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国学经典选读

  • 作者:白军志,白瑜厚 主编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1744-5
  • 定价:28.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第1版
  • 开本:16开
  • 用纸:70克高白轻型
  • 页码:272
  • 购买地址:http://suo.im/8Y1Fu
内容简介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民族的生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修德,以德养慧;慧智双运,培贤育圣。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道德复兴。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它是古代先哲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立世之本。自党的十八大确立“以德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以来,无论是易道文化始祖伏羲、法道文化之祖黄帝,还是德道文化之祖老子,都在美丽富饶的中华大地上被祭奠、被传扬、被推崇,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质朴的人文素养静静地诠释着三个字:德、慧、智。

诵读经典,可以修养身心,丰富阅历,使我们获得无限的智慧;诵读经典,可以引领我们去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诵读经典,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净化我们的心灵,锻造我们高尚的人格。“富润屋,德润身”(《礼记·大学》),经典的嘉言,是滋润我们心灵的甘泉,它像春雨一样,在不知不觉中,浸润我们的灵魂,使我们的人生更充实、更丰富、更完美。

经典的育德价值自不待言,经典的文学魅力更是历久弥香。在当下网络文学、快餐文学大行于世的社会背景下,引领同学们多读经典,不仅可以为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学修养奠定基石,还可以让他们强根固本,趋正避邪,从而使典范的、权威的、意蕴深远的文学语言成为他们一生中最本真的语言。

时代的发展令人炫目,而经典的魅力永恒存在。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受并喜爱书中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是每一位教育者的光荣使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经典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因此在诵读经典时,我们要满怀敬仰,心无旁骛,不疾不徐,字正腔圆。熟读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能做到言意贯通、得心应手、如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吧,心情愉悦地读,酣畅淋漓地读,让经典成为我们的精神初乳,让经典成为我们的心灵家园,让经典伴随我们快乐成长。

基于如上基本认识,我们组织编选了《国学经典选读》。虽然不能说是完善的,但肯定不失其经典性。孔子曰“学《易》”可以使人“无大过”,又曰“不学诗无以言,不知礼无以立”。为了让学生有较好的诵读教材,我们编订了这套《国学经典选读》,包括:《黄帝四经》(节选)《黄帝内经》(节选)《道德经》《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太上感应篇》《清静经》《大学》《中庸》《论语》(分类节选)《孝经》《弟子规》《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十无益格言》《曾国藩家书》(摘要)《中国古代家训集萃》《格言联璧》《增广贤文》(分类节选)《笠翁对韵》《千字文》等。

让中华经典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扎根,让孩子们伴随着经典健康成长。让我们恪守民族大任,为传承中华经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竭诚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国学经典底蕴丰厚、义理博大精深,我们的能力有限,编辑工作难免存在疏漏,误解误读之处敬请大家多多谅解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白军志,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金城名校长”。现任榆中县恩玲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先后荣获榆中县首届“教学新秀”、优秀教师、“十佳园丁”、优秀教育工作者、兰州市“标准化初中建设”先进个人、兰州市“学校安全管理”先进个人、兰州市“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兰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 甘肃省“园丁奖”、全国“双有”主题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等荣誉称号。

先后在国家级刊物《教学与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浅谈中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多媒体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2篇,在《甘肃教育》、《甘肃教育督导》等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2篇,主持和参与4项省、市级规划课题研究并顺利通过结题;个人课题《中学生心理偏差的成因及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荣获兰州市优秀课题一等奖。主持并编写15本校本课程,出版专著《化雨春风意更稠》。

白瑜厚,199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教师,中共党员,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获得者,省级骨干教师。担任《中学古汉语实用字典》撰稿人和《词语诠释与经典赏读》副主编。发表《万紫千红总是春——新课标下一堂语文课好坏的标准及我的思考》《和谐班级,从新开始》《作文批语的“九性”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等多篇论文。主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表达交流”模式创新研究》等两项省级规划课题的研究。

 

目录

?

伏羲圣像

伏羲的传说

?

黄帝圣像

黄帝的故事

《黄帝四经》节选

《黄帝内经》节选

老子

老子圣像

老子的传说

道德经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太上感应篇

清静经

孔?子

孔?子圣像

孔?子的故事

?

?

?

?

弟子规

三字经

朱子治家格言

十无益格言

《曾国藩家书》(摘要)

中国古代家训集萃

格言联璧

增广贤文(节选)

笠翁对韵

千字文

试读章节

伏?羲

伏羲圣像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福佑社稷之正神,我国文献记载最早的创世神,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燧人氏之子,生于成纪,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伏羲,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后与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伏羲的传说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相传,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她生下了一个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当地的人为了纪念伏羲的诞生,特将地名改为成纪,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十二年作为一纪。据史学家考证,古成纪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汉书》中说道:“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

(1)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2)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3)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

(4)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5)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创立八卦。

在天水市麦积区(原叫作北道区)渭南乡西部,有一卦台山,相传这里就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传说在伏羲生活的远古年代,人们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当刮风下雨、电闪雷鸣时,人们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聪慧的伏羲想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围的地形方位,有时还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身上的花纹。

有一天,他又来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地思索他长期以来观察到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奇怪的吼声,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说它是龙马,那是因为这个动物长着龙头马身,身上还有非常奇特的花纹。这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块大石上。这块石头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的花纹,顿时让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画出了八卦。

后来,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被人们称为龙马洞,渭水河中的那块大石就叫作分心石。现在去卦台山,你还能看到这些地方。而且,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八卦的功绩,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以它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现在仍吸引着国内外无数学者在探索、研究。而且,当代的许多学科也都深受其影响,并从中得到启示。据说,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启发。

有这种可能:宓羲、庖牺、包牺、伏戏、牺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领,他们处于不同时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称“伏羲”(因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黄?帝

黄帝圣像

黄帝——生于公元前2717年,卒于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黄帝的故事

仙人授道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鸣叫是登晨,白天鸣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暗淡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过问政事。自建了一间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三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慨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黄帝四经》(节选)

帛书《黄帝四经》是1973年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初付于帛书《老子》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专家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包含《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经典。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很多古书托名黄帝,齐属于汉初“黄老学派”,涉及其天人合一、治理天下的经验,包括哲学、阴阳、政治、军事、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医经、修真方法等方面的著作。其学术思想,是尊道生法、修身治国、刑名相承、名理相应、民本与法制和谐并行的系统文化体系,其中以《黄帝四经》论述法道修身治天下的内容最为全面,总体内容立足于四经修治,从道法、常法、律法、兵法等角度全面论述如何修身、治国、平天下,形成了成熟的法道文化体系。“执道,守一,好信,顺时,守度,畏天,爱地,亲民”是其正治的思想核心。其中,“天时,地利,人和”的修治思想,已是家喻户晓。“经纪”“民富”“国强”等词,更是现代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时尚要素。“南北有极”的记录,则展示了祖先对地球的深度科学慧观认知。

诵读和实践《黄帝四经》,可以培养通达事理、智周万物的应世能力和生存能力,培养以道本、德本、民本为根的亲和力,打造内圣外王、慧智圆融的修身治世圣才。

《道法》是《黄帝四经》中的一篇文。

?

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

虚无刑,其裻(dú)冥冥,万物之所从生。生有害,曰欲,曰不知足。生必动,动有害,曰不时,曰时而背。动有事,事有害,曰逆,曰不称(chèn),不知所为用。事必有言,言有害,曰不信,曰不知畏人,曰自诬,曰虚夸,以不足为有余。

故同出冥冥,或以死,或以生;或以败,或以成。祸福同道,莫知其所从生。见知之道,唯虚无有。虚无有,秋稾(gǎo)成之,必有刑名。刑名立,则黑白之分已。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无执也,无处也,无为也,无私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名声号矣。刑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

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静,至静者圣。无私者知,至知者为天下稽(jī)。称(chēng)以权衡,参以天当(dàng)。天下有事,必有巧验。事如直木,多如仓粟,斗石(dàn)已具,尺寸已陈,则无所逃其神。故曰:度量已具,则治而制之矣。绝而复属(zhǔ),亡而复存,孰知其神。死而复生,以祸为福,孰知其极。反索之无刑,故知祸福之所从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轻重不称(chèn),是谓失道。

天地有恒常,万民有恒事,贵贱有恒立,畜臣有恒道,使民有恒度。天地之恒常,四时,晦明,生杀,柔刚。万民之恒事,男农,女工。贵贱之恒立,贤不宵不相放。畜臣之恒道,任能毋过其所长。使民之恒度,去私而立公。变恒过度,以奇(jī)相御。正奇(jī)有立,而名形弗去。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逆顺死生,物自为名。名刑已定,物自为正。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hào)弥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

【参考译文】作为宇宙本原的道产生了各项法度,法就像绳墨辨明曲直一样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得失。因此既然制定了各项法度就不可违反,法度一旦设立便不可废弛。所以说如果能够以绳墨法度自正,然后就可以识天下万物之理而不会迷惑。

道体虚空无形,寂静深远,万物赖之以生。人一降生便有患害随之,这是因为人的本性中存在着欲望且这种欲望永无止境。人生则好妄动,妄动必有患害。具体表现在不能相识而动,甚至还逆时而动。妄动必然妄举事,举事则患害随之,具体表现在行事违逆事理或举事不量力而行,甚至行事不知功用何在。凡人举事必有言说,有言说即有患害,具体表现在言无征而爽信或口出大言不知尊敬他人,或者明明做不到的事却称能做到,或言过其实,或力所不及却扬言力大有余。

宇宙万物万事都生于道,其死生成败都是由道决定的。祸福同出一门,人们却不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要想明白死生、成败、祸福的道理,只有依靠道了。依靠道,就能把握出现的细微事物的形和名,形和名的观念一旦确立,那么是非黑白的分界也便随之确定了。所以懂得大道的人示范天下的便是变通而不固执,功成而不依赖它,顺时而动不妄为,处事公正不以私意。因此天下之事便可以在形名确立、名实相符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各项法令制度都已确立,官职都已建置,那么天下万物就都在正道中了。

心胸广阔,能包容一切的人是精明的,最为精明的人总能建立功业。遵循正道的人总能达到因时而静的最高境界(至静),至静的人就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人总是睿智的,至智的人可以成为天下所取法的榜样。如果用法度来审定是非,并且参照自然、社会的必然规律,那么天下之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证验了。事物繁多,多得如同仓中的粟米,然而法律制度一一设置具备了,那么再隐秘微妙的东西也无法逃脱。所以说法度已经具备了,所有事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治理。断绝了的世祀会重新接续,灭亡了的国家会重新出现,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衰败的国家又变得兴盛了,祸事又变成了福事,谁能知道其中的究竟呢?只要反求于道,便可以懂得上述祸福、死生、存亡等产生的原因了。应付事物变化的方法在于掌握平衡和适度,轻重不当,便是失道。

天地之间存在着永恒的规律,天下百姓各自从事着自己的本职,贵贱高低也都有它们确定的位置,使用下臣有确定的方法,统治百姓有既定的守则。四季更迭、昼夜交替,荣枯变换、柔刚转化便是天地间存在的固有规律。男耕女织便是老百姓所从事的固定工作。有才德和无才德的人不能处于同等的地位,就是贵贱都有它们确立的位置。选任官吏时,职位的高低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符,这便是使用下臣的确定方法。去私门而行公道,这是统治人民的既定守则。如果一旦出现了不正常或超越了常规的事情,就要相应地采取非常规的手段加以控制。而治理国家所使用的常规和特殊方法是因事而施的,明白了这一点,那么判定事物时也就不会发生偏颇了。事物无论巨细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理由,而逆顺死生等一切情况的发生都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根据性质就可以准确界定事物的名称和概念了,因而也就可以对该事物做出正确处理。圣人不但能体悟自然运行的规律,还能了解君道和臣道所应存在的分界,又能详察万物发生及终结的内在原因,然而却从不以天地万物的主宰自居,所以他能深远广泛地体悟万事万物,并成为天下的楷模。

《黄帝内经》(节选)

《黄帝内经》导读

《黄帝内经》与《道德经》《周易》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之一。“修之身,其德乃真”的中华道德文化,通过反观内求,“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感格自然天地,彻悟宇宙真理。古有“岐黄源于道”之说,中华传统医学最早是在道学基础上诞生的科学,传统医学的许多内容都源自道学;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医圣,大都是道学的佼佼者。药理与事理相合,医法与心法不二,古人又云:“医道通天道。”

传说中,黄帝,居五帝之首,与三皇时期的伏羲共为中华人文始祖。在伏羲“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的基础上,他与群臣“造文字,定干支,作甲历,作音律”,带领先民开发原始农业,研讨医药经典,发明指南仪,制造干戈、战车,烧制陶器,冶炼宝铜,立铜为币,使官有官室,民有定居,集五行之大成,对华夏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在《庄子·在宥》中有详细记载。他在修身达到“天人合一”境界、明了自然本质后,为后世留下了《黄帝内经》,这是上古圣哲体悟大道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典之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黄老道家、《周易》)、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为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笔者梳理出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天人合一”。《黄帝内经》强调,人是由天地之气所化生,人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因此,人也应该主动地去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顺应天地自然对于养生和治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流行的养生理论也都非常强调这一点。

关键词二:“阴阳五行”。《黄帝内经》认为,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内连六腑、经脉等,外连五方、五时、五味、五色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关键词三:“阴阳和平”。《黄帝内经》追求阴阳和平,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在养生上,要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筋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养生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四:“治未病”。《黄帝内经》倡导“治未病”的积极养生治疗观,认为得病之后的治疗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关键词五:“女七、男八”。《黄帝内经》依据女七、男八(女子七岁为一阶、男子八岁为一阶)的自然节律论述了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