们想要创造什么?’的回答。当我和你心中有一幅相似的图景,并且各自都承诺一起将之努力,而不是个人自己持有,这个图景就成为真正共同的愿景了。当大家拥有真正的共同愿景时,彼此之间就相互沟通了,并且被一种共同的愿望和抱负凝聚在一起。”[2]

工作室共同愿景就是要在开展这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创造出这样的一个境界:“营造文化课堂,成就魅力教师。”

数学课堂具有浓浓的数学文化,学生既有知识的获得,更有心智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讲解,单调的练习,而是有浓浓的人文气息。由此,教师也在课堂探究中获得成长,教师不再是“令人讨厌的数学老师”,而是充满人格魅力、数学文化味的数学老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最终目标。

 

第二节“赠言”文化,构建认同

名师工作室有时对于跟岗学员而言,它是一个临时的“学习驿站”。但是就是因为它不常有,缺乏常态化,导致这个团队的管理与众不同。它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来凝聚团队,使团队成为“形散而神不散”的集体。这就让我想到了要营造一种文化“凝心聚力”,构建认同。根据几年的工作经历,和教师们在工作中的状态,我提出了以下几条“赠言”,并成为工作室的“赠言”文化。

一、把简单的事情做深刻就是创新

教学创新是教师们乐于追求的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教师对此产生误解,把教学创新看得过于神秘,不敢创新,也无法创新。

其实,有时阻碍我们创新的也正是这种心态。什么是教学创新?我的理解比较简单,但是让你容易把握。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深刻”。你担任数学教学,你把数学教学做好,你把计算教学教好,你把今天的课上好,你把学生的问题解决好,这里面可能就有很多创新的成分,把它提炼出来,天长日久,你的事情就做深刻了,有创新了。

记得新课程实验第一轮开始,我主动承担了一个大的教学循环的实验。几年时间实践所得,我有了很深刻的感悟,而特别是对于学生学习错误的分析和教学实践,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素材,经过整理,我把它写成了一本专著《小学数学学习病理学》,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是把简单的事情做深刻的生动诠释。

二、坚持彰显大智慧

坚持、专注是一种好的品质。长期坚持做好某一件事情,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事情得到很好的发展。新东方总裁俞敏洪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坚持的过程中,渐渐发现了目标,而价值也在不经意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加。”

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坚持做好某一件事情,而是随波逐浪,导致追求的目标、理想不断流失而毫无察觉,也使不少“老教师”年龄增加了,但是教育教学成果却反而减少了。

不会累积,没有坚持,很有可能流失的不仅仅是机会,而是成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坚持呢?

我认为首先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正确并且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作为自己不断去努力的方向。接着,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地努力,坚持把这个理想、目标做深刻、做丰富、做生动。一年不行,可以两年,三年,甚至可以更长时间。当时代发展了,我们又可以赋予自己所研究的内容予以新的内涵。

回顾我个人的工作历程,我想最当初我就是把学生的问题当课题进行研究,在后来的不断研究中提炼为“学习病理”视角。但是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只是学习数学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开展了“玩转数学智慧乐园”的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了这些研究以后,我感觉这仅仅是教育教学的几个点,对于学生,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所以,最近我又把自己的教学工作提炼为“理解教学”,并努力践行“理解教学主张”,这将成为我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这也是坚持做好某件事情的一个注脚。

三、相信突破一个问题,就能开创一个课题

在写作本章节的时候,东莞市高埗镇的一位教师通过QQ问我:“王老师,我该选择怎样的课题进行研究呢?”我的回答是:“从你自己的教学问题入手,找突破口。”这位教师看到我的回答以后,还是有点迷茫,可能,他没法准确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一线教师,只有从自己的问题入手开展课题研究,才会有现实意义,才会有动力。不然,不需要的课题研究仅仅是为了获奖,不会有内在的驱动力的。

四、不以忙碌为借口,机会不会等你有空时再来

对于工作室的培训,我坚持“任务驱动式”,我坚信,承担活动任务是最好的培训。因此,我也坚持这样做,让工作室的教师有尽可能多的事情做,在做事情中成长。但是,这个理念要坚持的确有点难。当我们布置任务时,我们不少教师因为种种事务繁忙,极力找借口推掉安排的任务。为此,我做到先“打预防针”,先灌输“不以忙碌为借口,机会不会等你有空时再来”的工作理念,让大家认同,并努力克服困难参与活动。

五、什么是课堂永恒的追求?我认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十几年,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也做了大量的探究,形成了许多具有建设意义的经验所得。但是2011版新课标出台以后,我们的教师又再问:“现在的课堂究竟要追求什么?”我估计有不少教师是“随波逐浪”地追求自己的教学的,这对于教师成长是很不利的。我对此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什么是课堂永恒的追求?我认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才是最有效的。

工作室的“赠言”文化,就是要构建认同感,形成合力,去追求共同愿景的实现。

 

 

 



[1]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M].张成林,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①?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 M]. 张成林,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