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杏坛絮语:兰州市侯一农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教学成果集

  • 作者:侯一农 主编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681-3142-1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5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
  • 页码:248
  • 购买地址:http://suo.im/1yIS8e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侯一农,甘肃省天水市人,汉族,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兰州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现为兰州二中党总支书记,先后在多所学校任教任职。研究方向为教师培训、家校培训、作文研究。兰州市教学新秀,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全国语文教改新星,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中语会理事,甘肃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兰州市中语会秘书长,兰州市首批“金城名师”。有十几篇论文在国家或省级刊物上发表,有多部关于作文训练方面的专著及教材出版,参与两项国家标准的制定。


目录

第一辑?专家团队论文

西部百戏刍议/王金寿

30年来语文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经验及趋势/张永祥

皈依与突围/李冬梅

第二辑?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必要性/侯一农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探/黑庆茂

语文开放课堂的探索/林建军

中学生读书方式的正确选择与阅读效果的有效提高/段晓琴

将“仿写”由“句段”进行到“篇”/王沛

中国与日本体育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赵宇宁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俞振宁

语文,让我们温暖/吴宇坤

“读·悟·写”一体化教学尝试/王沛

在校本课程中倡导“乡土美”的教学尝试/安书波

农村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技巧研究/张小丽

浅谈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林建军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情境设置的激趣效能/王刚

参加“真语文”活动的真感受/张翅飞

铁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李玉红

第三辑?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培养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实践与探究”结题报告/侯一农、郑显祖、林建军、段晓琴

“作文批语中的情感教育与作文水平有效提高的研究”研究报告/段晓琴

第四辑?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

尖酸刻薄非本愿,挚诚坦率乃真性/侯一农、彭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郑显祖

《望海潮》教学设计/裴春燕

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建议/段晓琴

《谈生命》教学设计/谈放

矫正学生作文“无自我观察”一例/王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梁彩玉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马媛

“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即时训练摘录/张小丽

第五辑?试题研究

2016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点评/王沛

2015年高三诊断语文试卷分析及备考建议/林建军

2015年兰州市中考语文临场注意事项和答题技巧提示/王沛

第六辑?教育教学管理

承前启后,加快兰州教育“走出去”新格局/侯一农

课堂管理艺术与技巧浅说/李玉红

中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林建军

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意义/田浩

第七辑?文学创作

回忆歌唱牛肉面的岁月/王沛

如夜千年/郑显祖

厦门印象/王沛

荷香漫步水云间/吴宇坤

风雨七十年/林建军

生命,一半残酷一半美丽/杨兴丽

那遥远的蓝月亮(节选)/田浩

风中相逢枫叶秋(歌词)/赵宇宁

祁连情思/李玉红

大器无锋/田浩

附?录

关于首届金城名师组建第二期名师工作室的通知

兰州市首届金城名师第二期名师工作室及成员名单  

试读章节

第 一 辑  专家团队论文

西部百戏刍议

——以甘肃省民间表演艺术为例

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

甘肃省中语会理事长?王金寿

 

百戏,即“百戏杂陈”,是盛行于汉代的杂技、歌舞、魔术幻术等伎艺表演的总称。“百戏”之“戏”意义宽泛,凡在当时能引起人们审美愉悦的动态技艺表演大都包括于此。如“乌获扛鼎”“都卢寻幢”“冲狭燕濯”“飞丸跳剑”“总会仙唱”“戏豹舞罴”“巨兽百寻”之“曼延”“东海黄公”之类有故事情节的演出,以及“鱼龙曼延”“自缚自解”“吞刀吐火”“著假面者”之“象人之戏”,还有“俳优与谐戏”木偶“傀儡戏”“乐舞百戏”等等,可谓琳琅满目、多彩多姿。

百戏表演的详细情况今天已无法知晓,只能通过古代文献记载来揣测其梗概了。有趣味的是,在西部民间,自古以来一直有着浓郁的伎艺表演与欣赏的艺术氛围。其表演形式、内容等方面尽管有了时代的、民族的变化,但是,从中仍然能依稀找寻到百戏伎艺的影子。它们是古代百戏在西部之遗存,即西部百戏。所谓西部百戏,就是西部地区的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

一、西部百戏概念提出的理由与根据

在一般观念中,西部乃戈壁大漠、杀伐征战、愚昧荒蛮民族杂居之地。剽悍的民风、粗犷直率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生态,似乎与百戏伎乐无涉。但是,如果考察古代文学作品,就会发现,历代有关西部民间祭祀乐舞、军中宴乐等伎艺表演的记载生动而丰富。若从戏剧方面来论,这些伎艺表演,除“西部百戏”,再找不出其他的名称来涵盖其整体。现主要列举唐诗中典型例子论述如下:

(1)《汉书·武帝纪》记载,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在敦煌得到天马,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于大汉,于是进行郊祀,感谢天地神灵,作“天马之歌”,即《郊祀歌·天马歌辞》。从汉天子进行郊祀活动时的歌舞表演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早期西部百戏的影子。

(2)王维《凉州郊外游望》: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显然,这是陇上边民祭祀田神的歌戏表演仪式。凉州社里,广场上尘土飞扬,女巫们在热烈的箫鼓节奏伴和声中,婆娑起舞。这是典型的百戏表演形态。

(3)王维《凉州赛神》:

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赛神”,古代风俗,在神诞日排列仪仗,鸣金鼓,设杂戏表演等来迎神出庙,在街巷漫游,谓之赛神。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凉州城尚能进行赛神“百戏”,可以想见若在和平年代西部百戏表演活动将是何等热烈了。

(4)唐诗中有关凉州等西部地区胡腾舞、胡旋舞、狮子舞、丸剑舞等表演情况的记载生动丰富。如:

李端《胡腾儿》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舞是由西域传入的男子独舞,以跳跃、腾踏动作为主要特征,活跃在西部民间。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河西、陇右诸州陷于吐蕃,长期不能收复。沦陷地的少数民族艺人流落内地,以表演胡腾舞为生,胡腾舞遂流行于中原内地。

胡旋舞产自西域,属于独舞。因乐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白居易《胡旋女》诗对胡旋舞来历、特征有这样的描述:“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两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元稹的《西凉伎》诗在真实记载了盛唐时期凉州地区富庶繁华的同时,给我们留下了西部百戏的盛况: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枳稠。

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

…………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踯霜雪浮。

狮子摇光毛彩竖,胡腾醉舞筋骨柔。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

仅边塞将军的一次宴会上就有丸剑舞、狮子舞、胡腾舞等如此品类繁多的伎乐表演,以至于让人眼花缭乱。由此可见,所谓“西凉伎”,其实就是西部典型的“百戏杂陈”。

白居易的《西凉伎》里又记载了假面胡人的傩戏表演,以及狮子舞中“狮子”的制作情况,更见西部百戏之丰富: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

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

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

…………

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成戏。

凉州为吐蕃所陷,十几年未能收复,而统治者们歌舞升平,毫无斗志。诗人借内地西凉伎表演的描写“刺封疆之臣”,但却为我们保留下西部百戏表演的珍贵资料。“狮子”头用木刻制,麻丝做毛,眼睛“金度”,牙齿“银帖”,极尽其奢华。狮子舞表演时,“假面胡人”以武术技艺表演相配合,“鼓舞跳梁”,奋迅腾挪,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由于逗耍“狮子”的武者戴“假面”傩,可见又有傩戏性质,具有驱邪禳灾,平安吉祥的作用。

无需再多例举,上述西部各族人民生活中的祭祀田神乐舞、赛神百戏、胡腾舞、狮子舞、丸剑舞、“假面胡人”的傩戏等伎乐表演,与中原大都市、宫廷里的百戏相比较,不仅表现形式、审美效果相同,属于百戏类,而且更凸显出西部浓郁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征。它们只能是西部的,它们就是西部百戏,此其一。

其二,作为汉代百戏代表的角抵戏,王国维先生据《史记·大宛传》考证认为其始兴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安息黎轩人的“善眩”伎艺。“眩”就是流行在当时安息地区的一种幻术。“安息以黎轩善眩人献于汉;……是时上方巡狩海上,乃悉从外国客,大觳抵,出奇戏诸怪物,多聚观者,行赏赐,酒池肉林,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觳抵奇戏岁增变,甚盛益兴,自此始。”“觳抵奇戏”,即后世角抵戏。可见,百戏之祖的角抵戏是发源于西域安息地区,后来才传入汉地,在中原盛行,而西域地区一直存留着角抵戏表演的传统与习惯。西部即百戏的导源地。

其三,今天西部各民族的祭祀歌舞、节庆社火、民族武术体育竞技表演、高亢清厉的秦腔艺术等,自古而然,薪火相传,历代不绝,是这里各民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唯一的集体情感表达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西部百戏典型的文化遗存,不仅品类丰富,而且保存完整。

其四,“东方佛都”——莫高窟壁画中记载的飞天伎乐以及大量的佛教故事中丰富的歌舞表演,证明这里曾经确实存在着丰富的歌舞伎乐表演,有着浓郁的表演与欣赏的艺术氛围。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民间百姓生活中如此丰富、浓烈的表演伎艺,究其渊源,虽然各有其不同文化内涵、时代特征,但是就其伎艺表演与审美功能而言,也只有“西部百戏”一词来概括了。换言之,它们其实就是西部百戏的时代遗存。

由之,挖掘整理西部百戏,进行系统理论研究,建立西部百戏的学术地位,在当下就显得急迫而必要。另外,百戏产生并盛行在秦汉时期,而西部又是秦皇汉武的“出发地”,于是,西部百戏就应该具有中国百戏之“祖”的性质,西部百戏之研究就具有了百戏艺术原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故此,本文以今天甘肃民间丰富的伎艺表演的遗存为对象,来考察、寻绎西部百戏遥远的身姿,认识其文化形态与价值。这不仅是今天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时代需求,也是正确认识西部地区古代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发展变迁、审美取向、文化体认的需要,同时对中国古代戏曲史的丰富与发展也不无意义。

二、西部百戏的种类

祭祀田神乐舞、赛神百戏、胡腾舞、胡旋舞、狮子舞、丸剑舞、“假面胡人”的傩戏等肯定不是唐代西部乐舞的全部,亦远非西部百戏的全部。要全面了解、认识古代西部百戏的整体状况及发展变化,就只能依靠对今天西部民间伎艺表演的考察了。

甘肃省政府重视对民间文艺的挖掘、整理、抢救,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将诸如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永靖傩戏、西河乞巧文化、凉州贤孝、河州花儿等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地文化部门也整理出版相关文献,并利用现代媒体进行宣传,给世人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西部民间文化,也为西部百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由于西部民间文艺太丰富,很难有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试将其归纳为四个大类,介绍如下:

(一)民间祭祀乐舞表演

1.“社火”表演

社火,又称“耍社火”“耍故事”,是流传在西部民间春节期间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它是以地摊式表演为特征的广场表演艺术。“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农耕文化中,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火于原始人类来说,好像是上天赐予他们不得不畏惧、不崇拜的“灵物”。自从发明了保存火种的技术后,人类社会就彻底与动物世界脱离而得到发展。于是,自然形成了古老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火”的完整仪式与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认识能力的提高,崇拜社神的歌舞祭祀,则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祭祀火神的仪礼,则意在驱邪避难,祈求日子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后来这种仪式中娱人的成分逐渐增加,遂演化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成为一种民间风俗。社火具有祭祀、祝福之意。如,甘肃民间社火演出前的装扮化妆,演出结束后的卸妆,服装、道具的保存等一般都在村落的土地庙中进行。如果在其他场合进行,就有亵渎神灵之嫌,会带来灾祸。显然,这是社火作为祭祀活动的神圣性质使然。

每年从除夕夜开始,农村各庄头就响起锣鼓声,把整村人的心激荡得热乎起来,宣告春节社火的开始。社火的派系不一,一个地方一个样,称谓也千差万别,如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跑社火、丑社火,等等,其种类最丰富,也最能体现“百戏杂陈”的特色。现列举其典型类型,介绍如下:

(1)地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节目内容或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寓意祥和喜庆的传统内容,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地故事的演出,一般是丑角开路,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有的地方,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触景生情,即席发挥,见谁夸谁,趣味无穷。这类演员大多都是文盲,但记忆惊人、思路敏捷、妙语连珠、绘声绘色,能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常见的还有活泼、幽默的“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一对固定角色的逗趣表演。丑角开路是整个大型社火集体表演中的导引,类似戏曲中丑行的插科打诨,调解气氛,增加其喜剧成分。

(2)马社火,又称马故事,即由演员装扮秦腔折子戏里的角色骑在马、骡身上走村串巷来表演故事情节,属于造型艺术。演员一人一马,根据剧情需要做出角色人物的个性化动作造型,不得轻易变动。按照角色身份依次排队,顺序不能颠倒。如果经济实力雄厚,骡马多,就扮演几出戏,进行大型综合展演。戏的组合很有讲究,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走在最前面的“故事”最重要,一般是福禄寿喜四大神仙,接着《桃园结义》《华亭相会》《白蛇传》等,最后一般是含有祝福意义的《大登殿》《状元媒》等。马故事讲究的是人物脸谱化妆艺术与服装展示,观众从表演者的脸谱和典型道具、服装上便可分辨出剧情。除此,马故事还比赛骡马的健壮与数量,展示的是该村落的经济实力。因为骡马多且健壮,证明了该村耕种农业的实力,以此取悦于邻村邻社,希冀他们放心将女儿嫁来,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3)高台社火,又称高芯社火、耍芯子、耍高杆、耍厅子等,是一种制作技巧精度要求高、难度大的“故事”造型艺术。取寓意吉祥喜庆的一段神话、历史故事,或者取一折秦腔戏的故事,由五六岁长相俊俏的孩童装扮,融杂技造型的难、巧、玄妙、惊险于一体,通过人物、道具巧妙地将故事人物进行造型,固定组合。造型的“巧妙”“惊险”、装饰的华丽是成功的关键。

造型完成后,因承载运输“造型”的工具不同就有背社火、抬社火和车社火之区别。古代农村没有车辆,一般是通过人背、抬来表演,演出费力费时间,且危险性很大,后来发展在车上。一般用铁棍焊接成五六米高的骨架,下端固定在车上,上端妆饰成五彩缤纷的树枝或花朵,按戏剧情节要求,将做出的亮相姿态的戏剧人物固定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叶面。或者先用木椽子在车上搭成亭台、楼阁架子,然后用花布、花束、明镜、丝穗等精心装饰,视社火内容,有的分前厅后厅,有的不分。一车可表演一出戏中某一场景,也可表演几出戏里的几个场景。

(4)纸马舞:用竹子分别扎成马(驴)的头胸和臀尾部灯架,裱糊彩绘成骏马灯样,一般八至十匹,各系在骑马(驴)人的前腹后腰,骑马人披衣围裙。表演时,马队进退穿插,左右环绕,做出各种舞蹈造型。鞭梢声、口哨声、雀铃声和锣鼓点融为一体,使舞蹈的刚健豪放达到高潮。纸马舞是西部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对马崇拜祭祀礼仪的遗存。

(5)腊花舞:由四至八个巧妆打扮的小姑娘演出,每人左手托着点燃蜡烛的纸糊腊花盆,右手提着丝绸彩帕,踏着十字舞步,随着伴唱人所唱的民歌小调和伴奏节拍,翩翩起舞。它是西部人民祈盼春天,迎接春神的祭祀舞蹈。

(6)旱船舞:俗称跑旱船、耍船。有单船、双船之分,单船表演时,船姑娘“坐”在船舱内,艄公和船姑娘对舞。双船则是船姑娘“坐”在船舱内,艄公“坐”在船的前板上和船姑娘同舞。船体都用木、竹扎成,外用布、纸彩装,四角悬吊绣球,船舱前后固定着美丽的腊花盆灯。此节目表演时不仅锣鼓伴奏,而且还有一个唱船歌的队伍,每跑完一节船舞的间隙,由胡琴伴奏唱一段船歌。船歌有《绣荷包》等民间曲子。艄公和船姑娘之船舞与船歌浑然一体,跌宕有致。

船,显然不是西部旱地农业区普遍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那为何这里世世代代流行旱船舞呢?旱船舞的文化意义是什么?船,西部方言读做“shuan”,与这里民间百姓家里盛装粮食的容器(谷仓,用麦草辫子或者竹子做成)读音一样,形状类似。同时,把粮食盛装在谷仓中保存的动作也叫“shuan”,即“shuan粮食”。由此可见,西部的旱船舞显然是粮食丰收的庆贺舞蹈和谷神祭祀的礼仪舞蹈。

(7)狮子舞:俗称耍狮子。表演时两人顶狮、一人引狮,耍法因顶狮人的技艺高低而各异。开演时,锣鼓齐鸣助威,引狮人以快速舞步引雄狮绕场一周,然后以箭步或筋斗跃身于场中央,狮以猛虎下山之势扑来,双方反复搏斗多次,打完“四门”,雄狮作驯服状,然后由引狮人指挥作杂技表演,如打滚、跳桌凳、上高台、滚绣球等。最后,引狮人手牵狮头或飞身骑狮绕场结束。有单狮舞、群狮舞之别。

(8)高跷:又称“拐子”、踩高跷等,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是西北各地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木跷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五尺,一般为四、五尺。高跷有文、武高跷之分。文高跷用锣鼓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跷也是表演戏剧故事,以锣鼓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一般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等,颇有武术色彩。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西部社火表演最重要的特点是由人物化妆、装扮来“耍”“故事”,故事的完整性,以及祥和喜庆的寓意、伦理教化作用的大小是其审美价值的追求。首先,不论是地傩社火,还是高台、高跷社火都有或取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寓意祥和、喜庆的传统内容,或选取有祝福、教化意义等耳熟能详的秦腔折子戏;其次,通过“耍”的形式,追求其娱乐喜庆的审美效果;第三,视演出场地、条件等情况,既能单独表演,又能自由编排,进行穿插轮流表演。可见,西部社火最典型地体现了西部“百戏杂陈”的特性。

2. 民间宗教活动的祭祀乐舞

西部民族众多,民族宗教信仰与祭祀活动繁盛。自古以来,这里寺院林立,每遇祭祀活动,乐舞表演、唱大戏(西部大戏专指秦腔)是必不可少的娱神仪式。现以藏传佛教的大型宗教活动为例来说明。

甘南夏河拉扑楞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一年一度的“毛兰姆节”(从正月初三到十七日)、“七月柔扎法会”(农历六月二十九日到七月十五日),是藏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在诵经、辩经、放生等祭祀活动中伴有音乐舞蹈表演,还有专门的跳法舞、藏戏演出等。跳法舞在正月十四日举行,中午时分在大经堂前广场上,30多位舞蹈者扮演角色,头戴鹿和牦牛等面具进行舞蹈表演,法王及其王妃是主角。在乐队伴奏下,先将放置在广场中心的“人形符”投进油锅烧掉,以示镇魔祛邪。最后由大法台率领舞者和重僧将“多日玛”送至寺内焚烧,预祝一年吉祥如意。这是藏族人民神圣的祭祀仪式,也是典型的藏族百戏。

再如,每遇大旱,甘肃民间百姓要在龙王庙中载歌载舞,祈求天降甘霖的祈雨祭祀活动也是异趣纷呈,别有风味。

3. 驱逐瘟神的傩戏、“马故事”

流行在陇南、天水等甘肃东部地区民间驱逐瘟神的祭祀活动,带有民间宗教的神秘色彩。一般在年末的腊月,于夜深人静时,由成年男性戴王灵官、马王爷等神灵面具,或装扮成神灵角色骑于马上,激烈的锣鼓鞭炮声伴和,在整个村落中巡游,驱逐瘟神。神职人员在后诵经,并与祭祀鬼神仪礼相结合。此活动又称之为“安庄”,取意使村庄平安,无灾无病。

4. 民间祭祀活动

天水市每年一度的祭祀伏羲神、女娲神的“伏羲文化节”“女娲文化节”,陇东市祭祀后稷神的“香包文化节”等,是西部民间祭祀活动在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演变发展的新形式。它们既是大型祭祖活动,也是全民娱乐的集体文化活动,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大型商贸活动。其特点是:政府出面组织,仪式庄重而热烈,表演场面宏大而壮观,参加人数众多,表演项目多而杂,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