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引领与飞跃:教师团队成长力修炼

  • 作者:万淑兰 著
  •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078-4136-7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北京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70克高白轻型
  • 页码:204
  • 购买地址:http://suo.im/2ghz2h
内容简介

我国教育已迈入由大到强的新征程: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现代教师应是有理想、有尊严、有魅力的幸福教师。从我国目前的学校师资队伍情况来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技能已有了大幅的提升,但想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团队的成长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需要学校发挥好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让他们借助团队力量快速成长、成熟起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水平的同时,更需要“积极融合”,在团队中成长。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如果没有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个人的成功就会打折扣。一所学校需要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团队,实践充分表明,教师团队可以使教师个体充分体现教学风格和人生价值,高质量的教师个体劳动和凝心聚力的群体合力是学校发展力的保证。

本书是作者二十四年从教工作的经验所得,提炼了教师团队成长力修炼的工作思路,开拓了教师成长路径,为教师团队成长总结、梳理出不少经验。作者作为团队带头人,引领团队规划愿景、提炼主张;指导团队研究案例、领悟成长之道,团队在践行中共同幸福成长,教师个人也在团队引领中得到自我飞跃。本书为教师团队成长提供了指导性引领,教师个人努力的同时,把自己融于集体中,发扬团队精神,与集体共辉煌,团队成员精诚合作,会得到及时的鼓励和支持,这样的教师团队,就能积蓄新的正能量,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在相互研究、探索和实践中,逐渐逼近教师团队所追求的教育本原。

本书章节设置精炼、教育观点突出,为教师团队成长总结、梳理出不少经验,总结和提炼的很多促进教师团队成长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对教师团队的实际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是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教育教学实践读物。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广泛参阅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借鉴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在此谨向他们致以敬意和谢意!囿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还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愿你我同行,共享成长之乐!

作者简介

万淑兰,1974年11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 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完全小学校长。2016年被评为“中国好校长”,并多次被评为郴州市“优秀校长”。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及“培训师”培养对象,湖南省“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自2010年任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完全小学校长以来,致力于“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五好小公民示范校等。2013年,《湖南教育》以《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为题,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办学经验做了专题报道。2015年,《湖南教育》以《教育要从孩子的世界出发》为题进行专访报道。2016年,《中国教育报》以《万人迷的“校长阿姨”》为题进行专访报道。

目录

第一章  悟成长之道,做幸福教育

 

走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幸福职业人生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合作型教师团队

超越自我与幸福教育的思考

走好“引领式”校本教研之路

时代呼唤现代教师具有教育魅力

第二章  创和谐团队,铸高效课堂

唤醒教师的教育激情

教师团队的核心精神

教师需要的职业精神

教师团队成长模式的构建

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练成

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深入课堂,反思教学效果

创新课堂,深化教学内涵

以评促教,以教促学

第三章  做课题研究,学深耕细作

研究型教师的自我修炼

唤起教师强烈的研究意识

做好教师课题研究的引领者

对教师课题研究的选题指导

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引导教师重视小课题研究

第四章  走专业之路,建卓越团队

教师专业成长的主体特征

与时俱进,做智慧型骨干教师

学校对骨干教师培养规划

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骨干教师群体成长规律

骨干教师团队的形成与成长

第五章?组名师之队,促教师成长

名师的特质是什么

促进名师成长的基本策略

打造一个高素质的名师团队

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

名师工作室促进骨干教师群体成长的实践

第六章  观成长足迹,品收获之喜

学习与思考并行,实践与感悟同在

明晰“明师”内涵,成就名师之路

教师需要群体支撑与集体智慧

自我反思与超越中体悟成长的快乐

静心修炼,厚积薄发

享受研修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 一 章

悟成长之道, 做幸福教育

走专业发展之路,感受幸福职业人生

幸福是一种良好的心态,是一种精神的直觉,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所以,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不能简单地从物质、金钱的角度来加以衡量。教师的职业幸福紧紧地关联着学生的快乐成长,唯有教师拥有持久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在教育岗位上迸发出无限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从中获得奋进的动力,成就快乐充实的教育人生。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通往教师职业幸福的最“宽阔”的路径,便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让职业幸福扎根于专业成长的沃土,教师才能真正走上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一、师生幸福的源头活水:一支幸福的教师团队

教师团队建设是教育事业中永恒的主题。学校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是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学校教师工作的根本宗旨。学校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帮助与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为学校、为学生全心全意服务,教师个人与学校实现共同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总目标。

学生的幸福源于教师的幸福。只有教师用自己的言行和智慧践行教育的真谛、诠释师者的幸福,才能感染、激励每一名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生命的勃发和成长的魅力。为此,我们要着力构建幸福的学习型、思辨型、研究型教师团队,“师徒式”“同伴式”互助团队,通过“学、研、培、导、练、赛”等形式,搭台子、压担子,营造互相信任、相互合作、和谐向上、乐观进取的学校文化,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向上、刻苦钻研、精心育人、富有创新与活力的教师队伍,这是师生幸福的源头活水。

学校工作虽有千头万绪,但一支具有职业幸福感的教师团队对学校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学校管理者应着力打造这样一支队伍,让教师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从而让学校驶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二、铺设两条幸福的通道:专业成长与多元活动

1. 专业成长通道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队伍,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学校对教师团队采用梯队计划、突出骨干,形成中青年为主体的教师队伍新格局,建立起研究学习共同体,构建阶梯形教研团队,通过专家引领、名师先行、骨干带动、同伴互助等形式,即“专家扶名师、名师带骨干、骨干帮新秀、新秀助教师”的梯队成长通道,分层培养,螺旋上升,为中青年骨干教师迅速成长提供机会,让他们借助团队力量快速成长、成熟起来。

(1)读书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这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一位走向未来的教师,不认真读书、不主动学习是不行的。作为教师,必须勤学不辍、学而不厌、研而不倦,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教师必须抱有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

细心的教师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知识的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哪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教师作为大众眼中的“文化人”,理应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的专业成长还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读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需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通过读书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让自己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教师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在社会进步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来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读书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

(2)校本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学校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修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培植一种学校文化,强调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团队精神,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形成对话机制,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修是一种有效选择。

首先,对课题的研究。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

其次,对案例的研究。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示例的一种研讨活动。案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进行研究,强化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了教师的反思能力。研讨内容包括:教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展开方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动式观课、诊断式观课和反思式观课等。让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行为。

校本研修实际上是把学校的教育实践过程变成一种研究的过程,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构建,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研究的实体、文化的实体。校本研修由于问题的现实性、参与的广阔性、内容的丰富性而成为培养教师集体专业成长的一块沃土。

(3)上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哪位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他的成长就快一些;哪所学校的教师有机会上公开课,哪所学校教师的成长就快一些。”“如果没有公开课,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缓慢的。”“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对于公开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许多教师深有体会。

公开课的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校内的公开课;一种是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校内公开课的作用是为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和研讨,并从中找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发现的快乐,也有创造的快乐。各级各类的观摩课、赛课或评优课,被赋予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教学水平的重任,往往是一节公开课倾注了全体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因为每一次公开课学校都会成立一个备课小组,备课小组总是力求完美,有时为了一个情境创设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为了一句过渡语苦苦思索、细细推敲……就这样,不断学习着身边教师的优秀经验,不断汲取着先进的思想和智慧。“精心雕琢”的过程,也是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启迪、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的好机会,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日益精进。

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同课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益、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跟进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当教师不辞辛劳地打造公开课的时候,公开课也毫无疑问地打造了教师。经过公开课的打磨,教师对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学生、如何设计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会变得十分清晰,上完课以后,也可以从评课教师那里得到反馈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多了一份专业引领。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成长,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

2. 多元活动通道

学校侧重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扎根本土,立足课改、课题、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究,通过专家团队引领、区域校际互动、教师实践反思等,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课例研讨、评课沙龙、现场解答等,带领全体教师一起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在教研、培训、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升专业化水平。

(1)教学反思活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或认识所进行的分析。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在开展教学反思的活动中,学校可要求每位教师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文章,要求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反思交流活动,学校每学期将教学反思的优秀文章汇编成册,供教师们学习和交流。对于反思热情高、效果好的教师,学校可以进行较大力度的表彰奖励。

(2)临堂诊断活动。

临堂诊断就是学校或教研部门成立专业指导小组,由小组成员听需要帮扶教师的课,然后由听课者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分析“病因”,开出“处方”,帮助被听课者提高教学能力。在开展临堂诊断活动时,学校要成立专业指导小组,对教学质量偏低的教师进行指导。在听取授课教师的汇报课或研讨课后,专业指导小组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改进和提高。甚至可以就同样的课进行二次、三次跟踪会诊,效果会更好一些。

(3)课例研讨活动。

课例研讨就是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其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教师与执教教师交流教学设想意图与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课的评议等。课例教学为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听课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课例研讨一般采用“合作上课”“同课异构”“同课同构”“多轮跟进”等多种方式。

(4)专题研讨活动。

专题研讨就是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典型的教学事件形成专题、进行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教师工作中具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持续性的主题研究。因为这种研讨和教学问题紧密相连,所以我们也可称之为问题研讨,像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教学、如何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们把这些问题形成专题来加以研究。对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实施系列跟进研究。跟进研究需在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每位成员研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对一次不能解决的较大的问题,确定为“系列专题研讨”。

(5)示范观摩活动。

示范观摩就是先由优秀教师做观摩课,然后由同学科教师进行分析研讨、反思交流。开展这项活动,可以在教师中起到经验共享、以点带面的作用,经常开展活动能对教师的教研能力提高带来好处。组织者应在活动之前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教师知道活动时间、地点、主题和参加人员等。必要时,要求参加人员事先自己备课,以便研讨时,做些比较、心中有数。主持人应要求与会教师参加观摩课后的研讨活动,做到有始有终。示范观摩活动一般按照如下操作流程进行,即“优秀教师做课—做课教师谈教学设计与反思—同科教师围绕课例研讨交流—达成共识,形成意见,优化设计—经验共享,推广成果”。

(6)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活动。

教育教学故事就是由教师写有关自己教育教学的事例和感想。这类教育教学事例,可以是一次有意义的谈话、一项有意义的活动、一个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设计、一堂有意义的课或是一次失败的教育教学活动……讲述教育教学故事是一种非常富有活力的校本教研形式,它对教师的理论功底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积累都可以和大家讲故事。在讲教育教学故事的过程中,教师阐述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叙述着自己对新理念的感悟。其中所展现的教育智慧、课堂艺术、教育案例和对实践中遗憾之处的反思,往往能在教师群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学校可以在教师中开展“教育教学故事会”,每年开展一次,进行表彰奖励,也可以将故事汇编结集,选出优秀的推荐到专业报刊发表。

“思在行中,行在路上”。幸福就是一种美好感受,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一种快乐的习惯,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教师的幸福源于教师职业的本身,在专业成长中享受幸福,在备课时种植幸福,在课堂上体验幸福,在自我发展中创造幸福,在爱和被爱中品味幸福。曾有一位老教师这样说:“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奉献;我们不需要太多的物质和金钱,因为我们害怕世俗的物欲污染了纯洁的心灵;不要给我们太多的称号,因为我们只喜欢两个字‘老师’……”也许,这正是“教师职业幸福”的真谛!

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营造合作型教师团队

在学校改革发展中,教师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也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承认教师的重要地位对于校长来说是引领教师发展乃至引领学校发展的首要理念。然而,教师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并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而是在相互依赖关系的基础上形成教师团体而产生的一种整体效应。因此,教师团队是一个协作系统,它的成长与发展靠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同时,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任,有必要履行好“教师之师”的专业角色,通过有效的学校领导管理为教师团队合作的开展提供最佳成长环境。

教师是学校具体工作的实施者,教师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虽然不能要求每位教师都卓越,但也期盼着都能冲击卓越、追求卓越。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学校要创新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实践反思和专业成长,齐心协力打造一支师能过硬的合作型教师团队。所谓合作型教师团队是指学校教师以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团队。团队不仅强调教师的个人教学成绩,更强调学校的整体成绩。团队是在集体讨论研究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和标准强化的基础上,强调通过队员奋斗得到胜利果实,这些果实超过个人业绩的总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要求学校所有教师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各尽所能、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发挥创新精神、克服困难、排除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位教师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降低内耗,发挥团队的整体力量;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才能真正具有综合竞争力。

教师需要进一步开放自己,即在学校中进一步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动和合作文化,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共同合作的学校文化,学校要善于形成相互合作、培养支持教师专业合作发展的学校文化。

一、深入研究对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

促进教师成长已逐渐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学校管理中的重要课题,“凭一纸证书教一辈子的书”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尽管教师培训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学校教育现实中促进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却不尽如人意,表现出理论与实践脱节、观念更新速度慢、培训方式单一、过于注重学历学习而忽视基本素养提高、缺乏个体化指导、供不应求等特点。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有必要针对本校教师的基本情况,结合学校已有的资源,探索富有实效的、具体可行的促进教师成长的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自身也在不断改进。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还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行为,以及教育评价,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要求在职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以便及时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因目前师范教育大多仍沿袭着旧有的知识结构、培养体系和教育观念,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师范毕业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又面临着接受在职培训的要求。那么,如何不断促进教师成长,以应对日益增强的办学竞争,并适应社会对学校教育发展的要求,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重要的研究课题。

与此同时,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不仅担负着教育学生的重任,而且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集合构成了学校总体的办学质量,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着学校发展的潜力。面对当前学校教育竞争日趋增强的现状,如何保持着教师队伍的高素质便成为各个学校追求的重要目标。因此,关注并促进教师成长,成为学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二、沟通与交流是合作型教师团队的构建基础

沟通与交流是团队精神的黏合剂,是提升教师能量的有效途径。没有沟通就没有效率,没有沟通就没有理解,沟通能带来理解、带来合作。良好的沟通要求团队领导要在团队内部营造一种开放坦诚的沟通气氛,使教师之间能够充分沟通意见,每位教师不仅能自由地发表个人的意见,还能倾听和接受其他教师的意见,通过相互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从而在教师中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合作、相互提高的和谐氛围。在教师之间,以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合作,或小组合作,跨科组交流;或以师带徒、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通过合作,使教师学会反思、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改进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履职能力。

三、构建班子团队:以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为工作重点

合作型教师团队的构建,首先就要构建一支团结合作,并具有亲和力、执行力的班子队伍。作为学校管理者,要率先垂范,引领教师团队建设。

1. 设立实施管理行为的组织机构

一个单位要提高管理效益,首先要建立匹配单位特点的组织管理框架,其中很重要的方面是设立实施管理行为的组织机构。以年级组为学校常规管理的主线,同时加强教研组建设。以年级组来编排教师办公室,即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合编在一处办公。同年级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相同的,很多教育问题有相似性,而且来自学生的教育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他们往往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相互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资源共享。这样的组织机构安排有利于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但弱化了同学科不同年级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这就需要学校特别加强教研组建设,要为各教研组活动提供合适固定的活动场所,规定教研组活动的次数和要求等,更主要的是在学校的文明组室创建等活动中,始终把教研组和年级组一样纳入考核范围,避免教研组建设的边缘化,促进教研组内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

2. 充分发挥组长的组织协调作用

组长是学校的基层管理者,他们既承担着学校管理指令和贯彻执行之间的上传下达,还要具体负责组内工作的组织协调,这就需要组长有足够的工作责任心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教师评价、聘用和岗位安排等方面应充分听取组长的意见,尤其当涉及对该组教师的评价、聘用和岗位安排时,多听取组长的意见是对其工作的重视、赋予其管理的权利,也有助于学校完善工作方案,有助于树立组长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威信。当一所学校拥有了一支道德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管理素质硬的组长队伍,那么有他们的组织协调和示范引领,合作型教师团队的形成就有了一批领头羊。

四、构筑共同愿景是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动力

当代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共同愿景是一个组织中各位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目标,是蕴藏在人们心中的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美好的共同愿景是合作型教师团队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当教师参与到愿景的规划,并把学校发展愿景与个人成长规划结合起来,内化教师的个人愿望,达到协调统一,这样的愿望才会激励教师的教学激情和职工的工作热情,指导自我的教学行为,最终实现学校与教师个人的双赢。一个没有期望、没有目标的学校,其教师之间不会形成一种凝聚力。制订目标是培育团队精神的过程,实现目标是展示团队精神的过程,更是团队中各成员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校教育的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如制订教研组发展规划时,首先由教研组长起草,再由全组教师修改、提建议,形成完整的发展规划。这样做,使全组教师都有清晰的思路,团队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目标,人人都是有计划地行事,形成团队的合力。有了共同愿景,教职工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才能更积极地做贡献。

五、重视并开展务实专业的校本研修

学校应促进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地以开放的姿态公开自我,并积极倾听和回应来自同伴的质疑和讨论,提高教师个体共享群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开展务实专业的校本研修是很有效的举措,一群有着共同的关注点、对同样的问题或者同一个话题有热情的教师,聚拢在一起,相互观课、相互评论、分享经验、行为跟进,最终获得各自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基于任务导向下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师个体共享群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是构建合作型教师团队应该重视的策略之一。

六、制度是合作型教师团队的构建保障

制度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离开了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事业的发展将难以想象。制度的建立、落实应体现出以人为本、公平公正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团队的和谐和战斗力,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中写道:“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和目标。公正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中,涉及用人、晋级、评优、奖励、处罚等关系到每一位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时,更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维护住教师团体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总之,在学校教育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师起初是以个体自身独特的行为方式、气质能力及人生信仰走入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然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使得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很难迎合学校教育这种动态情境下需要互动、共享、协作才能维持发展的特性。因此,教师只有承认个人能力的有限性,从个体中走出来,以不同方式参与这种交互作用,不断适应和调整,从而逐步完善成长,取得斐然的教育工作成绩。同时事实表明,如果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需要具备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因此在学校教育这种特殊的工作场域中,形成教师团队无疑是最佳选择,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