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走过30年:一位教研员的实践与思考

  • 作者:欧国明 著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108-5948-9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8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70克高白轻型
  • 页码:260
  • 购买地址:http://suo.im/1LBeBl
内容简介

近些年来,许多老师将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经验汇集梳理,跟同行一起分享。每当读到这些著作时,我都觉得十分亲切。这些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其价值绝不亚于高等学府充满理论推理的学说。自从行动研究的方法推广到教学领域以来,特别是教育行动研究在基础教育中的广泛运用,使得理论研究者与教学实践者密切结合,让研究更有成效。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开始从理论研究上寻找教育的突破口,不断总结课堂教学中的成功案例,更好地为教育服务。教育行动研究将纯粹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教育研究的人文科学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依托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方法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1世纪的课改极大地提高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研究能力。对长期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来说,教学实践经验是自己的强项,然而如何归纳、分析、研究、运用则有一个实践转化成理论,再由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需要善于总结与具体运用的能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师正在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体,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教育科研中来,在学校情景中开展校本教研,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解先进的教育理论,并自觉运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践证明,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将教育实践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创造性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有目的地收集、了解、分析各种新的教育理论、观点、方法、经验,从而得到启发。在研究教育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注意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的各种问题,对原来的做法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完成了自身的完善和提高,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

欧国明主任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十多年来我在与他的接触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欧主任长期以来从事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从小学老师做到校长,再到教研员,教学经验丰富,因而对教育的研究很有深度。在本书中,他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个案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书中许多地方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样做。比如他谈到的“语文是读出来的”这一观点我就深有体会。他指出: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靠读来领悟并传承下来的;读的能力是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方法。它贯穿在“认识、理解、感悟、鉴赏”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时下,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朗读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并取代了过去课上那种理性、琐碎的讲授方法,从而形成了以读代讲、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启智的课堂教学特色,使每个生命的灵动都得到凸显。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一位深入课堂的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研究、总结而发出的肺腑之言和对教育的敏锐思考带来的充满情意的启示:教育,给了孩子一个春天;教育,给了孩子蓬勃的力量;教育,给了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

在欧老师的著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做事不能一味追求功利,教学亦然。享受工作就是以无为而到达有为境界,从事教育工作其乐无穷。

作者简介

欧国明,1984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珠海市斗门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副主任。从教以来,曾被评为首届斗门县名校长、名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珠海市名师。2005年被评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优秀教研员。撰写多篇专业论文分别获省、市一等奖,多篇教学文章分别在省、市、香港等教育刊物发表。主编《斗门区小学语文课改之窗》,参与编写广东省小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小学语文阅读与运用》等教辅材料。先后承担国家、省、市多项课题研究。200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选派赴香港交流,为促进粤港两地语文教学交流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在珠、港两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及公开课,深受与会老师好评。

目录

第 一 辑

?教学感悟

走过30年

研读文本?提高素质

喜忧参半的课堂

情,融于心中的白杨

多一点宽容,多一分和谐

盘锦之行启示录

扎实开展课改实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闲说课改

希望,在这里开始

我看见的是一丛花

观课感悟录

乐昌之行特写

考察学习偶得

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第 二 辑

?生本教育实验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生本教育的阳光

生本教育实验的启示

生本教育:破解课堂重负低质的难题

“生本实验班”语文“双基”抽样测试分析报告

作文教学走向生本、走向生活

生态课堂?激扬生命

第 三 辑

?香港教学交流

赞歌献给香港的老师

我爱香港

香港学校“普教中计划”任重而道远

语文,是读出来的

语文教学要回归“读背写一条龙”教学法

问卷调查所引发的思考

教育,需要真诚倾听

互访周的启示

同课异构助改教法

同课异构,不一样的精彩

生活随笔选

无限风光在于读

唱响读的主旋律

驻港交流心得与体会

第 四 辑

?课堂实践

驻港交流六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驻港交流五年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香港交流(2009—2010)互访周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3年申报珠海市名师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2年专题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4年专题教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5年“同步名师课堂”评选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2015年“同步名师课堂”评选活动公开课教学设计(二)

第 五 辑

?我的教研日志

2016年

首届斗门区教研节:浓墨重彩的一页

成功主持教学改革校长论坛受点赞

课题实验阶段性汇报会在城南学校举行   

我区教师代表在广州一展风采

带队到白藤湖中心小学展开听课调研

新学期举办一年级新教材教法培训活动

名师大讲堂“胡一帆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受点赞

成果分享?共同进步

演讲比赛?令人感动

让课堂贴近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

2015年

召开识字教学专题研讨会

快乐习字,生动育人

召开教学专题会,共谋发展大计

召开新学期全区小学教科培工作会议

名师展示课受赞许

2014年

全区一年级识字教学研讨课在新青小学成功举办

应邀出席“红灯笼”文学社成立仪式并讲话

成功举办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  

研源于教才有活力,教基于研才有生命力

在城南学校开设公开课暨专题讲座

成功举办省题结题仪式

2013年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演绎

在交流中共进,在探讨中发展

传经送宝,旨在发展

我区选手参加市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喜获佳绩

举办“区农村小学创建语文高效课堂研讨会”

区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大赛在横山中心小学成功举行

名家谈诗教,共谱诗意课堂

2012年

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精彩

召开全区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讨会

香港、斗门两地小学语文教师交流活动在城南学校举行

设坛论道,燃点火花

2011年

我区举办第二批申报省教育课题子课题立项开题仪式

在新环中心小学举行区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

我区课题汇报课在佛山绽放

第 六 辑

?辅导教师获奖公开课实录与点评

《老人与海鸥》

《秋天的雨》

《匆匆》

《鱼游到了纸上》

《燕子专列》

看漫画写作文

《夸夸我的同学》

《学弈》

阅读分享课《可爱的动物》

?

试读章节

第 一辑

教学感悟

只想重拾撒落在记事本里的点点滴滴,留点属于自己的文字,仅此而已。

走过30年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舞台,面对在座的专家、老师,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能有这样难得的机会跟诸位交流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不安的是担心讲得不好,耽误大家宝贵的时间。这个时候,需要大家的掌声鼓励一下。

先念一首诗,相信大家对这首诗也挺熟悉的,名叫《面朝大海?春暖
花开》。

其实,我选择念一首诗作为我的开场白,不为别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爱朗读,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一种素养。所以,三十年来,我一直爱朗读,不在乎自己的朗读好不好,我只感受到每当朗读时,眼前总会呈现出一些画面,挺享受那瞬间所带来的各种感受。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体会就是:读得好比讲得好更好。支离破碎的分析只会破坏了整体的画面感,这也是作者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时至今天,我从教30年。从班主任到校长到教研员,三个不同的角色转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恋爱着语文。如果把前15年的一线教学比作二月花的话,那么将后15年的教学研究看作是霜叶,正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而这一切,都源于我对语文情有独钟。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二点感悟就是:爱语文,才能教得快乐,教得轻松,教得有效。

谈到语文教学,自然要了解语文的发展史。“语文”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长。最先提出“语文”这个概念的是叶圣陶先生,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历史追溯到1905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称为“国文”课。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了冲击,小学于是改设“国语”。香港、澳门、台湾至今称为“中文”。

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语文,可以无师自通。说到这一点,我想跟大家分享张海迪和莫言的故事。

当下,坊间不少人认为,这两位作家成功的故事颠覆了我国的教育,甚至给当下的教育打了巴掌。诚然,每个自学成才的人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都不可复制。但是,我们可以试从他们身上提取一些成功的基因移植到我们的孩子身上,使我们的孩子也能爱上语文,学好语文。而这种基因就是——学好语文,的确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靠日积月累,多阅读、多背诵,厚积薄发,离开这些来学语文是无力的。这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点体会。

到底当下的文人墨客又是怎样看待语文的呢?在这里,我选取周国平先生的一段话来跟大家分享。

周国平谈语文:语文教学主要是教育学生学好规范的语言和规范的表达。而语文课文是学习规范的语言与规范的表达的范本。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语言规范的读本,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一手素材。以上所言,无非就是想告诉大家:阅读就是对话。对话是一种发现,在发现之中找到自己;对话是一种比较,在比较之中寻求方向;对话是一种交流,在交流之中获得完善;对话是一种境界,在境界之中推陈出新。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课文,有效地落实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最根本的体现在于有感情朗读以及读后所带来的思想碰撞。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聊聊教师这个角色。你怎样看待自己的角色,往往就决定你的教学行为。我们为教师正位: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我们的教学就是为“羊群”的成长服务,我们要做出规划,把他们带到水草丰美之处,让他们吃好吃饱,然后又到另一处。风暴来了,我们带他们找地方躲避;狼群出没之处,我们要事先有所警惕;他们过不去的小河,我们要为之搭座小桥……总之,我们是他们的服务者、帮助者、保护者,唯独不是他们任何动作的代替者。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他们的生命独立性。而这个时候,教师的职能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抛砖引玉者、穿针引线人。教师的作用是提出学习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问题,维持必要的教学秩序,给予学生支持、鼓励,还有及时的、恰到好处的引导。教师不会急于判断学生表现的好坏对错,更不会以知识代言人的姿态出现。知识是靠学生去寻找、发现的,与学生的经验、感悟相连,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根深蒂固的,同时又具有极强的迁移能力。学生对教师不再感到畏惧或敌意,而是信赖与依靠。他们不再认为自己是什么都不懂的弱者,而是完全可以借助自己的先天智慧与学习机制自主学习的人格独立的学习者。同学之间关系的本质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享学习欢乐、互相促进启发的学习伙伴。

其实,我刚才这番话的用意在于,既想自问也想问大家:我们到底是“牧者”还是“纤夫”?

下面我想跟大家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要教什么这个话题。这恐怕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我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技巧这些方面来谈的话,可能大家会觉得空泛、乏味。

在此,我想推荐一篇文章给大家看看——《假如我是语文老师》(周国平)。我常常跟老师们说:“你是怎样学语文的,就怎样教语文,但前提必须是你的语文学得很成功。”

从众多的学者、专家或名师身上,我发现了他们都有着以下共同的特点,我把它概括为“五个一”: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种好习惯,一手好文章,一颗爱心。

那么,遵循这个方向,我认为,语文课堂要落实好以下几点:

(1)教会学生用心写好字,练就一手好字,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之一。就这点,今天我不展开讲述,打算另找时间做一个专题来讲。

(2)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增强语感,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之二。

什么叫语感?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养的直接反映。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感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语文素质的核心。所谓语感,是指人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实际上,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获得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脱离了对语言材料的感性认知,对文章做架空分析,教学生机械枯燥的语法知识,学生缺乏学习动因,缺乏学习激情,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会有质的改变,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失败了。所以,语感是我们培养学生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关键。语感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体验能力、品味能力、实际运用能力的强弱。

(3)坚持培养学生爱看书、爱写日记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之三。

当下阅读的渠道较多,可阅读的氛围不够浓厚,需要大力营造,包括社会读书氛围、家庭读书氛围、校园读书氛围等等。

(4)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有爱心,这是语文教学的根之四。

反思我国教育,大家都觉得在国民素质教育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如道德滑落、享乐主义、爱心缺失等等。究其原因,其中一点在于学校教育方法单一,以说教为主显得苍白、枯燥而无效。我们身为语文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文以载道,有效地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有爱心。

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把他在学校所学知识全部忘光,剩下的就是教育。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话。其实,我们所教给孩子们的字、词、句、篇以及听说读写或许在某一天都会蒸发了,这都不用太在乎,也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我们点燃了他们兴趣,授予了他们方法,培养了他们习惯,能让他们今后不再需要教师的教,而能自主学习、终生学习,至少能有这一点留下,那我们也心感满意。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剩下,那么我们的教学就真有问题了。

最后,愿我们更懂语文、更爱语文,相信未来语文教学会有前程万里的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2014年?

(2014年在斗门与香港、高明三地教学交流会上的讲话)

研读文本?提高素质

日前,何校长跟我谈到这样一个问题:课要上得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在教师众多的能力中,研读教材、处理好教材又是我们教师上好课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学校正把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学期或今后学校教研工作的一个重点,并要求我为学校语文老师做这方面的专题讲座。于是,我欣然答应
了她。

对于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是语文老师一种素质和能力的具体表现。而研读文本是自身努力的一种行为,勤于研读文本对自身素质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究竟该从何处入手研读文本,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一、通读教材,总体了解本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一直以来,有些老师习惯于备课只盯着第二天要上的课文,而忽略了对本组教材乃至本册教材的解读,从而使整体教学目标大打折扣。

当前,我们发现有部分老师习惯于备课时直接去看明天上课的课文,而忽略对本组教材的研读,这样做就变成孤立地处理课文,而缺乏对单元整体目标的设计和把握,从而影响了整体与部分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我们在备每组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时,能做到先泛读整组教材(含导语、课文、语文园地、积累与运用),总体了解本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所要达成的要求、任务,然后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设好本组教学安排与相关要求或任务,并告知学生,使学生也清楚地知道学习的要求与任务,最后才着手围绕总体要求去备好每一课,这样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就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案例】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其主题是“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本组教材教学目标预设:(1)课时安排:??课时;(2)掌握??等重点字词;(3)激发学生学习童话的兴趣;(4)阅读不少于??篇的中外童话故事;(5)两点收获:①畅谈收获;②编写简短童话故事。

二、精读文本,了解课文内容和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宁肯花大量时间去抄写教案,却不肯花点时间去精读文本。其实,如果我们肯多花点时间去精读一下课文,依靠自己研读文本直接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而不是靠教学用书或有关教案间接去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养成这种习惯,我们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进一步提高备课实效,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正所谓“一举两得”。

【案例】第九册《可爱的草塘》,我们初读课文就可以知道: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具体描述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的变化,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文本,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

大家不要以为花点时间去研读文本,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会比抄写详尽教案还要耗时,更不要误以为这样做是为了在授课时把划分段落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和归纳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理性知识一一告知学生,而是在于提升自己,学会与文本对话,就好像一个导演,如果对剧本不熟悉的话,又怎能去指导演员呢?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总有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索来贯穿全文,在这个过程中又习惯上分若干部分来组织材料,围绕一个中心或主题来展开叙述。我们在备课时,就要养成通过研读文本紧紧地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主线与文章的结构特点等习惯,不能只停留在对文章肤浅的了解,也不能满足于眼前、手上的教案和教学用书,不然的话,我们的备课工作只能属于手工劳动而不是脑力劳动,我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不会得到进一步提高。长期下去,我们可能会越教越糊涂。

那应如何学会把握课文的结构特点呢?要做到一个字“研”。也许,大家私底下会说,每篇课文都一一去研读,划算吗?太耗时。其实大家有所不知,这里的“研”有深层、中层和浅层之分。如果每篇课文都做深层的研读,那是不切合实际的事,但每个学期对几篇感兴趣的课文进行深入的钻研、解读,却是可以做到的事。还有一点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如果我们形成了这种习惯和这种思维的话,日常备课会比过去花时间抄写具体教案还要省时、高效。同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所提高。

【案例】《可爱的草塘》明线:初到北大荒→看到美景→听介绍→上岸离去;暗线:呆腻→赞美→喜爱→眷恋。

四、熟读文本,体会文章的情感与价值观

如果我们备课时或课前能美美地细读一遍课文,既可以使自己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与价值观,又有助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产生共鸣,有效地把“三维目标”当中的“情感与价值观”渗透于诵读内化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个别教师对第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落实的效果不够好,或者孤立地采用说教形式来完成“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改变这种状况,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老师要熟读文本,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变化与价值观的不同。

五、品读课文,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交流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几十个小读者,却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学生缺少思想。

我们的学生缺少思想,感悟能力不强,折射出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事实上,有部分教师不善于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沟通、对话,学生更谈不上与文本对话,与文中某些观点、思想进行心灵碰撞。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那么,要改变过去那种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我认为关键在于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简单地说,就是你追求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你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积极主动地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案例】两个录像片段《地震中的父与子》《人类的语言1》。

六、依据文本,精心设计练习

一谈到设计练习,也许有些老师只考虑到字、词、句等方面的练习设计,而往往忽略了篇章、思维、说话等方面的练习设计,从而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阅读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希望大家在今后教学中能依据课文,从有利于学生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等方面出发,多角度精心设计练习,使我们的学生成为高分与高能的人才。

【案例】录像片段《去年的树》与《人类的语言2》中的练习设计。

以上六点建议及做法与诸位分享,希望大家能养成研读文本的良好习惯,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2003年10月

喜忧参半的课堂

“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

——第斯多惠(德国)

身为教研员,走进课堂听课调研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经历过一段深入学校听课调研的时光,每当走进乡镇小学的课堂总有一种喜忧参半之味。喜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一、拥有一支敬业爱岗、勤恳耕耘、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

“爱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教育工作的最大动力。”虽然我区城乡各镇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有差别,却没有影响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都乐在教坛耕耘,甚至还有些教师牺牲中午或晚上的休息时间,孜孜不倦地备课、批改作业。

二、语文教学改革、创新初露端倪

语文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属于文学的范畴,它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因此,语文教学更具有改革创新的空间。通过听课调研,我欣喜地发现部分年轻教师锐意改革创新,课讲得生动精彩,发挥得淋漓尽致,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一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要培养学生哪方面能力,教材的重点、难点在哪里,教师都比较明确。同时,教师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有条不紊。

四、能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到。课堂上,教师都注意摆脱“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的桎梏,把施教之功用在“激励”“启发”和“调控”上来,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恰当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掌握教学规律,并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地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和谈话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而且能做到有机统一、有的放矢。

六、重视母语教学、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著名作家郭沫若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的确,语感很重要,它是学生读写能力能否提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语感差,则阅读时不能准确敏锐地理解,写作时不能规范流畅地表达。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同时,我也发现了五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创新教育观念淡薄,因循守旧的教法仍占主流,主要表现在“重教轻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分析得多,学生感受得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训练”的教学方法较为明显。

(2)未能重视人文因素教学。如果说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根基,那么人格塑造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惜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如此的苍白而
无力。

(3)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较低。面对沉闷的课堂,有些教师一筹莫展;对于过度热闹的课堂却又束手无策,从而导致失控。

(4)只有教师不断的“问”,却无学生大胆的“质疑”。也许教师太呵护学生,太担心学生学不来,设计的问题常无思考价值,而且流于形式,学生无充裕的时间思考,学习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要知道,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5)语文教学研究层面狭窄,渠道少。时下大力提倡科技兴教,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素质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教研层面广而深;而我区农村小学教研活动仍在旧路上裹足徘徊,仅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机遇与困难同在。为加快我区教育改革步伐,促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五方面进行改革:

(1)更新观念,提高领导水平,致力于培养更多名校长及中层领导,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2)启动“名师”工程,培养一批钻研型、创新型、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

(3)真正落实教师聘任制,激励教师,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适当引进人才。

(4)加强教师业务学习,注重实效。

(5)建立健全教学挂点帮扶薄弱学校的长效机制。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今,各种教法纷至沓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原文在《珠海教育》(2000年第三期)发表,现略作修改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