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个体教育智慧搭桥、铺路、筑巢

中学生广播影视编导教程

  • 作者:黄刚涛 主编
  •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标准书号ISBN:978-7-5681-3596-2
  • 定价:36.00元
  • 出版时间2017年8月第1版
  • 开本:16
  • 用纸:胶版纸
  • 页码:405
  • 购买地址:http://suo.im/2tSgfs
内容简介

从创校至今,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正好半个甲子,悄然步入了而立之年。从昔日的几座旧楼,到今日的书香满园;从过去的疏影清浅,到现在的绿荫如盖,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一路走来,载着深圳市民美好的祝愿,带着全校师生最美丽的梦想,不畏风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满载一轮星辉,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这艘巨轮起航的背后,凝聚着“二实”人的心血和智慧。相比较一些学校的大而气派,第二实验学校的校园之小确实令人咂舌,但学校声名依旧迅速远播,只因“二实”拥有一批不同学科的名师。

名校,乃名师汇聚之地。借深圳市教科院举办的“名师好课程”活动的春风,“二实”老师积极参与,并贡献着自己的知识与智慧,黄刚涛老师就是其中一位。《中学生广播影视编导教程》的编写,凝聚着黄老师的心血。在学校创办“多条成长平台”的初期,黄老师任劳任怨,从一位语文教师迅速转变角色,创建了极具学校特色的学生成长平台,也创立了“校园微电影工作室”。黄老师是一名学者型教师,更是“二实”老师的代表。“二实”的美好之花在“二实”人勤奋的身影中悄然绽放!

在高中阶段,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一直是“二实”办学的重要理念。目前,在全市高中学校,只有“二实”开设了新闻传媒课程。这是“敢为天下先”的尝试与努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从入门的趣味引导,到基础的实践操作,再到备考的复习强化,学校的新闻传媒课程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科学规划。现在传媒课程的编导教材也顺利出版,以供他人学习和交流。

《中学生广播影视编导教程》(以下简称《教程》)一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书分视听语言、影评写作、叙事文创作、栏目分析与策划、艺术史等内容。内容众多,专业性极强。该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教程》中很多范文和习作,均由黄老师及学生完成。对于同一部影片,黄老师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和写作,给后面学习的同学提供了全方面的视角,也充分挖掘了学生的个性。在创作过程中,《教程》特别注重方法论。例如,在故事创作中,《教程》一书要学生按照“主题先行”“确定人物关系”“设置矛盾”“编排情节”等创作过程。明确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据可依。翻阅全书,我们不禁为黄老师的那份敬业而生敬仰之情。

“二实”是一个新人才的摇篮。这里孕育了优秀的学子,也孕育了才华横溢的教师。“二实”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黄刚涛,200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2012年以前,担任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多次发表教学论文。2012年底,开始创建深圳市第二实验学校传媒课程,并担任广播影视编导专业课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微电影拍摄,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每年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名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目录

第一章?影视视听语言及影评写作

第一节?景别篇

第二节?镜头篇

第三节?拍摄角度篇

第四节?影像构图篇

第五节?场景篇

第六节?色彩篇

第七节?光影篇

第八节?声效篇

第九节?声画关系篇

第十节?蒙太奇篇

第十一节?叙事手法小结篇

第十二节?电影镜头语言小结篇

 

第二章?电影评论的写作方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影评写作的角度

第三节?影评的结构与标题

第四节?观影笔记训练

第五节?影评专业语汇

第六节?考生范文摘选

 

第三章?电影电视纪录片赏析

第一节?理论篇

第二节?结构篇

第三节?纪录片的评论角度

第四节?纪录片范文

 

第四章?电视栏目分析

第一节?基本理论和写作

第二节?电视节目分析

 

第五章?广告片分析及广告创意佳作

第一节?广告创意与广告欣赏

第二节?广告分析范文

 

第六章?故事编讲与编写

第一节?故事的概念与界定

第二节?故事编写的几种常考类型

第三节?戏剧故事写作的具体要求

第四节?故事编写方法训练

第五节?故事编讲和编写训练

第六节?佳作赏析

 

第七章?叙事散文写作训练

第一节?散文基本常识

第二节?选材与主题训练

第三节?结构训练

第四节?细节手法训练

第五节?融情与景的方法训练

第六节?散文写作模板

第七节?散文范文

第八章?即兴评论与思维训练

第一节?基本知识

第二节?即兴评论佳例

第三节?即兴评述的基本步骤

 

第九章?中外电影、电视篇

第一节?世界电影、电视史

第二节?梅里爱的戏剧电影

第三节?格里菲斯的伟大贡献

第四节?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

第五节?电影成熟的标志

第六节?好莱坞的黄金时代

第七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第八节?法国“新浪潮”电影

第九节?法国“左岸派”电影

第十节?中国电影史

第十一节?电视剧的基础知识

 

第十章?文化基础篇

第一节?文学史篇

第二节?美术篇

第三节?音乐篇

第四节?戏剧戏曲篇

第五节?生活文化篇

试读章节

第一章?影视视听语言及影评写作

 

第一节?景别篇

 

景别指在镜头框镜和焦距不变的前提下,因取景距离的变化而形成远近、大小不同的各种画面,我们把这些不同的画面称为景别,一般可以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和多景别。不同的景别镜头表达着各自不同的镜头美学意义。

一、远?景

远景是指摄影机因远距离拍摄景物和人物所构成的一种画面。这种镜头更多的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场景或为了展现一种广阔宏达的美学意蕴。

二、全?景

全景是指摄影机只摄取人物全身或者场景全貌的一种画面。这种镜头是为了展现人物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三、中?景

中景是指摄影机以人物的膝盖为标准,只拍摄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场景局部的一种画面。在电影创作中,中景镜头作为叙述镜头一般用来塑造人物形体动作和表达情绪交流,是一种使用较多的镜头。

四、近?景

近景是指摄影机只拍摄人物上半身或场景局部形象的一种画面,这种近距离的画面拍摄,更多的是为了透露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让观众有置身剧中的感觉。

五、特?写

特写是指拍摄人物的面部、特定部位或一件作品、物品的某个细部所构成的画面,它具有写意的镜头,能展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六、多景别

多景别是指在同一镜头中的不间断的景别变化画面。多景别使用可以展现镜头内部的叙述节奏,形成独特的影像风格,给人层次感。

 

第二节?镜头篇

 

镜头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在摄影机开机到停机之间拍摄的连续的、留有影像画面的胶片片段可以称为一个镜头,或者两个剪辑点之间的片段也可以称为一个镜头。按照不同的标准,镜头大致可以分为长镜头、空镜头、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主观镜头、客观镜头和变速镜头等。

一、长镜头

长镜头极具写实性,是用一个镜头对一个场景、一个动作进行连续时间较长(8秒以上)的拍摄而形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大致可以分为: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变焦长镜头四种。

1. 固定长镜头

固定长镜头是指在摄影机固定不动,焦距稳定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拍摄时间拍摄所形成的镜头。这是最早的电影拍摄手法,只是为了记录现实或舞台演出过程。

2. 变焦长镜头

变焦长镜头是指在摄影机固定不动的情况下,通过镜头焦距的变化,镜头可以获得不同景别的拍摄效果。这种镜头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画面,避免了单一景别所造成的单调感。

3. 景深长镜头

景深长镜头是指在摄影机不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镜头的景深功能来扩大镜头的空间容量,使处在纵深处不同位置上的景物(从前景到后景)都能被看清,这样的镜头称景深长镜头。景深镜头可以达到形成双重叙述效果,使画面具有层次错落感。

4. 运动长镜头

运动长镜头是指用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跟等运动拍摄的方法所形成的多景别、多拍摄角度(方位、高度)的变化长镜头。

二、空镜头

空镜头是指在影像中没有人物只有景物画面的镜头,这是极具诗意性的镜头,可以突出主题,也具有起承转合的叙事功能。一般空镜头有写景和写物之分。

三、运动镜头

在影像观看过程中,运动镜头是主观情绪介入的重要方式,是指摄影机在运动中拍摄的镜头,也叫移动镜头。一般可以分为推镜头、摇镜头、拉镜头、移镜头、跟镜头、晃镜头等几类。

1. 推镜头

推镜头是指镜头由远及近,以对着被摄对象逐渐向前推近的拍摄方法所摄取的画面。

功能:

(1)从群体中突出主体,从全局中突出重点。用到开始的部分,可以把观众引入故事的特定情境,使其沉浸其中。

(2)强化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以表示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3)模拟视线的集中和投向。

2. 拉镜头

与推镜头相对,拉镜头是摄影机将镜头由近及远拉开,使人物或景物逐渐向后拉远所拍摄的画面。

功能:

(1)主要用来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或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2)在叙事结构上,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3)造成剧中人物或者观众对主体物的远离感,赋予画面一种抒情色彩,类似远景。

3. 摇镜头

摇镜头是将摄影机放在固定的位置,运用三脚架上的活动底盘使机身做上下、左右摇转拍摄而成的镜头。按方向和速度可以分为左右摇、上下摇和闪摇。闪摇,又称甩镜头,是速度极快的摇镜头。按照表现功能分为纯描述性摇镜头、表现性摇镜头和戏剧性摇镜头。

(1)描述性摇镜头。只是为了单纯地阔大表现视野,保持大范围的视觉完整时,采用摇镜头。例如,在电影《角斗士》中,马克西姆斯对每次角斗胜利后的360°摇拍,都让古罗马竞技场上群情激昂、人头攒动的场景得到了展现。

(2)表现性摇镜头。为表现一种人物特定的心理或意识状态而采用的摇镜头,是具有表意功能的镜头。例如,在影片《天地英雄》“驼队阵地”战的场景中,导演将镜头迅速地在来西大人、李校尉及其众手下之间迅速来回摇动,加剧了影片的节奏,营造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也刻画了李校尉等人在大敌当前、敌众我寡形势下的紧张、略带惊惧的内心世界。

(3)戏剧性摇镜头。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产生的戏剧性摇镜头,可以使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人物建立起关系,给人突破时空感。例如,在《茜茜公主》的影片中,导演运用一个摇镜头,将国王与正在垂钓的茜茜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了两人相遇相爱的镜头。

4. 移动镜头

对拍摄物体做跟随、横移或升降运动所拍摄的镜头。

功能:

(1)建立微观的全景。使用移动镜头可以造成连贯流畅的视觉效果。

(2)进行宏达全景式的叙述。突破画框的限制,扩展画面的表现空间,连续展示宽阔的空间环境,表现人物的活动、揭示人物的心理。

5. 跟镜头

指摄影机跟随移动中的人或物一起运动而拍摄的镜头,要求移动方向与被拍摄物体的方向一致且是等距离运动。目的是为了连续而详尽地表现其活动情形或在行动中的动作和表情。例如,在影片《罗生门》“多襄丸下山”的场景中,导演运用了一组快速跟镜头,展示多襄丸在山林飞驰、跳跃、穿梭等动作,鲜明地表现了多襄丸彪悍、蛮顽、狡猾的山贼本性。

6. 晃镜头

晃镜头原本是影像拍摄中的大忌。因为摄像机镜头的不稳定,上下摇晃,会给观众带来一种眩晕感。但在某些特效拍摄中,如车船的颠簸、人醉后、病后、挨打后的主观视角中,必须采用晃动镜头。或者在为了表达导演特定的影像风格时,如后现代影像拍摄中,也需要采用大量晃镜头。

四、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是在摄影机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拍摄对象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只为客观记录和反映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和节奏变化时所拍摄的镜头。

五、主观镜头

主观镜头是指一种镜头的运动方法。这类镜头以摄影机镜头代表影片中某一人物的眼睛,直接摄取他当日目击的景物。这种镜头能使观众更直接地去感受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内心感情,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一般在故事片、电视剧中常用。影片《城南旧事》从小英子的视角拍摄影片,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儿童视域的世界里。

六、客观镜头

与主观镜头相对应,客观镜头代表着观众的眼睛,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描述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

七、变速镜头

在拍摄过程中,若改变拍摄速度,而放映仍按照正常速度(电影每秒24格,电视每秒15格),银幕上的动作就会发生变化,此镜头就被称为变速镜头。变速镜头一般分为慢镜头和快镜头。

1. 慢镜头

又称为“快速拍摄”“升格拍摄”。拍摄速度超过每秒24格,却以正常速度放映,这就会导致影像速度放慢,出现慢节奏动作。可根据需要升到每秒32格、40格、48格、64格、80格、96格等。

2. 快镜头

又称“慢速拍摄”“降格拍摄”。是降低摄影机频率的一种拍摄方法,在拍摄时减慢速度低于每秒24格,却仍以正常速度放映,就会导致影像速度加快,出现快节奏动作。可根据需要升到每秒16格、12格、8格、4格、2格、1格等。

八、画?格

画格是电影胶片的单位,每一个画格既是一个单幅的摄影画面,也是一个运动的单位,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体,时值(1/24秒)。

 

第三节?拍摄角度篇

 

拍摄角度也可以称为机位角度,一般指摄影机与被拍摄物体的视角关系,由拍摄方向、距离、高度三个相互依存的因素决定。

一、平?拍

平拍是摄影机与被摄对象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一种拍摄方式。这种镜头拍摄的画面所透视的人物关系、结构形态、景物大小和人眼看到的大致相同。画面的平稳性,能使人在心理上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

二、仰?拍

仰拍是指摄影机的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的拍摄方式。拍摄机处于被拍摄对象的位置,既可以拍摄空中的景物,也可以拍摄地上的景物。垂直于地面往上拍叫“全仰”。

功能:

(1)常用来表现崇高、庄严、伟大的气势。表现高大的东西,或含褒义的事物(如英雄人物)。

(2)“全仰”一般表示人物的视点,可以表现其眩晕、晕厥等精神状态。

(3)刻画伟人的形象时,通常使用仰视的角度,而刻画强有力的男性形象,也可以使用仰视的角度;但不是表达对于被摄对象的尊敬和景仰,而是表现被摄人物不可一世的独裁者形象。

三、俯?拍

俯拍是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

俯拍常用于描述环境特色,有时也用来造成压抑、低沉的气氛。宜表现宽阔的环境(如原野、人群),或含贬义。从飞机上俯拍叫“航拍”。垂直往地面拍叫“全俯”。用俯摄镜头可以表现反面人物的可憎渺小或展示人物的卑劣行径,或是表现人物遭遇危险或受到威胁时的情况。

从拍摄方向来看,可分为正面角度、侧面角度、斜侧角度、反侧角度,等等。

1. 正面角度

头光轴与对象视平线(或中心点)一致,由此形成正面拍摄。正面视角拍摄的画面端庄,具有对称美,可以真实地反映人物,但立体感差,缺少透视变化。

2. 侧面角度

与拍摄对象的视平线成直角的方向拍摄,可分为左侧和右侧,主要表现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

3. 斜侧角度

影机处于被摄体的正面和侧面之间的位置。这种拍摄角度既能表现被摄对象部分正面特征,也能表现其部分侧面特征,可形成鲜明的立体感和较好的透视效果。

4. 反侧角度

反侧角度即“反拍”“反打”,是指拍摄位置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和反侧面的角度。反拍镜头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面和立体形态,并可以起到对比、暗示和渲染的作用。

 

第四节?影像构图篇

 

一、构?图

构图一般由主体(构图中心)、陪体(主体的陪衬物)和环境三部分构成。

二、静态构图与动态构图

1. 静态构图

用固定机位拍摄静态对象,并且画面中的造型因素和结构没有任何变化,一般在默片时期和为了表达特定风格时使用。

2. 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也称为运动构图,是现代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被摄对象或摄影(像)机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所以造型因素和结构会发生连续或间断变化。在动态构图处理中要注意节奏感和上下镜头中动态造型因素的衔接。

三、规则构图与不规则构图

1. 规则构图

规则构图是符合构图规律、章法,画面各部分配置均衡、匀称、适中,适合人们日常视觉审美习惯的构图形式。例如,“黄金分割律”的构图法画面,俨然就像一幅凝练的欧洲古典油画。

2. 不规则构图

不规则构图是一种反常规且个性化的画面处理方法,画面各部分比例失调,无平衡感,但可以给人一种新鲜感和惊奇感,可以强烈地表达创作和个人的主观情感,并提供陌生化的思考。

四、完整构图与不完整构图

1. 完整构图

完整构图也称为封闭性构图,画面中包含着完整的视觉信息,观众只需关注画面的信息就能感受画面的内涵。

2. 不完整构图

画面中心的影像缺乏完整性,画面呈现开放状态,以引导观众注意画外的空间,参与画面意义的创造。

五、电影中的构图要符合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产生美感

(1)通常主体不要处于画面正中,而要处于“黄金分割点”上,即1∶1.68;人物最好不要完全在正面,应与画格形成一定的角度。

(2)水平线不要将画面平均地一分为二,而是应分割成均等的上下两个画面。

(3)色调、布光等不要一分为二地平分画面,如在低调的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暗调色,三分之一应该是亮色调;在高调场面中,三分之二应该是亮色调,三分之一应该是暗色调。

(4)主体不要在画格中显得空空荡荡。

(5)主体、陪体应该主、陪分明,不应喧宾夺主。

(6)人或物众多的时候,人或物不应整齐地一字排开,应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人或物之间的距离不应均等,应有疏有密。

六、构图类型分析

1. 黄金分割构图

黄金分割构图也叫九宫格法,属于传统构图,严格的比例可让画面具有和谐性、整体性。

2. 水平线构图

可以给人一种平静、安宁、广阔舒展的感觉。

3. 垂直线构图

可以给人以重心稳定、庄严、肃穆的感觉。

4. 对角线构图

可以给以人动感,有上升、延展之势。

5. S型构图

富有动感,优美而富有节奏变化。

6. 辐射型构图

强烈的扩张性,具有爆发力和动感。

7. 三角型构图

画面稳重、沉着,具有不可动摇的感觉。

8. 框架型构图

具有强烈的形式感、纵深感,在刻画电影中人物时,还具有压抑感。

七、构图在影片中的艺术作用

(1)展现画面中的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例如,画面中主体人物与陪体人物之间的关系,对角线构图关系和平视构图关系所传达出来的效果都有所不同。

(2)在人物与所处的环境构建中,导演通过构图的方式,可以展现人物在所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例如,在《第四张画》中,导演运用了很多画框式构图,展现了台湾底层人的生存状态和无形承压在底层人身上的束缚;《黄土地》的画面构图,《飞越疯人院》中的封闭式构图,其他影片中的对角线构图。主体>陪体,主体强;主体<陪体,主体弱。

 

精彩书评
登录通行证