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与教育相遇

  • 作者:刘艳坤 著
  • 出版社:江西高校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493-6324-7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 11 月第 1 版
  • 开本:16
  • 用纸:70克高白轻型
  • 页码:156
  • 购买地址:http://suo.im/1wJkI
内容简介

最初认识刘艳坤是在网上。十几年前,“非典”让不同地域的教师们在新教育的“在线论坛”相遇。有个叫“观棋不语”的网友,并没有昵称的姿态——哪里有不平,就会发出多声吼。

刚开始,还以为是一位男教师,那么勇猛,似乎闰土般像“猹”刺去。有时还穷追不舍。打听之后获知,是湛江的刘艳坤老师。听了介绍,方知是一位特别有思想、有写作潜质的教师。

好教师的潜质需要有人发现与挖掘。她遇到了“狠毒编辑”李玉龙。在他的“调教”下,一篇篇在《教师之友》中的好文章跃然纸上……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种好教育。好教师不仅仅是具有专业能力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具有专业尊严和工匠精神。刘老师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一位好教师的生命姿态。比如,她反复动员当地的领导教师,让我和李玉龙老师去她们那里送课。没有记错的话,那是2005年的11月份,我讲《晏子使楚》这一课,听课的教师们跟着学生在思辨中理解文章怎么写晏子赢得尊严的过程。课后李玉龙做了点评和专题报告。此次之行,在湛江产生巨大影响,三千多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人们记住了李玉龙,也非常感谢刘艳坤。

课前,曾在成都《教师之友》编辑部,李玉龙、范美忠就我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感慨颇多。回想起在湛江当晚我们几个在椰子树下漫步、谈文本解读、谈学生立场的情景;想起李玉龙每次见到我,都大声喊着“窦老师,哈哈!”那具有穿透力的声音,情不自禁地难过起来。

李老师去世了,在艳坤的文字里,你会读到饱含深情地怀念——这份情谊是对玉龙老师伯乐的知遇之恩之感念。一位如此重情义的老师,就是一位老师始终不忘良师益友帮助的善良本色。我想,李老师也该心安,因为有我们这些他当年的朋友,一直不停地探索,好在我和刘艳坤等教师们还站在课堂上。

近几年,我感到刘老师平和了许多,她也大胆尝试《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等另类教学探索,颇有见地。课堂是教师修炼的道场,刘老师常态课扎实认真对待,公开课抓住机会锻炼,反复修改教案、手写教学设计,同时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前辈,以持续热情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备好每一堂课。

我们常说,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我坚信,刘老师在努力用自己对教育的激情与梦想,点燃每一节课,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一位好教师就是把教学自觉地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是在关注每一名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尤其是北方长大的她,用纯正的普通话与南方的孩子交流,我想,她付出的智慧与汗水一定更多。

我觉得一位教师,应该学会为自己找到坐标,内在的反思和自省是收获成长的可贵品质。身为教育者,我们应再次呼唤教育的工匠精神。教育的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样,我想说:“先匠气十足,再神气十足;先低头奋斗,再抬头看天。”

在人生的转角处,转身遇见幸福。刘老师的一次实习代课,就是与教育最美好的一次相遇。面对一开始同事的不解与嘲笑、教学条件的简陋与落后,刘老师按捺住寂寞,潜下心来,不急不躁,修炼自我。她把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变动,当作是一次次修炼与超越。没有抱怨,心向阳光,脸上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就像一棵树不断地生长。这是一种教师应该有的生长姿态,一种不断生长的形态,更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命样态。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有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修炼的过程。”我愿把这句话送给刘艳坤老师。

窦桂梅

作者简介

刘艳坤,小学语文教师,现任职于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八小学(菉塘世基学校)。湛江市骨干教师、名教师,第一线全国教师高级研修班资深学员,《读写月报 新教育》特约编辑、访问编辑、核心作者。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教育论文多篇,多次外出授课讲座,主持省级课题《基于互联网的小学低年级童话阅读与个性表现行动研究》、国家级课题《湛江市第二十八小学“润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        

当前研究方向:新课程研发、对话式教学研究、儿童阅读推广。

目录

第一辑?与教育相遇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走在路上,邂逅教育

       走在路上,遇到梦想

       走在路上,绿荫渐浓

       走在路上,遇到自己

第二辑?与学生相伴

教育叙事

       一年级的爱情

       老师,您可以嫁给我吗

       如花心情

       成人的世界总有残缺

       谁的眼泪在飞

       用一颗心爱着一个世界

       孩子,你就是那个被赶走的春天

       侧侧轻寒剪剪风

       一幅美丽的画

       过圣诞节就是“汉奸”吗

       非如此不可吗

       让我为你唱起那首歌

       深爱太伤人,浅浅爱

       致小语论坛

       遗忘在昨日的光阴里

       聆听花开的声音?记录成长的历程

课堂教学

       《自己去吧》教学片段及反思

       《草虫的村落》课堂实录及评课

       教得充分学得主动

       《巨人的花园》文本解读及课堂简录

       好问题与好课堂

第三辑?与重要的人相随

不忍离别,不说再见

未曾忘却的怀念

母爱成诗

老师,是您温暖了我的儿时岁月

往事并不如烟

以毒攻毒

你我是一样的人

爱在高原,西部助学在行动

70年代出生的我们

?

试读章节

第一辑

与教育相遇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顾城

从小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喜欢静谧而又欢腾的校园;喜欢白衣飘飘把我唱给你听的学生时代;喜欢在开学第一课聆听孩子们的问好;喜欢学期末最后一课向孩子们致谢,接受孩子们的笑容和感激,沉醉其间,享受教育的快乐和体验春风化雨的收获。

?走在路上,邂逅教育?

梦想和现实隔着一纸院校通知书。那是一个黑色的夏天,高考失利,我连一所普通大学都没有考上,又不甘心读中专,也没有复读的热血。青春的迷茫笼罩着我,理想破灭,爱恨无处安放。正在情绪低落、内心纠结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部队小学学前班的老师休产假,部队安排我到学校代课。从此,我和教育结下不解之缘。即便教育之旅并不平坦,即便被虐千百遍,我仍然待它如初恋。

还记得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情景。校长把我带到一个破乎乎、黑漆漆的小房间——门上挂着块牌子“学前班”,然后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就是你的班。”

走进去,我看到一块坑坑洼洼的黑板,以及二十几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学生。他们的父母或是部队军官,或是农学院教师,或是疗养院工人,学生家庭背景都比较好。

时至今日,已经忘了如何开始我的第一课,但是我仍清楚地记得,当孩子们用清脆的嗓音喊“老师好”时带给我的喜悦。

这所学校是由部队牵头和附近几个单位搭台子组建的,为了解决本部子弟的入学问题。教师大多是部队家属,还有一部分是农校派来的支教老师,她们不从学校领工资。农校人事处负责代管教师的档案,但是不负责发工资。教师的工资一部分由市教委拨发,一部分由办学单位负责。由于办学体制的问题,学校的人事关系相当复杂,农校派来的教师,单独拿工资的教师,自然形成两大派,两大派里再分N多派。好的人造就好的环境,好的环境更能造就好的人。很不巧,即便学校位于山清水秀的湖光岩之畔,学校的工作氛围很是令人压抑,再加上我代课老师的身份,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永远忘不了那张令人憎恶的嘴脸。一位快退休的老教师,因为没评到高级职称心里憋着恶气,整天骂骂咧咧,对我更是含沙射影。有一次,一位教师向她请教一个问题,她扯着喉咙说:“我可不会,你去问学校最年轻、最漂亮的呀!”老师们嗤嗤发笑,我听得出那笑声的含义。而我低着头,含着眼泪继续制作教学卡片,因为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不善良的人,所以即使被气得声音发颤,也只是回道:“老师,请您自重……”她却发出一阵怪笑,恶语相向。

我很震惊,也很气愤,这是我有生以来受到的第一次羞辱,但是,年轻气盛的我竟然也忍了,因为我的家教、我的教养不允许我和这样的人争吵。到现在我都无法释怀这位老教师带给我的伤害。我不明白,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人?尽管我涉世不深,但是我也知道这个社会什么样的人都有,只要我自己心存善意,就问心无愧。如果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站立起来。

从那以后,我把不善良的人、不善良的声音自动过滤,安心工作。

学校并不重视学前班,这也可以理解,学前班没有教学任务,哄着孩子们不哭、蹦蹦跳跳就可以了。一晃,我连续教了两年学前班。两年里,我没有机会听公开课,包括本校的教学观摩课,因为学前班的老师只有我一个人,包班的我一天到头都没有空余时间。在学校,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信息的闭塞,再加上自己没有学习的意识,那两年我成了一个彻头彻底的孩子王,孩子们玩,我也玩。

最后激醒我的是学生。给小朋友写评语时,我参照自己读书时老师写的评语:“该生思想进步……但是成绩不理想。”初中部几个和我关系不错的学生说:“老师啊!评语不是这样写的。你看,全是缺点,还‘该生’,这些早就过时了。你看我们的评语早就从‘该生’到‘你’这样称呼了。你不觉得这样显着亲切吗?”我把他们的评语拿来认真拜读后,再把修改过的评语给他们看,得到“真不错,老师你很有文采”的表扬。这是我从教以来得到的第一次肯定,我很高兴。

第三年,由于人事调整,我有机会跟班教一年级了。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毕竟一年级和学前班是有区别的。虽然感到意外,但我并不忐忑。早在半年前,我就已经开始研读《教学大纲》,抄写教案,自制拼音识字卡片,自编识字儿歌、顺口溜。现在看来,当时的我还没走进教育的门,抄写教案只是对他人的简单复制,全无个人思想。

我的第一节公开课:

荣升到高年级后(当时一年级在我心目中是相当得高不可攀),我要参加集体备课。第一单元安排我发言,第一次在众多老师面前发言,我紧张得不行,老师们也大都不屑一顾,忙着手头上的事。当我说到拼音教学要加入游戏、儿歌时,有位老师轻蔑地说:“这不是学前班、幼儿园,不需要玩游戏。”年级组长却说:“非常好的建议。不管多大的孩子都需要游戏。我们总是那么干巴巴地教学生反复读、反复抄,太机械了。刘老师,你接着说。”这样的鼓励对我来说很珍贵,我感激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备完课,年级组长对我说:“刘老师,你能上节公开课吗?”听完心怦怦直跳,我能行吗?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再加上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学校连一台幻灯仪都没有,印试卷还是原始的刻板蜡纸滚轮油墨。我连夜赶写教案,制作头饰、录音带,把课堂练习题工工整整地抄在小黑板上。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第二天,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我拿着教案向年级组长请教,她很认真地帮我修改,每个教学环节都斟酌再三。也许她知道,这次的公开课对我非常重要。

第一节公开课《小蝌蚪找妈妈》终于上完了,我把老师们的评课意见认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保存至今。

“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板书工整。”现在看来,这个评价很简单,但当时我还是很虔诚地记录下来了。

“能通过肢体语言使学生熟记拼音,老师自编的顺口溜学生还可以仿照进行二度创作。这是一节很成功的低年级拼音课。”这是一位很有追求的前辈给出的评价。

“刘老师的简笔画真形象,就那么两三笔就把小鸡小鸭画得栩栩如生,真不愧是教过学前班的老师。”能听出来,这是由衷的肯定。

现在回忆,那次公开课一定是有缺陷的,但是,能从短短四十分钟的课堂,寻到行程中的第一缕绿荫,于我是莫大的鼓励。

?走在路上,遇到梦想?

我开始爱上教育,因为它带给我自信和尊严,这是我对教育最肤浅的
认识。

后来因为体制问题,学校要被撤销,老师也要分流。那段时间人人自危,我倒没有太多慌张,因为通过考试我已经转为正式教师,不再是编外人士。何去何从听从组织分配,庸人自扰也无济于事。

最终我被分到离市区不太远的一所农村学校——湛江市霞山区陈铁村黎明小学。就这样,我离开了工作生活八年的山村小学。其实在我的脑子里从来没有名校大校的概念,包括现在,我从来不认可这样世故的把学校划分为三六九等的观念和行为。学校是育人之所,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地,人,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所农村学校工作两年,我最大的收获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彼此温暖。湛江的农村人并不讲粤语,而是讲雷州话。我讲粤语还马马虎虎,雷州话对我而言简直就是一门外语。工作、生活有诸多不便,但我却很快乐。也许是学校小,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即使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很想念单纯的孩子们和善良淳朴的同事们。

一开始很多学生家长不能接受我,纷纷找校长反映我不会讲雷州话,没资格教他们的孩子,强烈要求换老师。宽厚的校长说:“你们这些家长真是不知福,有一位讲普通话的老师来这里教学,是我们学校建校以来没有过的。雷州话了不起啊?不会讲雷州话怎么了,难道你的孩子一辈子就呆在农村吗?和你们一样,一辈子只会讲雷州话,进城普通话不会说、粤语不会说吗?”

这些都是很久以后同事讲给我听的,他们担心我不适应环境,主动帮我处理班级的很多事情,还耐心地教我讲雷州话。得益于他们的热心帮助,没多久,我就可以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操着不纯正的雷州话和家长拉家常。

由于校长的偏爱、同事们的支持,2001年,我代表小镇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说课比赛。那时电脑还不算普及,课件对农村的教师来说更是高科技。我这种“菜鸟”,竟然能拿着一本电脑初级入门的书,自己做了一个课件,获得了二等奖。

后来我得过很多大奖,也站在全国性的讲台获得过褒奖和荣誉,但我从来不敢小看那时的这个二等奖,大多数奖状有意无意不知扔到何处,而这个小小的二等奖,我却珍藏至今。

走在路上,行程中的绿茵越来越茂盛,我心生欢喜。

第二年,我又参加赛课,执教《美丽的公鸡》,获得一等奖。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在做述职报告,或者是自吹自擂的年终总结。其中自喜的成分,也的确存在。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所谓一等奖的课堂,其实是在剽窃别人的思想,复制别人的技术,我只不过稍加演绎而已。而真正的课堂应该有“我”存在,而不是重复别人的精彩。

?走在路上,绿荫渐浓?

2002年,调回市区学校——湛江市霞山区第十一小学。我很幸运,赶上当地新课程改革,如果不对教育走心,一线普通教师根本不会去琢磨什么是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无非是要求做什么就应付完成任务了事。而我却满怀热情投入进去,抱头啃读难懂的“大部头”教育理论书籍,认认真真研究语文教学。

我所任教的一年级是实验班,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按期出黑板报,我班的黑板上却错落有致地挂着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都是我精心为学生设计的,黑板两边用卡纸剪出粗犷大气的美术体大字:“聆听花开的声音,记录成长的历程。”做这件事,我最本真的目的就是,免去例行出黑板报这个徒劳无获的繁琐事情,让教育回归教育,少点花架子。但我也是凡夫俗子,也顶不住行政强制干预,在每次黑板报被打零分的压力下,无奈我只好把学生成长记录袋从黑板上撤下来,挂在一切能挂的地方,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后来我把详细的操作和理念撰写成教育论文发表在人教社期刊。那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而且是发在最权威的核心期刊——《试教通讯》,我把印着铅字的名字从N个角度端详N多遍,恨不得宣告天下——我也发表文章了!接连在这本期刊发表过一些课堂案例,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教育类的文章需要教育含金量。

此外,我应该算是比较早接触互联网的,智商不高,没有沉迷游戏,喜欢去榕树下看原创文学作品,到各个教育网站的BBS与人“争锋”——其实就是拍砖。拍砖的结果是很多“敌人”变成了朋友,人教论坛的刘芬还邀请我做论坛版主,在网上和各地老师进行交流……

一、我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我很重视思想性,解读文本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但是,我不会再任性地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常识课、爱国课等,因为把所有都端上来,就像一锅大杂烩,总是在课堂上“贩卖”一些来路不明的思想,无疑是危险的。我会把和课文相关的各类资料优化,哪些适合小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这些才是我备课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之前,我认真阅读文本,翻看大量历史资料。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味以“民族大义”取代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所以,让学生不加辨别地认同此文的“思想内容”,无异于制造新一代的小“愤青”。

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思想资源介入,对于怎样认识中国落后的原因,可以阅读近几年相关近代史的著作,像袁伟时的《帝国落日》、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唐德刚的《袁氏当国》等,对厘清这一问题很有帮助。当然,要让小学生对“国民性”之类的问题有深刻认识是有点难度的,但我觉得不能放弃这样的努力,即便不成功,埋下点种子也是好的。

有了这些前期的案头工作,我在课堂上就很从容,沉静自如。我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组——“中华不振”,以此为切入点,请学生边读书边体会:“你是从哪里读出中华不振的?”边学习边跟进一些历史资料,使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更直观地认识。

备课时,看到教师用书上的一句话:“如果学生讨论‘为什么而读书’时,明显偏离了对课文的理解,明显与课文思想内容不符,老师应该适时地加以正确引导。”我不禁掩卷长叹,我们的“正确引导”还少吗?结果呢?还不是跟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

所以,课堂讨论中,有学生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为了更好地生活,我没有为了统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而做出任何“正确引导”或暗示。喊一些假、大、空的政治口号是对学生们的不负责任,我不会那么做。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活好小我,才能有机会更好地为大我效劳。”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我都加以肯定。

对这类明显带有意识形态的文章,作为教师如果不以人类普世的价值观进行反驳,无异于放弃常识而臣服于体制。也许这样的课堂不热闹、不好看,但是我也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热闹课堂而随波逐流。

早已摒弃抄写样板教案的做法,我潜心研读文本,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己设计课堂。我觉得设计课堂就是设计人生,课堂上每一个环节就像行者的脚步,预设和生成是行走时的音符。

永远忘不了“一年级的爱情”带给我的成就感,永远忘不了“一节口语课——汉奸”带给我的震撼……如此之多未曾预约的精彩,这才是我的课堂。这时的我才明白,真正的好课堂不能复制,只有融入自我,才可能靠近真正的课堂。

在这所学校工作已近十五年,我执教过各种级别的赛课,荣获过各种奖项,担任教导主任十几年从未离开过教学第一线。课堂,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地方,是遇到最好的自己的地方。

二、我的作文教学

当然,我也看重学生的分数,也会教给学生们应付考试的诀窍,会让学生收集好词佳句为写作做储备。这样做,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文面的“分数”是有效的。但长远来看,偏离读与写的本质,用取巧的方法,容易养成学生“寻章摘句”和东拼西凑的思维惰性,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种伤害,对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没有好处。

如何在教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不偏废培养学生个性表达的能力呢?如何进行有效的作文指导呢?

我的朋友陈劲对作文有这样的见解:“其实写作,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表达欲望的一种宣泄而已。”古人有崇尚“述而不作”者,其本意应为不想被形成文字固定下来而束缚了自由而不断变化的思想。像《论语》,以及后世很多的禅宗大师语录,都是由旁人收录思想者的瞬间闪亮才流传下来的。

而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为了表达,还是应对考试,作为语文老师还是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我的作文三部曲为:鼓励学生去说、鼓励学生去写、鼓励学生去创作。

1. 鼓励学生去说

保护初心,体验写作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钱理群先生曾经提出“儿童趣味写作,少年率性写作,公民自由写作”的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初小阶段的写作教育必须强调两个原则:一是写作先于阅读,口头写作先于书面写作,即先说再写,在说的基础上写,有的教师主张把学生的最初写作称为“写话”,这是有道理的。因此,这一阶段的写作要尽量保留儿童口语中的“小儿的语言”(周作人语),而千万不要用成人的语言来规范儿童的写作;二是群体性,要把教学群体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让写作教育在同学之间的七嘴八舌中进行,在集体的活动中进行。

下面我从自己的课堂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有品、有料的对话交流,为学生写作文奠定基础。

《去年的树》故事很简单,没有复杂的情节,全文没有景物的描写,找不到一句华丽的语言,作者在文中设下了非常多的情感空白,我问学生:“《去年的树》这篇童话故事,大家都读完了,那么请问,在你心中这是一个和什么有关的故事?”

同学们认真思考良久。

(1)有关环保。

一名同学说:“老师,我读出了和环境有关。人们砍伐大树,就是破坏。”也许,这样的声音并无创意,但我尊重它。

(2)有关友情。

一名女同学说:“我觉得这是和友情有关的童话故事。你看,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小鸟天天给大树唱歌,大树天天听小鸟唱歌!”

(3)有关诚信。

一名同学说:“小鸟是一个重感情、讲诚信的小鸟,不辞辛苦的它知道灯火是大树变的,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谣。读到这里我想流泪。”

(4)有关死亡。

又有一名同学说:“老师,我读出了恐惧,我害怕死亡。”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刚刚去世,也许是这种独特的体验使她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我走到她身边,摸摸她的头,说:“不怕,如果你愿意,你接着说,也许说完了,你就不怕了,或者心里会舒服一些。”

教后思:这就是我的语文课堂,我把在课堂与学生对话整理出来,撰写了一篇文章《让我为你唱起那首歌》,刊发在《读写月报新教育》杂志上。这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质阅读课,没有提炼中心思想,没有一唱三叹弯弯绕绕的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没有公开课必秀的花架子。但是,这样的课堂对话不正是开启学生的脑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
力吗?

让学生敢说、会说,有时还会七嘴八舌跑题地说,只要开口说,就是写作文的第一步。大部分儿童是从趣味写作开始的,但是往往又会被成人的盲目指导给扼杀。保护孩子的写作初心,让孩子体验到写作的乐趣,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保守孩子的个性,永远不要小看儿童的创造力。

苏格拉底说过:“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所谓精神助产术就是他独创的一种讨论方式。

而我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推动课堂,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要表现出平等性,要实现这种平等性,合作前、合作中、合作后都应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责任感,一个主体不能被另一个主体淹没,每个对话者的思想都要展现,并且互相碰撞,这要求我们在组织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时,不能忽略个体的自主阅读。“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每一个不同见解都没有对错之分,正是因为这才使平等对话、平等合作成为可能。

2. 鼓励学生去写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内容是关于童年生活的,单元练习则是让学生们描写自己的趣味经历。现在学生们正处于童年阶段,如何让学生追溯描写童年故事?

以《牧童》为例谈谈,如何让语文只考10分的学生产生写作文的兴致。

《牧童》一课中,常规教学是读懂字、词、句,再串联起来理解。而我会在其后特别加上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说这句话的意思。然而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背诵、照搬教参解释习以为常,即使要求以自己的语言来复述,也会倾向于照本宣科或沉默不言。对此,我采用了鼓励的政策,鼓励学生开口说话。首先我将自己的教师角色淡化,变身为当下流行的相声演员“小岳岳”,以此吸引和鼓励学生。

我不讲诗,先讲故事:“老师小时候啊,家里特别穷,那时候我会去放牛、放羊,还有鸭子。”

学生们觉得很新奇,纷纷感叹老师幼年的经历着实丰富。

“那时候,甚至教师连买雨衣的钱都没有。但是我的爷爷会用稻草给我编出一个大袍子,特别帅气,很拉风的感觉。”

“哎,这不就是蓑衣吗,老师?”一个从来不会开腔的学生说。

“是啊,这就是蓑衣。当时老师披着大蓑衣,走在绿草如茵的草
地上……”

“那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吗?”学生被吸引了注意力,继续说道。

“是的。那个时候的确是风景秀丽,可是现在都被高楼盖住了,被毁掉了。那个时候放牛的我,会觉得无聊没有意思,我就会去抓抓蚂蚱、唱唱歌啊,还会和远远的小伙伴用柳条做成的柳笛相互交流,那个声音很悠扬,很
好听……”

“这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吧!”那名学生继续说,我朝他竖起了大拇指,从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到他很满足、很高兴。

我继续说道:“回到家以后,真是‘饿死宝宝了’,一口气吃了八个肉包子,涨得躺在房前,养膘。”同学们哄堂大笑,一起喊出:“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的童年这么有趣啊。

我回答他们:“你们的童年也很有趣啊,你们都那么开心快乐。”

“哪里有趣啦,老师!每天上学、写作业,回家也是这样,哪里有时间看月亮!”A学生说。

“我觉得挺有趣的啊,我和你一样也上学、写作业,但我有我的乐趣,那就是变身大神,高手!”B学生反驳。

整个班里又爆发出一阵笑声。

B同学聪明,但时常溜号、厌学,以致常考个位数,名列倒数。他接着说:“在学校里我该学学、该吃吃,但是我回到家里就成了‘大侠’,连续好几天都上了排行榜呢!”

“什么排行榜呢?是罗斯福财富排行榜吗?”我故作惊讶地问他。

“才不是呢!是打飞机的微信排行榜!老师你才不懂呢,打飞机是很有技巧的呢!”

“那你来说说需要什么技巧吧!”

“首先需要眼力,其次要手指灵活度,最后,最重要的还是脑子,像我这样!”全班都发出善意的笑声,这时候课堂就活跃起来了,但是需要老师控制。

“那你学习的时候为什么没总结这些技巧呢?”

“上课学习多无聊啊!我觉得我上了排行榜比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厉害
多了!”

“那你可以把怎么样上头条的经验写出来,做成一个攻略和大家分享啊。”我鼓励他。

听到这里他惊讶地跳起来:“您不要整我啊老师,我不会写,我一写字就是没脑子了,手也疼,眼睛也疼,哪里都疼。”

“无文字、无真相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学习。”我特意激将他。

“我好多字不会写,你们还要求写好词好句。”B学生开始搪塞。

“字不会写用拼音吧。”

“拼音也不会啊。”

“拼音也不会就画画吧。”

“画画啊,这个可以有。”

“我们不要求好词好句、写长篇大论,只要你动笔,能写多少写多少。”我鼓励他。

“这样也可以的吗?我以前这样写,经常会被打零分。”

我安慰他说:“不会的。”由此,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如果没有那些限制,更有抒发的愿望了。

但是B学生又说,好多字不会写,比如“悲催”的“催”……其实,聊到这里我真的感觉很无奈,很多同学基本功不好,意愿又不高。

“其实你画画,写上一句两句话,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有个作家叫几米,他的风格就是一句话配上一幅图,这样的抒发也是很好的。”听到这里,B学生就掏出作业本,开始行动了。在本子上画出了自己的头像,写了几个句子,虽然句子不通顺,也有错字,但已经足够令人欣慰。

教后思:我们知道,拥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孩子是有一定能力可以写好文章的。但是,现在流行的课堂作文的要求是:立意要拔高,字数有要求,还要结合一定的回忆、想象、感情抒发。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在我来看,往事就如同碎片,需要生活的沉淀才会在某个瞬间因某些场景和感悟打捞起来。

依我看,只要学生敢写,愿意写,就已经很好了。从教学角度来看,课堂设计上得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指导学生写作文,不能一味要求和拔高作文水平。B学生从一句一段开始,到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3. 鼓励学生去创作

为了鼓励、激发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爱好。我带领大家制作学生刊物《童心飞扬》,由手把手教到学生自办,学生从作品发表中也获得精神奖励、获得乐趣和自信心。办刊的过程,也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稿件都是由班级学生自己投递到投稿箱或是作文习作的荐稿。每一期的班刊,核心全部由学生选题,都会由教师、家长、学生进行打分评比,再进行反馈、讨论。学生们都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作文水平,也改正了抄袭或仿写的毛病。在指导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但也会有小插曲。

有位学生抄袭了一篇旧作文指导书的文章发表在班刊上,这种问题,我身为老师不能强烈指责,这样会伤害了学生,只能选择和他谈话解决。

“你的文章是抄袭的,你说说可以吗?”

“这篇文章我觉得是彻彻底底我心里想的啊,我也不是不会写,写出来搞不好更好呢。”

孩子还是天真的,没有认识到抄袭的严重性,于是我鼓励他自己写一篇。初稿不尽如人意,而这位学生也受到了班刊主编的排挤。尽管如此,仍有让我欣慰的事,这位学生在写作上出现的问题,得到了同班同学的帮助,同伴们不厌其烦,和他一起修改了数十次,然后又在他自己独立修改下,最后成稿,刊登在若干期后的班刊上。

如今,这位学生已经就读大学的新闻系,也有不错的实习经历。而他的同班同学们,如今都是大学生,更加敢于表达、写作,逐渐到了“公民写作”的阶段。

教后思:王栋生老师说过:“作文教学的最大失误,是没有把写作者当人,没有把写作当作是人的生命活动。”从小,学生就被教育,说要注意“审题”,要揣摩出题者的意图,为了安全保险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独立的思想,其实我觉得这不仅是作文的问题,更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受这种“迎合”教育影响的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独立人格,没有怀疑精神,与教育的真正目的背道而驰。害怕写作文,几乎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切身感受,对“有意义”的一再强调,使得学生们不得不编造空话、大话、假话,患上“失
语症”。

如何让学生们回归趣味写作、率性写作的本性,将写作变为一种愉快的需要,并最终形成独立思考、展现自我的思维方式,即培养“公民写作”的意识,又有表达的乐趣?应该是为人师者要考虑的问题。

我不会选择与应试教育对抗,也不会不看重考试分数,考虑到现实和学生的处境,我要能够在夹缝中求生存。应试作文的分数提高的确是有技巧,方法很多不啰嗦复述。但是我坚决地认为,从长期写作能力的培养来看,技巧的培训不仅无益,更可能有害。

我非常欣赏朋友钟鸣老师的想象力课堂,2015年11月份我走进了成都“问对学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思考。她的课堂没有传统的教学套路,而是自成一体,启发学生去想、去说、去玩……这样的课程开发如果能引入学校,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精彩书评


《清华附小办学行动纲领》中有这样一句话: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修炼的过程。我愿把这句话送给艳坤。

——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教育专家)


此书记录了一个教育行者的思想轨迹,值得一读。

——闫学(杭州市新华实验小学校长、教育专家、专栏作家)



刘老师的文章多为个人教学实践,一事一文,情透纸背,凝结教育智慧和人性之美,更是对教育教学和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

——赵志祥(全国名师、教育专家)



与艳坤相识于十多年的前一次网上论战。她不仅有飒爽英姿,更有绵绵柔情,对人对事,对教育教学都是如此。十多年的文字便是明证。

——朱煜(全国名师、教育专家)



刘艳坤,才赋惊人,任情任性,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她早该出书,不止教育,还有小说,我相信她终将夺目,我愿做她忠实的读者。

——史金霞(独立教师、专栏作家)



刘艳坤老师的课涉及的问题都很大,如爱情,如尊严,如生命……而她切入的方法都很巧。她将情怀与技巧完美结合,其教学设计和流程堪称完美。

——夏昆(四川省新都市一中教师专栏作家)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